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清算,秦惠文王死后,张仪为何能全身而退?

醉风文史 2天前 阅读数 1 #历史

张仪是靠“嘴”吃饭的代表人物,他曾陪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相声称丢失了一块玉璧,楚相的门客们认为张仪家贫,肯定是他偷走了玉璧。

可经过严刑拷打,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偷了楚相的玉璧,门客们只能释放张仪。

张仪的妻子抱怨说,若张仪不读书游说,又怎会受到如此侮辱,而张仪却张嘴指着自己舌头说:“舌头在就够了。”

后来张仪果然凭借一张巧嘴成为秦国国相,而且,相比于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清算的凄惨下场,秦惠文王死后,张仪的结局要好上不少。

那么,张仪为何能在秦惠文王死后全身而退呢?

一、新王不喜,主动离去

张仪凭借纵横之术和一张巧嘴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进入秦国不到一年,便被提拔为国相,可以说,秦惠文王就是张仪的伯乐。

秦惠文王十四年,张仪在游说燕王向西事秦后,准备返回秦国述职,结果还没回到咸阳,秦惠文王就去世了,太子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王。

秦武王推崇武力征伐,早在当太子时,就极为厌恶张仪那张巧舌如簧的嘴。

尽管张仪四处游说诸侯,使得其他诸侯的反秦联盟破裂,同时也为秦国得到了很多土地,但在不少人看来,张仪是反复无常的小人,损害了秦国的形象。

秦武王个性耿直,看不起张仪的阴谋诡计,而且朝中很多大臣也在秦武王面前说张仪的坏话,声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意思是,张仪不讲信用,出卖国家的利益媚上,如果秦国还继续重用他,恐怕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

诸侯们听说张仪不得秦国新王的信任,纷纷背叛连横政策,又恢复到合纵的状态,张仪半生的努力功亏一篑,与此同时,齐国也落井下石,派使者出使秦国责备张仪。

张仪是个聪明人,很快便从一系列事件中嗅到了危机,他意识到,如果继续待在秦国,小命恐怕不保,但他也没有选择暗中逃命,而是计上心头,让秦武王主动送他离去。

于是,张仪主动向秦武王献策:齐国恨他,就让他出使魏国,转移齐国的仇恨,一旦齐国攻打魏国,秦武王便可趁机攻打韩国,进三川,进而兵临周都。

秦武王认为张仪说的对,主动准备三十辆兵车,护送张仪到魏国,而魏国正是张仪的母国。

二、游说诸国,对秦有功

张仪之所以能全身而退,除了有自知之明,以为秦国有利为由主动离开秦国外,还因为他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有功无过。

前328年,秦惠文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攻占魏国蒲阳,张仪劝说秦惠文王归还蒲阳,同时游说魏王回报秦国,秦国因此得到魏国上郡十五县和少梁,张仪也因功拜相。

前324年,张仪拥戴秦惠文王正式改“公”称“王”,秦惠文王因此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君主。

前317年,张仪游说魏国退出合纵联盟,向秦国称臣,于是魏王宣布退出南北合纵,请张仪为中间人,与秦国和解,次年,魏国臣事秦国。

此后,张仪又相继游说楚、韩、齐、赵、燕等五国,使五国亲近秦国,其中,在说服韩王臣事秦国后,秦惠文王为酬谢张仪的功劳,特意赏赐给他五座城邑,并封他为武信君。

在游说完燕国之后,张仪就准备返回秦国,也就是在返回途中,秦惠文王去世,任职秦相近二十年,大半时间都在外奔波游说诸侯连横秦国的张仪,连伯乐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虽为秦相,张仪对秦国的主要贡献都是在外交方面,比如破“合纵”,促使各国对秦国友善。

即便秦惠文王在位时期,没少对外发动战争,也没让秦国与各国关系变成势不两立的程度。

也就是说,张仪任职秦相期间,对秦国只有功劳,而未损害秦国的任何利益,秦武王即便再不喜欢张仪,也不能否认张仪的功劳。

三、不掌大权,树敌不多

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清算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变法几乎将秦国贵族得罪了个遍,二是权力声望太大,威胁到了新王的地位。

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虽说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但也遭到了以甘龙为首的旧贵族的反对,尤其是变法中的很多法令条例,极大侵害了旧贵族们的利益。

比如,限制贵族豢养食客数量,废除旧世卿世禄制等等,军功爵制度更是撅了贵族们的根,因此商鞅被很多旧贵族怨恨。

而在变法成功后,商鞅的权力和声望在秦国达到了旁人可望不可即的地步,秦国百姓可能不知道秦国的君主是谁,但肯定听闻过商君之名。

在秦孝公病重时,商鞅更是独揽军政大权,成为秦国朝堂的实际掌控者,这怎能不令人忌惮!

而在新君继位后,商鞅没有选择功成身退,那么他的存在必定影响到新君的统治,没有得到新君秦惠文王的支持,同时又被一众旧贵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商鞅焉能善终?

所以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公子虔等贵族诬陷谋反,虽起兵自保,但不幸以失败告终,不仅尸身被拉到咸阳处以车裂之刑,全家也被诛灭。

反观张仪,在秦国做官的近二十年中,除了刚入秦那几年待在秦国外,其他时间不是在游说诸侯国,就是在游说诸侯国的路上,根本没有时间和其他人争权。

对于这样一位为秦国做事,不影响贵族利益而又对王权没有威胁的臣子,最终没遭到清算也在情理之中。

张仪在秦国有功劳,也没有与秦国大臣和贵族们结仇,还懂得急流勇退,这些就是他在秦惠文王死后能全身而退,与商鞅的结局完全不同的原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醉风文史

醉风文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