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汝瑰回忆:若没有毛主席指挥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不会4年结束
一 、特工将军郭汝瑰1907年,郭汝瑰出生于四川铜梁,在堂兄的建议下他报考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学员。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到了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递交了入党申请,只不过他的身份比较特殊,兄长是川军师长。所以郭汝瑰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后,才得以秘密入党,后来在董必武的指导下,郭汝瑰长时间潜伏于国民政府。
从相貌看,郭汝瑰像个儒雅书生,可他的骨子里却有着“战将”的血性。淞沪会战中,国军14师42旅旅长怯战,师长让副师长去代替他指挥战斗,结果副师长也不敢去,最后还是郭汝瑰主动请缨。后来战斗十分惨烈,眼看着要陷入绝境,郭汝瑰带队冲锋前留下了遗书:“八千健儿损失殆尽,我当与阵地共存亡,若我阵亡,待抗战胜利之时,君乘舰过吴淞口,我当化如山波涛相迎……”浴血搏杀七日夜,郭汝瑰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撑到了奉命撤退的时候。而他也通过这一战让世人见到了他的血勇,有勇无谋难成大事,于是在接下来的武汉会战中,他又展现了自己的计谋。
武汉会战之初,蒋介石等人明显没从南京保卫战的失败中吸取足够教训,居然构筑环形工事,试图死守。而郭汝瑰得知后,直接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此防御,若被一点突破,必定全军崩溃,到时战士怕要下河吃水。”那么该如何保卫武汉呢?郭汝瑰的建议是占据周围有利地形,借助山脉构筑防线。与会人员听了他的建议后连连点头,最后蒋介石也被说服了,采用了郭汝瑰的计划,国军战斗过程中果然伤亡大减。
有勇有谋,又敢于承担责任,郭汝瑰很快就得到了蒋介石的信重,在抗战过程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他虽身在国民党,但却依旧是共产党人作风,不仅廉洁奉公,而且和战士们同吃同住,时常在雨夜与战士一起守牛棚。身份一直隐藏得很好的郭汝瑰,差点因为与同僚们“格格不入”而暴露,当时杜聿明向蒋介石举报:“此人既不贪财,也不好色,清廉得不像话,生活作风像是共产党人!”
杜聿明没有证据,蒋介石自然不相信,而且这话在他听来也很“刺耳”,他当即就呵斥杜聿明:“你的意思是党国官员都是好色之徒,出来任职都是为了捞银子吗?”不得不说,蒋介石一语道破了“真相”。彼时国民政府内部早就腐化了,内部争斗不断,各自为利而行,这也更坚定了郭汝怀跟着我党走的决心。
二 、起义立功显真名虽然蒋介石口头上把杜聿明训斥了一顿,但是他自己心里也“犯嘀咕”,所以他还是偷偷派人把郭汝瑰调查了一番,结果一直没能查出什么东西。有一天,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突然跑到了郭汝瑰家里去,原本可能是想搞个突击检查,结果郭汝瑰家中的“寒酸景象”直接让他大为震撼——身为国民政府高官,家中陈设却非常简单,书桌上只有兵书和读书笔记,餐桌上更是连荤腥都没有,只有寥寥几盘素菜。
蒋经国回去后,如实向蒋介石汇报了自己所见,结尾还十分钦佩地说道:“此人两袖清风,颇具才能,节俭作风不假,实乃我军模范!”蒋介石怎么也没想到,蒋经国口中的“模范”,后来竟给了他致命打击。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全国解放已成定局。那时候郭汝瑰就向党组织提出,希望能够“回归”,不过以他的身份,直接回归实在是太过“浪费”了。
借着“作战失利”的由头,郭汝瑰辞去了作战厅厅长的职务,在他的主动要求下,顾祝同把他安排到了72军担任军长,让他到四川地区指挥作战。抵达四川后,郭汝瑰很快和我党同志完成接头,准备“率部起义”。没想到就在起义之前,他还收到了一个来自蒋介石的“惊喜”,蒋介石任命他为二十二兵团司令,一次性指挥三个军和三个独立师!蒋介石本来还指望郭汝瑰在西南地区有所作为,没想到他直接以二十二兵团司令的身份通电起义了,大西南迅速迎来解放。
而蒋介石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是气得跳脚:“我怎么也没想到,郭汝瑰才是最大的共谍!”蒋介石猜不到这一点也很正常,由于种种原因,郭汝瑰数度和党组织中断联系,甚至被迫跑到日本留学。用他的话来说,“多走了十几年弯路”。可这些“弯路”也并非没有意义,最起码他共产党员的身份足够隐秘了,杜聿明怀疑他,可不管怎么样都找不到证据,最后也只能气恼地说道:“只要郭小鬼在这里,我的军情就不能汇报……”
郭汝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却能孤身在国民政府里潜伏一二十年,并且还成为蒋介石的心腹、国民政府的肱骨人才,属实是了不起。毫无疑问,郭汝瑰是一名“将才”。可就是这么个人,却十分佩服毛主席,尤其对毛主席“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决策推崇备至。在郭汝瑰的回忆录中,明确指出了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给国民政府带来的困扰,最后甚至直言,“没有这一决策解放战争不可能四年结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毛主席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做出这一决策的呢?
