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师长段德昌被杀,彭德怀得知难以接受,和一开国元帅结下梁子

缘史记 12小时前 阅读数 188 #历史

1933年5月1日,红军师长段德昌在湖北巴东金果坪附近的江家村被错误处决,年仅29岁。这位在战场上威名赫赫、令敌人胆寒的年轻将领,就此陨落。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高举着被手铐束缚的双臂,用尽全身力气喊出了两句话:“革命一定会成功!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倒!”

听到这个噩耗,洪湖根据地的军民都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与此同时,远在福建中央苏区的彭德怀得知消息后,愤怒得连连跺脚,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段德昌对彭德怀来说,既是并肩作战的伙伴,也是革命生涯中的导师。在彭德怀人生中的关键时刻,段德昌总会出现。

彭德怀在17岁那年,因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再加上当时社会上流行着“富国强兵”的想法,他就跑去湘军当了兵。后来,他考进了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学了一身本事。到了1926年,他已经在湘军里混到了营长的位置,还跟着部队参加了北伐战争。

在北伐战争期间,彭德怀与段德昌相识,两人都来自湖南,且都在旧军队中服役。

段德昌当时已成为共产党员。他早先通过毛泽东的推荐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就读,但因与孙文主义学会发生冲突,遭蒋介石下令逮捕并开除。然而,周恩来对他颇为欣赏,将他推荐到中央政治学校继续学习。毕业后,段德昌加入国民党革命军,负责政治工作。

在北伐战争期间,段德昌与彭德怀首次相遇。经过短暂交流,段德昌就看出彭德怀是个正直且思想进步的军人,因此决定引导他。彭德怀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提到,当时的他把段德昌视为自己的榜样,并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1927年年底,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革命斗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段德昌向彭德怀引荐了中国共产党。面对严峻的局势,彭德怀毫不犹豫地决定加入党组织,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尽管段德昌和彭德怀之前并不认识,但他们在短短一年多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彭德怀在人生的重要时刻遇到了段德昌,深感幸运。他一直把段德昌当作自己的导师和挚友,这份情谊他铭记于心,从未忘记。段德昌对他的影响深远,成为他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得知段德昌遇难的消息后,彭德怀内心深受打击,情绪难以平复。这一事件甚至导致他与另一位后来的开国元帅之间产生了难以化解的矛盾。

这位建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是贺龙。当时他担任红三军的指挥官,段德昌则是该军第九师的师长。在贺龙的指挥下,段德昌带领部队积极参与战斗,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建立的第三大革命根据地——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那个年代,根据地的老百姓最崇拜两位被称为“龙”的英雄。一个是被称为“水龙”的贺龙,他在洪湖一带掀起巨浪,让敌人胆寒;另一个是绰号“火龙”的段德昌,他在陆地上作战所向披靡,屡建奇功。这两位“龙”并肩作战,成为红军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顶尖力量。

段德昌素有“火龙将军”之称,每逢激烈战斗,他总是身先士卒,带领第九师冲锋陷阵。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这也是第九师能够屡次取胜的关键因素。

他与洪湖革命根据地的其他领导人共同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游击战术,即“敌人来我们就转移,敌人走我们就回来,敌人多我们就撤退,敌人少我们就进攻”。这种策略与朱毛红军在井冈山提出的“十六字诀”有着相似的战略智慧。两者都体现了灵活应对、随机应变的核心思想,展示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地形和时机进行战斗。这种战术的创造,不仅丰富了红军的作战方法,也为后来的游击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33年初,红三军不得不撤退到湘鄂边界,驻扎在鹤峰这个偏远且资源匮乏的地区。由于大部分士兵来自洪湖平原,他们对山地作战缺乏经验,导致屡次失利。军队规模因此急剧缩减,从洪湖时期的2万人骤降至仅剩3000多人。

段德昌深感忧虑,随即向贺龙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老贺,能不能给我40支短枪,让我去洪湖地区开展工作。如果三年内根据地没有重建,红军规模没有壮大,我自愿接受开除党籍的处分。”

贺龙随即提醒道:“德昌,这种言论还是少说为妙。夏曦对你提出离开洪湖的建议已经相当不悦了……”

段德昌猛地拍案而起,直言不讳地说:“我投身革命可不是为了夏曦个人,我来到洪湖是为了大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我已经向夏曦提交了报告,等待组织批准。”

夏曦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书记。红三军之所以被迫转移到湘鄂边区,主要是因为当时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内部清洗运动,这场运动导致了许多红军将领被错误地处决。

在这场事件中,夏曦扮演了主导角色。他曾经与贺龙和段德昌进行了一次对话,建议他们应该像楠木一样柔顺,而不是像檀木那样固执。

段德昌明确告诉贺龙,如果你们选择成为楠木,那就随你们去,但他自己绝不会妥协,宁愿坚持原则也不愿屈服。

段德昌性格刚直,终究未能躲过这场劫难。尽管在决定处决他的表决中,贺龙极力反对并试图保全他,但最终仍未能挽救段德昌的命运。

段德昌去世后,洪湖苏区的百姓纷纷在祠堂或庙宇里摆放火龙的牌位,以此表达对这位为苏区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的怀念。

在红军完成长征,三大主力部队会合后,彭德怀才得知段德昌已经牺牲。关于他牺牲的具体原因,直到1944年举行的六届七中全会上才彻底查明。此后,党中央为段德昌举行了纪念仪式,并正式恢复了他的烈士身份。

彭德怀一直无法接受自己敬重的导师段德昌无故牺牲的事实,因此他亲自深入调查,努力查明段德昌牺牲的具体原因。

作为红三军的指挥官,贺龙在这一事件中难以推卸其应承担的职责。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外界有传言称,彭德怀与贺龙之间因此产生了矛盾,彼此心生芥蒂。

在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负责第一野战军的作战指挥,贺龙则主管后勤支援。尽管战事紧张,两人始终保持密切沟通,信件往来直接而坦诚。他们以国家利益为先,心照不宣地将对战友段德昌的怀念深藏于心。

1952年8月3日,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亲自为段德昌的家属颁发了第一张烈士证明书。这张证书的编号是“中共字第零零零一号”,正式名称为“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这是国家为表彰在革命斗争中献出生命的军人及其家属而设立的荣誉凭证。段德昌作为首批被追认的烈士,他的家属成为这一历史性荣誉的首位获得者。这张证书的颁发,不仅是对段德昌个人牺牲精神的肯定,也体现了新中国对革命烈士及其家属的尊重与关怀。

1989年,中央军委正式评定并授予了33位前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荣誉称号。其中,段德昌虽然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英勇牺牲,但党中央依然将他列入这一荣誉名单。彭德怀、贺龙等著名将领也在此列。这些军事家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篇章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缘史记

缘史记

缘史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