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丨与鸟兽同行16年 他用影像记录青海湖最美的样子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每年5—8月是候鸟产卵育雏的时候。今年61岁的杨涛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自2008年来到青海后,他主要负责定期环湖巡查,搭建网络接收各处传送的气候、土壤等信息。但是没想到的是,他却和青海湖鸟兽等动物们,打了16年的交道,而且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转到用摄影机“拍动物”上。这么多年,青海湖周边有多少种鸟,数量如何,杨涛都如数家珍,在工作之余他也默默用相机记录下这里的点点滴滴。
杨涛与青海湖的鸟兽同行16年
每年5月—8月,青海湖迎来鸟类的繁育高峰,为了抓住一年当中难得一见的画面,这段时间,杨涛每天一大早就带着设备出发。

近几年青海湖水面上涨,湿地面积不断扩大,虽然淹没了许多水鸟的栖息地,但鸟类数量却一直在增长。杨涛告诉我们,鸟岛景区关闭前,鸟和普氏原羚见到游客就跑,而现在,鸟却直接在水边做窝,随处可以见到斑头雁一家悠闲地游弋觅食。

青海湖共有223种鸟,而鸟岛是四大繁殖鸟类的重要栖息地,过去十年杨涛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记录鸟的数量,观察是否有新物种,定期环湖巡查,搭建网络接收鸟岛各处传送的气候、土壤等信息。刚来到这里,他跟同事们就沉醉在这独特的生态美景里。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杨涛:刚开始特别美,我们就拿着广角镜头拍一些风景,真是大美青海,我们这青海湖的美丽,所有的都在镜头下面。后面发现这里的动物特别丰富,鸟类特别丰富,特别水鸟,开始换成长焦镜头来捕捉这些鸟的影像,后面都整个全面转到拍动物摄影上。
从观望到守护
高原上的自然生态非常奇妙,有萌与力量完美结合的兔狲,还有逆流而上演绎“生命奇迹”的湟鱼,翩翩起舞的高原精灵黑颈鹤,或是沧海桑田不断变迁的青海湖。老杨说,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景,通过长达16年的耐心蹲守和不停记录,都是他此生最美的回忆。

在一次鸟岛上的日常巡护中,杨涛偶然遇到了一只萌态可掬的小藏狐,这瞬间仿佛时空静止,与大自然绝美的风景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画卷。

这种美,似乎击中了老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从那以后,这些高原生灵仿佛有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们召唤着杨涛前往一座座高山一处处湿地,寻找它们的踪迹并用影像记录下来。

然而这样的探索旅程却并不容易,除了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地形地势也都非常陡峭险峻,还要面临随时出没的野生动物,每一次拍摄都异常艰难。

有一次,杨涛拍摄完已经天色渐晚,小心翼翼地驾驶中,车灯前突然出现了一只“不速之客”,竟然是一只猪獾。猪獾具有夜行性,虽然是杂食性动物,但受到威胁时,性情就变得十分凶猛。形单影只的杨涛身处夜晚里的野外丛林,并不见得是它的对手。

这件事也让老杨萌生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在如此贫瘠恶劣的环境中,这些生灵顽强地生长,这宛若是离天堂最近的隐秘花园。从那之后,老杨拍摄更加谨慎和小心翼翼。
读懂它们 用影像记录最美的样子
十几年的观察记录,杨涛拍下的很多图片和视频都成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特别是随着近些年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青海湖水面持续扩大,这里原先的很多景色已不复存在,杨涛也见证了青海湖沧海桑田的变化。他说,自己更通过与青海湖和鸟的相处,读懂了生命的宝贵,也用镜头与鸟儿对话,渐渐读懂它们。

从黑颈鹤宝宝破壳到学飞,从土拨鼠与藏狐对峙,斑头雁一家在湖面上与激流对抗,棕头鸥在湟鱼洄游的路上展开鱼鸟大战。杨涛在荒野中探寻生命奇迹的过程中,他的幸福存在于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但镜头背后那些面对艰辛环境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更成为他生活里不可磨灭的向上生机。

关注青海湖16年,杨涛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悟中,逐渐从一个旁观者、欣赏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守护者,他的视频无偿地捐献给了青海湖的相关部门,很多动物视频也成了网络热门,他以影像的方式留住大自然里生灵万物之美,让更多人通过影像与自然连接。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杨涛:这些影像实际上是跟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外部世界这些人能欣赏到这里的美景,进而增加了他们的保护动物的意识,更加热爱青海湖。
主播点评:鲜活地守护鲜活 美丽地连接美丽
拍鸟兽原本不是老杨的正业,但自从来到青海湖,他就再也没出过这个“坑”,退休工程师成了专职摄影师。无论和藏狐的心动邂逅,还是与猪獾的惊险“追逐”,老杨的心灵都紧紧贴着这里的生灵,猎手成了朋友,欣赏者成了守护者。
老杨16年来积累的大量图片和视频,都会留给正在创建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在老杨看来,这是大美天地与外部世界的最直观连接。在我们看来,这是青海湖野生动物们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最深刻连接,也是“怒放生命”与“美丽中国”的最耀眼连接。
(央视新闻)
来源:央视新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