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放女囚犯来回数千里,为何衙役们却争着押送?实情说来唏嘘

冰芯文史 1个月前 (02-28) 阅读数 0 #历史

流放,这个让囚犯谈之色变的刑罚,竟成为古代衙役们争相追逐的"美差"。数千里跋涉,本该是一段煎熬之旅,为何衙役们却趋之若鹜?押送女囚时,这种争抢现象更加明显。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内情?

【流放制度:从尧舜到清朝的演变】

追溯历史,流放最早可见于尧帝流放共工至幽州的记载。隋朝时期,"笞、杖、徒、流、死"五刑正式确立,流放制度逐步完善。不同朝代选择的流放地点各异:南宋选择两广和海南,元朝实行南北交错,清朝则偏好宁古塔和乌里雅苏台等边远之地。

流放不仅意味着离乡背井,更是一场漫长的折磨。

囚犯们身戴枷锁,跋涉千里,抵达目的地后还要面临参军守边或屯垦荒地的命运。清代流犯更要沦为披甲人的奴隶。这种身心的双重摧残,让许多犯人宁可选择自尽也不愿接受流放。

【衙役争抢:表面苦差实为美差】

衙役作为"未入流"的最底层官吏,日常工作繁重却薪酬菲薄。押送囚犯看似辛苦,实则暗藏诸多便利。无人监管的旅途中,他们获得了难得的自主权。押送重犯时,犯人家属为求安稳,往往会私下打点。

这些钱自然都进入到衙役自己的口袋当中,一趟押送差事的收入,可能抵得上衙役一年工资。

押送女囚时,家属担心途中发生不测,给予的打点更为丰厚。这种利益诱惑,让原本艰苦的押送任务变成了香饽饽。衙役们争相揽活,背后折射出古代司法制度的灰色地带。

【豪门之后:押送路上的特殊待遇】

流放犯人多出自显贵之家。这些养尊处优的囚犯,家中往往会安排马车随行。不仅犯人享受,连押送的衙役也能搭乘返程。沿途的食宿都有人妥善安排,完全不似衙门当值时的辛苦,而且还有很大的行为自由。

这种反差让押送任务变得格外诱人。对衙役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财路,更是难得的"享受"机会。犯人家属的体贴周到,让这段本该艰辛的旅程变得轻松惬意。

表面上看,衙役争抢押送任务似乎难以理解。深究其中缘由,却映射出古代司法制度的诸多弊端。从微薄的俸禄到灰色的收入,从严苛的管制到路途的自由,押送犯人竟成为衙役们眼中的"美差"。

这种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基层官吏的生存现状,更暴露了古代司法制度中权力与金钱的复杂纠葛。那些看似严苛的刑罚背后,竟暗藏着如此荒诞的一面。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制度的漏洞往往成就了人性的弱点。衙役们争抢押送女囚的现象,既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古代司法制度不完善的明证。这或许正是历史给予我们最深刻的警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冰芯文史

冰芯文史

分享原创内容,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