三 、“挺进大别山”当年,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在鲁西地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就在大家都认为刘邓大军将在鲁西南地区“大展身手”的时候,他们却突然接到了调令。“纵使不要后方,也要在半个月时间内直出大别山,在当地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进攻,同敌人打运动战……”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决策。因为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固然能够直逼南京武汉,如一把尖刀给敌人带来威胁;可稍有不慎,他们就会落入重围,“尖刀”随时都面临着被“折断”的风险。再加上野战军主力部队刚刚经历一个月的苦战,部队有着不小的伤亡,战士们都比较疲惫了。于是刘邓向中央军委请示,希望驻扎休整一段时间。可没想到,在第二天他们就收到了毛主席发来的“ 3A绝密电报”——“陕北情况甚为困难,中央对你部寄予厚望,依旧建议半月后行动。”
刘邓二人感受到了情况的紧迫和中央的期许,立即复电会在半月后出发,可实际上他们仅仅休息了不到10天,就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从黄泛区到汝河再到淮河,刘邓大军经过20天的疾行,终于抵达了大别山区域。毛主席在陕北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同众人说道:“刘邓南征后,我们终于转为战略进攻,总算是熬出头了!”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专门把郭汝瑰等人叫去,开了一场大别山作战会议,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应优先集中主力进攻刘伯承部,同时动用各方兵力追剿,不让陈毅等部恢复或妨碍我军在大别山的作战。”虽然蒋介石嘴上说,刘邓大军是因为遭受重创,这才逃进大别山区“苟延残喘”,但他心中还是对这支部队十分重视的。所以才提出优先针对这支部队,就连负责指挥国军进攻大别山的,都是以“能打”著称的白崇禧。
蒋介石反复强调优先歼灭刘邓大军,可最终他还是因刘邓大军吃了大亏。原因很简单,国民党内部勾心斗角,根本不团结,蒋介石不信任白崇禧,让顾祝同跟他争权。最终结果就是白崇禧没有明显兵力优势,打得艰难。对于这一点,郭汝瑰看得很清楚,正如他和方天交流之时所说的那样。“打大别山,集中兵力才可能赢,委员长让白部长指挥,却又不把顾总司令给调开,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这些小喽啰还是看着吧。”最后结果正如郭汝瑰所料,白崇禧进攻刘邓大军无果,反而转头通电逼迫蒋介石下野,一度把蒋介石搞得灰头土脸。
可笑蒋介石一生都在玩弄权术,短暂的成功在这上面,最终的失败也在这上面。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陈粟、陈谢两部共同组成“品”字形态势,牵制了国军南线一半以上的主力,将中原战区从敌军的大后方变成了我军的前进基地。其中的意义是非凡的,可以说直接改变了整个战争格局。郭汝瑰对“挺进大别山”这一决策的评价是中肯的,倘若毛主席没有做出这样的决策,后来很多战役都难以开战,解放战争更难以在四年内结束。
四 、选择与意义知晓“挺进大别山”的意义后,我们不禁好奇,为何要选择刘邓大军呢?其实,毛主席等人一开始是想让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而刘邓大军的战场则是豫皖苏地区。这点从中央军委和李先念的电报联系中就能看得出来。不过后来战局发生了变化,国军部队重点进攻山东,华东野战军难以抽身。
蒋介石自诩有“黄河防线”,连原本用来对付刘邓大军的王敬久集团,也被安排到了山东战场,这下子刘邓大军的眼前就出现了“空当”。搞清楚情况后,毛主席等人立即调整计划,考虑起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可能性。后来豫西战场交给了陈、谢军团,刘邓二人便去大别山了。事实证明,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他们刚到大别山的时候处境比较艰难,邓小平提出首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只有和群众搞好关系,才能真正在大别山扎根。那么该如何和当地群众搞好关系呢?邓小平给出的答案是“严格遵守纪律,尽可能地减轻当地群众的负担”。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买鸡蛋”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形象地诠释了这点。当年,邓小平在大别山指挥战斗,住在沙河乡楼房村里。隔壁吴大娘看邓小平每天很辛苦,吃得又太简单,只有青菜和稀饭,实在过意不去,于是把准备给女儿坐月子吃的一筐鸡蛋煮熟后送了过去。邓小平自然不肯收,最后实在无法推脱,就请警卫员给吴大娘拿枚银元。没想到吴大娘根本不肯要,最后把鸡蛋留下转身就走了,这让邓小平很苦恼,而刘伯承得知后给他出了个主意:“你可以在走的时候,把钱留在她家的神台上嘛!”
邓小平没有其他办法,也只好这么做了。也正因为邓小平起到表率作用,刘邓大军作风极其优良,所以才能在短期内就得到当地群众的深深认可。每当刘邓大军有困难,老区群众都自发凑粮、捐物资,帮他们渡过难关。得到当地群众认可与支持,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行动获得胜利的关键。
而“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所以会被大家如此推崇,还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贡献与作用,更是因为它本身体现出了“四个意识”。这四个意识,分别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政治意识”为实现整体战略意图不怕局部困难的“大局意识”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核心意识”以及自觉整肃党纪军纪、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是我军制胜的法宝,也是国军欠缺的关键。它赋予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更深刻的内涵,就连国军将领都不得不承认这点。
参考资料《郭汝瑰:污淖守廉节,谲计出贞心》 人民网《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的壮举,历史的转折》 安徽日报《从“四个意识”观邓小平与千里跃进大别山》 广安日报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