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陇贵族到开国皇帝!隋炀帝开凿运河怎样打破门阀政治格局?
嘿,各位历史爱好者们!今天咱们要聊一个超重磅的历史话题 —— 隋炀帝开凿运河,这事儿可不仅仅是挖条河那么简单,它背后对门阀政治格局的冲击,简直就是一场古代版的 “政治大地震”。
隋朝那会儿,关陇贵族势力大得吓人。从西魏开始,这帮贵族就把控着朝政,手里握着军权、政权和财权,简直就是 “国中之国”。到了隋朝,虽然表面上是杨家当皇帝,但关陇贵族的影响力依旧如影随形,皇帝有时候都得让他们三分。比如说,朝堂上重要的官职,基本都被关陇贵族子弟占据,一般人根本挤不进去。
隋炀帝杨广呢,可不是个甘愿被摆布的主儿。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要打破这种被门阀控制的局面。而开凿大运河,就是他手里的一把 “秘密武器”。
公元 605 年,隋炀帝一声令下,大运河工程正式启动。这工程规模有多大呢?它把春秋战国时期的旧河道疏浚整合,搞出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运河四段,全长 2700 公里,直接贯通了黄河、淮河、长江、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为了修这条运河,征发的民工超过 360 万人,那场面,真可谓是 “全民皆兵” 搞建设。
在晚唐笔记《开河记》里,有这样的记载,通济渠开凿的时候,监工特别狠,拿着铁鞭抽打那些干活慢的民工,好多人累得倒在地上,尸体一个挨着一个。永济渠那段,大冬天的,民工们连鞋都没得穿,光着脚在冻土上干活,脚都冻烂了,好多人就这么丢了性命。运河沿岸的老百姓更惨,家里的粮食都被收走了,连耕牛都被拉去运土。当时民间流传着 “家中无男丁,老妇拉纤绳” 的悲惨歌谣,可见老百姓遭了多大的罪。
可隋炀帝为啥非要费这么大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开凿运河呢?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从经济上看,当时南方经过晋室南渡,已经发展得相当繁荣,稻米产量占全国七成。但南方的物资要运到北方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走陆路那可太难了,又贵损耗又大,据说一石粮食从江南经陆路运到关中,损耗能达到八成。大运河一通,南方的稻米、丝绸、瓷器啥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北方的经济一下子就被盘活了。像扬州、济宁、临清这些运河边上的城市,眨眼间就变成了商贸枢纽,南来北往的商人都在这儿扎堆,热闹得不行。
从政治角度讲,开凿运河可是隋炀帝制衡门阀的高招。之前关陇贵族在北方势力盘根错节,隋炀帝通过开凿运河,把政治中心往洛阳偏移,还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南方本来有一些门阀势力,隋炀帝通过运河,能够快速地把军队和物资运过去,对南方门阀起到了震慑作用。同时,运河沿岸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出现了很多靠商业发家的新势力,这些新势力可不受传统门阀的控制,这就打破了原来门阀一统天下的政治格局。
另外,大运河还促进了文化融合。北方的儒学经典顺着运河传到南方,南方的诗词歌赋也往北传播。佛教寺院和波斯商馆在运河城市里挨着建,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的格局在这运河的桨声灯影里慢慢形成。
隋炀帝在开凿运河的同时,还搞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儿,那就是创立科举制。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选官被门阀士族垄断,九品中正制让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出头之日。隋文帝废除九品制,改用地方荐举,但还是没能摆脱权贵的操控。隋炀帝在大业元年设立 “进士科”,允许士子自由报名参加考试,只看才华不看出身。虽然隋朝那会儿科举制刚起步,整个隋代录取的进士都不到十人,但这就像是在门阀政治的坚冰上砸开了一道裂缝。
到了唐朝,科举制就开始大放异彩了。唐武德五年,寒门子弟孙伏伽通过科举入仕,最后做到了大理寺卿。贞观年间,马周一介布衣,给太宗献《陈时政疏》,因为文章写得好,直接被破格提拔。盛唐的时候,科举成了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通道。《唐摭言》记载,每次放榜的时候,长安曲江畔那叫一个热闹,公卿家的人全都跑来看,新科进士还能进宫廷参加 “闻喜宴”,运气好的,说不定还能和公主联姻呢。
