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小记者多场研学收获丰

小记者们通过研学活动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融。 本报记者 高鹏 摄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上周,辽沈晚报的小记者们就分别参加了两场对应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研学活动。无论是浸润书法美学带来的文化熏陶,还是探索生命奥秘时的科技氛围,都令小记者们深受震撼。文化与科技交融互通的桥梁,已经在他们的内心悄然搭建。
艺术馆中浸润书法美学
3月30日,在墨香四溢的寄闲艺术馆中,小记者们开启了一场关于“书法美学”的研学之旅,来自传统文化的洗礼让孩子们的心灵深受震撼。
活动当日,位于皇姑区柴河街21号的寄闲艺术馆内墨香与童声交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德钧博士,一登场便以其渊博学养与儒雅气质吸引了全场目光。
郭博士从甲骨文神秘刻痕讲起,带着小记者们穿越历史,见证汉字从甲骨占卜演变为竹简上的百家争鸣,再到宣纸诗意纵横,孩子们惊叹于横竖撇捺间藏着华夏文明传承密码。
尤其是“美学解码”环节,郭博士面对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墨宝,将高深理论化为通俗讲解。解读“颜筋柳骨”时,颜体的丰腴雄浑、柳体的骨力劲健跃然纸上,小记者们由此领悟书法能藏风骨。
在郭博士的亲自示范下,小记者们逐步了解执笔窍门,观摩运腕技巧,感受刚柔并济运力之妙。接下来的模仿环节,他们的小手初握笔杆虽颤抖,眼中却满是光芒。从歪扭笔画到渐有模样,一张张雪白的宣纸上记录下小记者们成长的足迹。
最后,郭博士也与小记者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解答了大家的各种问题,让孩子们更为沉浸的感悟文人风骨,汲取精神力量。带着对书法全新认知与热爱,他们也将成为传统文化的续写者。
科学馆内探索生命奥秘
4月4日,在充满科技感的中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内,小记者们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之旅。在这座以探索生命奥秘为主题的科学馆内,小记者们不仅近距离接触到大量人体标本,深入认识了人体器官,更通过一系列有趣互动,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医学世界的大门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标本吸引着小记者们的目光。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逐一认识了心脏、肺、大脑等人体重要器官的标本,直观地了解到人体内部结构的奥秘。
除了静态的标本展示,生命馆还精心设置了大量基于现代科技实现的互动体验,例如模拟手术体验、医学知识问答等,极大地激发了小记者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些新颖的互动方式,让小记者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医学的严谨与魅力。
通过此次参观,小记者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知。许多孩子表示,以前对人体的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这次亲眼看到真实的标本,才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复杂与珍贵。
辽沈晚报小记者团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不同领域拓展知识视野。此次参观中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正是小记者团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未来,小记者团还将组织更多类似的活动,助力孩子们全面成长。
本报记者 高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