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后一位武状元,霍元甲曾向他发出挑战,结果2招过后落败
相较于文状元,武状元就没有那么出名了,这主要是武举的地位不如科举所致。其实,但凡能在武举中拔得头筹的人,都是有大本事的。
比如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仅用两招便击退了霍元甲,一时间声名大噪。
那么,张三甲到底有多厉害?他又是如何做到两招击退霍元甲的呢?
武举虽然起源于隋朝,但是其最鼎盛时期还是在清朝。这主要还是清朝以武立国,很注重对习武之人的培养。
事实上,在清朝,武举高中的难度不比科举低,甚至从某些角度来说,比科举更难。毕竟60岁中进士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习武可是很吃身体素质的,基本上30岁以后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那么考中武进士也就基本无望了。
光绪二十四年,大清朝最后一次武举的结果揭晓,张三甲拔得头筹,是这一届的武状元。
很多人只知道文状元风光无限,其实这武状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少在清朝是如此。
张三甲考中武状元后,光绪皇帝亲自为其披红戴花,并为其准备盛大的仪仗,准许他在京师骑马夸耀三日。
这三天里,他就是京城里最风光无限的人,不仅街边无数人驻足观望。一些大家闺秀由于不便出门,也找来画师,将张三甲出街巡游的画像给画下来,在家观摩。
此外,张三甲下榻的客栈门前,那叫一个车水马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哪家王公权贵的宅院呢。
说到王公权贵,前来拜访张三甲的人,除了同乡、同科武进士、一些习武之人外,还有不少王公权贵。当然,这些人自恃身份,是不会亲自出面的,基本是派管家送来贺礼,并邀请张三甲择日来府上一叙。
就算是文状元,也没这待遇。一方面,文状元朝堂上遍地是,没有武状元稀缺。另一方面,以当时的局势,人们也希望交好这位武状元,也许哪天就能救自己一命。
这还没完,当他依照惯例回家探亲的途中,还不断有官吏前来拜访。比如他行至大名府的时候,开州州官特意跑到大名府来拜见。
等他回到家中,朝廷又派人送来“御前侍卫”与“状元及第”的金牌。同乡以及附近州县的士绅纷纷上门祝贺,往日高高在上的县令大人都要客客气气地称呼张三甲一声大人。
这排场,这声势没谁了。一时间,张三甲满门风光无限。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张三甲能有此成就,他吃过的苦自然也比其他人要多了几十倍。
张三甲出生于一个习武世家,张家人习武主要还是为了防身。当然,其中一些学有所成者,往往也会选择做镖师。
家学渊源摆在这里,使得张三甲从很小开始就接触武术。小孩子,高深的功夫学不了,但是扎马步之类的基本功还是可以练练的。
就这样,他苦练了好几年基本功,为未来的习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等张三甲正式开始学习武艺,家人发现,这孩子是个学武的料子。因为他天生神力,也就意味着他比常人有更多的潜力发掘。
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过人的天赋,张三甲得以拜入红拳高手安万杰门下。张三甲原本就有天赋,而且她训练比其他人都要刻苦。
每天天蒙蒙亮他就起床训练,训练会一直持续到深夜看不见为止。除了吃饭能有短暂的休息,其他时间他一直在训练。
短短两年时间,他的红拳便略有小成。为了让自己的功夫更快得到提高,他在日常训练之余,开始频繁找人切磋、比武,在当地闯出了不小的名气。
他因此被武学大师杨国昌看重,收入门下。杨国昌的功夫远胜安万杰,在杨国昌这里,张三甲熟练掌握了刀枪剑戟、骑马射箭的功夫。而且杨国昌教他的并非普通武术,而是足以上阵杀敌,置人于死地的真功夫。
张三甲14岁的时候,已经将各种功夫都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而他的天生神力也多次得到突破。
有一次,他看见一家大户人家门前有两个石狮子。他一时贪玩,便将石狮子举起来把玩。周围的人见了,都大惊失色,因为那石狮子一个就有两百多斤重,此时在张三甲手中却和一块木头无异。由此可见,张三甲的力气有多么惊人。
张三甲16岁的时候,甘肃发生叛乱。张三甲毅然投军,参与平叛。
他上了战场,犹如赵云附体,勇猛难挡。虽说不至于在敌方阵中杀个七进七出,但是也差不了太多了。
他凭一己之力,杀得叛军心惊胆战,毫无斗志。因为他表现过于突出,光绪皇帝特旨赐给他丹书铁券,以示褒奖。
杨国昌对于这个徒弟太满意了,不仅将女儿许配给他,还将其引荐给自己的好友,大内侍卫杜回春。
这杜回春的功夫不见得比杨国昌高明多少,但是他可是武进士。事实上,此时杨国昌已经在为张三甲谋划参加武举了。他觉得以张三甲的本事,不参加武举,实在是可惜了。
在杜回春的指导下,张三甲对于参加武举做出了全方位的准备。
张三甲原本就天赋过人,而且又比普通人勤奋刻苦数倍,他不成功,谁成功?