科举制一出现,民间教育也跟着热闹起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太公家教》抄本,说明当时乡村私塾都普及蒙学教材了。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也提到,南方偏远地方都有学馆,小孩子都得学读书识字。而且,科举还带动了技术革新,唐代的雕版印刷术,一开始就是为了印科举范文;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四书章句集注》才得以广泛传播。从更深层次来讲,科举制让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慢慢衰落,通过科举上来的官僚阶层成了皇权的新支柱。像北宋范仲淹,小时候丧父,跟着母亲改嫁,科举中第后才恢复本姓;明代张居正出身军户,靠着科举进入内阁当首辅。皇帝再也不用和那些世家大族分享权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隋炀帝这个人,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矛盾。他接手的隋朝,那可是相当富庶,隋文帝留下的洛口仓、回洛仓储米粟多达 2400 万石,太府寺的绢帛堆得像小山,“可供天下五十年之用”。可就这么一个强盛的王朝,在他手里短短十四年,就因为农民起义和贵族反叛,土崩瓦解了。传统史书都把隋朝灭亡的锅扣在隋炀帝头上,说他暴虐,开运河、修长城、建东都,动用了百万民夫,龙舟南巡还征发八万纤夫,沿途州县供奉的吃喝,一顿饭就得花好几万钱;三征高句丽,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为了筹备征辽物资,官府强行征兵征粮,搞得老百姓没法种地,田地都荒了。
但要是咱们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隋炀帝的很多政策其实挺超前的。他营建东都洛阳,是想摆脱关陇贵族扎堆的长安,构建新的政治中心。考古发现,洛阳城的布局是 “天人合一”,宫城象征紫微垣,皇城对应太微垣,外郭城像北斗,后来唐长安、元大都都学的这一套。开凿大运河,不只是为了自己享乐,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南北经济失衡和国防危机,元朝郭守敬改造运河航道的时候,还用的是隋代测量的地理数据呢。科举制更是直击门阀政治的要害,南宋学者郑樵在《通志》里评价:“隋氏首倡科举,虽暴君亦有大功于后世。” 唐朝基本上把隋炀帝搞的这些制度都继承下来了,运河成了经济命脉,杜甫诗里说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科举制培养出房玄龄、张九龄等名臣,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现代史学家黄仁宇说,隋炀帝的悲剧就在于 “试图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几代人的积累”。大运河得花上百年养护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科举制也得经过几代人的教化,才能真正瓦解门阀势力,可隋炀帝太着急了,十四年就把政治信用都耗光了。《隋书》里,魏征骂他 “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但唐代老百姓每年春天清理运河淤泥的时候,还会自发祭祀这位 “河神”。他其实很敏锐地抓住了历史的需求,南北融合需要运河,阶层流动需要科举,帝国安全需要迁都,可这些伟大的事业,得慢慢来,急不得。当运河的桨声和科举的墨香,被民夫的哀嚎盖住的时候,理想主义就变成了灾难。
后世王朝从隋炀帝这儿吸取了不少教训。唐太宗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警醒自己,把洛阳宫殿的沉香木梁柱换成松木,工程征发也放缓了;宋太祖扩大科举取士,却严格限制皇室奢靡,甚至把宫里的宝石器皿熔铸为农具。
隋炀帝开凿运河、创立科举制,这些举措对打破门阀政治格局的影响,真的是太深远了。虽然他本人没落下好名声,隋朝也二世而亡,但他干的这些事儿,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各位看官,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就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关注一下,保准您往后的日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