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末,合肥的寒冬里,一场本应充满欢笑的婚礼筹备,却因一场职场纠纷演变成悲剧。海归女硕士小琳(化名)在结婚前夕选择结束生命,其母刘女士控诉女儿因请假备婚遭遇领导霸凌,最终不堪重负。这起事件背后,折射出职场压力与个人生活的激烈碰撞。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当一个名校毕业、前途光明的年轻人因请假难走向绝路时,人们不禁追问职场竞争的残酷,是否已让生存压倒了生活?当工作的齿轮碾过人性的温度,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
11月23日下午,27岁的小琳从房间窗户一跃而下。警方记录显示,她生前因工作压力和备婚焦虑多次就医,甚至报警称误吸毒品,精神状态已濒临崩溃。然而,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建行安徽分行对小琳之死无过错,仅出于人道支付28万元抚慰金。面对判决,刘女士愤然上诉。她无法接受,女儿生前被领导密集谈话、超负荷工作的经历,竟被陈某某解释为正常业务讨论,而单位调查也认定其无问题。更讽刺的是,陈某某提到小琳请假时曾说明年也不一定领证,这句被质疑动机不纯的言语,最终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琳的悲剧,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职场生态的裂痕。当狼性文化裹挟着能者多劳的旗号,当奋异化为无休止的加班与服从,个体的情感与尊严往往被碾作尘埃。陈某某口中两天谈十多次话的正常工作,在濒临崩溃的小琳心里,却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让人想起作家卡夫卡的寓言体制的齿轮精密运转,而身处其中的人,最终成了被异化的工具。法院判决或许在法律层面无可指摘,但28万元的抚慰金,买不回一个鲜活的生命,更补不上职场管理中对人性关怀的缺口。若企业只将员工视为资源而非“人”,若社会总以抗压能力不足草率归因,那么小琳们的悲剧只会重复上演。

生命的价值,从不应以绩效指标衡量。当我们为小琳扼腕时,更该思考:如何让职场少一点步步紧逼,多一点将心比心?毕竟,工作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非让生活沦为工作的祭品。正如一棵树无法在板结的土壤中生长,一个健康的职场,需要的不仅是效率,更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