艰难的武举之路,幸亏得到贵人相助张三甲轻轻松松通过了乡试,得以前往京城参加会试。
但是当他到了京城,才发现,事情比他想得复杂多了。
在当时有句话叫做穷文富武,意思是说普通人家的孩子才会去读书,考取功名。有条件的家庭,往往会送孩子习武,走武举的路子。
毕竟习武是很花钱的,不像读书,买几本书自学,也是有可能高中的。拜师要钱,训练过程中经常受伤,医治要钱,刀枪剑戟这些兵器也要钱。可以说,正常情况下,一个武进士是靠砸钱砸出来的。
因此,能够参加会试的人,都是有显赫身份和深厚背景的。而且以清朝当时的吏治水平,其实很多武进士的位置早就定下来了,会试只是走个过场。只要功夫不是太差,基本不会被淘汰。
而张三甲想要从这种环境中杀出重围,所要面对的阻力可想而知。
事实上,他还没开始参加会试,就开始不断遇到各种“意外”。幸亏他身手了得,才一次次化险为夷。
有一次,他更是在城里与人大打出手,恰好被路过的恭亲王奕䜣看到。奕䜣可是朝中的实权派,而且他做事别具一格,经常不按套路出牌。他见张三甲身手了得,便上前询问。
对于武举考试里面的那些弯弯绕绕,奕䜣自然是门清。一来他爱才心切,二来也想借机整整武举的考场风气,于是便将张三甲招揽到自己门下。
有了恭亲王这座靠山,这下子没人敢招惹张三甲。当然,考场上的事情,还是要看真本事的。武进士也许还能找门路混一个,但是武状元那可是凭着实打实的功夫选出来的。
毕竟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对这武状元那可是寄予厚望。万一选出来个草包,相关人等都没好果子吃。
最终,张三甲在每样考核、比试中都拔得头筹,力压群雄,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一届的武状元。
霍元甲前来挑战,张三甲两招退敌张三甲成为武状元后,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前往他下榻的客栈拜访。除去他的同年,以及各种达官贵人的使者,剩下的则是一些希望与其切磋武艺,见识下武状元真本事的武林人士。
这些敢于挑战张三甲的人,无一不是名震一方的宗师、高手。至于那些无名之辈,压根没有资格挑战张三甲。这些人往往被那些高手三下五除二地打发走了,不让他们添乱。
而当时名动天津的霍元甲,自然也慕名前来。
霍元甲毕竟是宗室级别的人物,即使是切磋,也是很懂礼数的。他与张三甲约定,三招之内定胜负。
高手也分三六九等的,像霍元甲这个级别的高手,在当时是不多见的。因此二人的比试吸引了无数人的围观,小小的比武场,被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只见霍元甲的第一招,是一个扫堂腿,这招虽然简单,但是霍元甲施展出来速度极快,一气呵成,换做普通人根本防不胜防。
一般来说,切磋、比试,这第一招都是试探一下对方的深浅,一般也就用五成力,因此张三甲轻松多开。
接着,霍元甲使出第二招,是一记连环腿。这次张三甲没有避让,而是选择了硬抗,只见他纹丝不动。此时霍元甲已经意识到,自己完全不是张三甲的对手。
结果,还没等他做出反应,张三甲身子一震,直接将霍元甲给震飞出去。
虽然还有一招,但是霍元甲已经明白二人实力相差悬殊,于是很潇洒地认输离去,一点也不拖泥带水。不得不说,就霍元甲展现出的品性,已经比在场的很多高手强多了。因此,不仅没人笑话他,反而有不少人称赞他。
当然,更多的赞美给到了张三甲的身上。
张三甲虽然功夫不凡、身手了得,可惜的是时代变了,他已经没有多少大显身手的机会。
事实上,就在这次武举结束后不久,以张之洞为首的各地督抚纷纷上奏,称现在已经是枪炮的时代了,武举已经于国无用,建议废除。
迫于这些封疆大吏的压力,加上他们说的也是事实,慈禧太后下旨废除武举。张三甲就这样成为了历史上最后的一个武状元。
虽然张三甲一身功夫出神入化,可惜生不逢时。如果换作冷兵器时代,他一定可以成为一代名将,名留史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