三线记忆:大连医学院南迁之路
三线建设时期,众多国家顶尖高校进行了内部调整,它们将特定的专业或整个学院的所有教职员工及所需设备,整体迁移到了三线地区。
然而,存在这样一所独特的大学,它实施了全面的迁徙,即全校师生集体转移,这所大学便是大连医学院。
大连医科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当时它被称为关东医学院。这所学校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了应对紧急需求而特别批准成立的第一所正规医学教育机构。
首届学生共计170名,他们仅完成了一年的学业。到了1948年,这些学生被紧急安排提前毕业,随后被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服役。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落幕,东北地区实现全面解放。紧接着,计划在大连筹建一所正规的理工医科综合性学府,命名为大连大学。在此背景下,关东医学院被整合进大连大学,转型为其医学院部分。
为了聘请顶尖的医学教育人才,大连大学当时的校长积极利用多方资源,与尚未解放的南京及上海区域的多所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取得联系,成功邀请了四十余名教授。这些教授们先是从上海乘船前往香港,随后在香港变换身份,再次乘船抵达大连,最终成为大连大学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大连大学医学院从原机构中分离,独立创建为大连医科大学。
大三线建设项目启动之际,大连医学院接到了迁徙指令,指示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需转移至贵州省遵义市,以在当地创建遵义医学院。
1965年,遵义地区迅速启动了学校的建设工作。到了1969年,遵义医学院的主要设施已基本完成,涵盖了学生宿舍、教学大楼以及一所配套医院。
5月,首趟开往南方的专列自大连启程,历经五个昼夜,最终抵达贵州遵义。
截至六月,该学院教职员工总数约为700名,伴随其家属2000余人,以及64届和65届在校学生共计500多人,还有学院的全部设备、书籍与档案资料,通过三次搬迁,使用了超过100节火车车厢,全部顺利南移至遵义市的新校区,并正式更名为遵义医学院。
选择遵义的理由有多个方面。贵州省内当时设有三个重要基地,分别是061基地、083基地和011基地。这些基地共聚集了超过三十万的职工及其家属,因此,医疗保障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那时,贵州已经建成了连接四川与贵州的铁路线以及湖南至贵州的铁路,交通条件便利。同时,遵义拥有温和的气候条件,十分契合进行医疗科学研究的需求。
此地民众基础坚实,早在红军时期便是重要的根据地。关键在于,遵义位于贵州高原中心地带,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便于防御而难以进攻。若战事爆发,遵义医学院能迅速转型,成为后方的战地医疗设施。
大连医学院的师生、教授、资料及设备均已完成向新校区的迁移,众人正蓄势待发,准备展开新的工作与学习时,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不期而至,并迅速步入最为动荡的时期。这一情形直接影响了遵义医学院,导致该校的师生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不得不中断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处于停课状态。
1972年,遵义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式重启,首批在贵州地区录取的学生群体,依旧是由工农兵构成。
或许年轻一代对这个情况不太了解,即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进入大学并不需要通过考试,而是依赖于推荐制度。这一过程中,单位及地方政府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个人的文化程度并非决定性因素,相反,家庭背景的性质成为了更为重要的考量标准。
然而,医学院致力于培养救死扶伤的人才,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是深入学习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基石。对于那些在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方面均显不足的学生,医学院的教师们也只能感到力不从心。
从1972年至1976年期间,遵义医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接纳了五届以工农兵为背景的学生,总计超过一千人。
1977年,高考制度得以重启,随后遵义医学院得以通过考试途径,着手进行本科生的招录工作。
1978年,即高考制度重新确立的次年,大连市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恢复了众多学科的大学教育。然而,唯独医学院校尚未恢复,原因在于此前学生已被送往外地深造。鉴于此情况,大连市决定着手规划重建大连医学院。
当年,大连医学院尚有二十余名坚守人员,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在原大连医学院下属的子弟幼儿园旧址上,成立了筹备小组,并正式挂牌运营。随后,他们便着手招募新成员。
大连医学院迁离后,其原有建筑转由部队接管。随后,经过市政府的协调努力,成功收回了原本的教学楼等设施。
目前,房屋、相关政策及所需牌照均已到位,唯独缺乏人员与设备。面对这一现状,筹备小组的成员决定向身处遵义的老同事寻求帮助。
经过最终协商,决定依据个人意愿进行调整。期间,在遵义医学院进行的调研显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授中,绝大多数即99%的人明确表示愿意返回大连。同时,在其余的教职员工中,也有高达95%的人表达了回归大连的意愿。
经过三年的报名及登记流程后,1982年,六百余人相继返回大连,而仅有四十余人选择留在遵义。
1982年,大连医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最终重返大连。然而,这次重逢距离他们上次在此相聚,已经过去了整整13年。
这一年,大连医学教育再度启动并恢复了医学院的运作。
然而,那些年代迁移走的设备、书籍与文件资料,均遗留在了遵义医学院。同时,那四十余位坚守的教授,在极其不易的条件下,仍将遵义医学院发展成为了贵州省内首屈一指的医学教育机构。
现今,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遵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医学教育机构,学生总数已超过三万,下辖直属医疗机构六所,并有非直属医院二十四所,这在医学教育领域堪称一项显著成就。
来源:内地工厂职工子女在远离繁华都市的内陆地区,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们,他们是内地工厂的职工子女。这些工厂,通常被称为三线厂,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考虑,远离海岸线,深藏在内陆腹地。这些孩子们,自小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成长。他们的父母是工厂的职工,为了国家的工业建设,远离家乡,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孩子们在这里上学,玩耍,结识朋友,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尽管生活条件可能不如城市那么优越,但孩子们的世界却充满了欢乐。他们在工厂的空地上踢足球,捉迷藏,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每当夜幕降临,他们还会聚在一起,听大人们讲述过去的故事,那些关于奋斗、关于坚持、关于奉献的故事。教育方面,虽然资源有限,但工厂会尽力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里,老师们尽心尽力地教授知识,希望他们能够走出大山,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孩子们也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在学习上格外努力。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孩子们逐渐长大。有的选择继承父业,留在工厂继续为国家工业贡献力量;有的则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去追寻更美好的未来。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那段在内陆工厂度过的童年时光,都会成为他们心中最宝贵的回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