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开放女司机选项后,为什么被频繁吐槽?
最近滴滴在司机端悄悄加了个“女司机”标签,本意可能是方便乘客选择女性司机,主打安全牌。结果评论区炸了锅,骂声一片。
有人说这是“性别歧视”,有人吐槽“形式主义”,还有人发现这标签根本没用,反而添堵。看似是个小功能,背后却暴露了平台规则、用户心态和社会偏见的复杂纠葛。
最直接的槽点是“性别标签化”。滴滴把司机分成“男司机”“女司机”,等于默认乘客需要按性别选服务。有网友讽刺:“下次是不是还要加‘年轻女司机’‘中年男司机’?”
更尴尬的是,很多女司机根本不想被贴这个标签。有女司机抱怨:“我开车靠技术,不是靠性别。平台非让我变成‘女司机’,好像女的开车就不专业似的。”更离谱的是,有些乘客下单时专挑女司机,结果发现对方驾驶风格保守,反而抱怨“不如男司机猛一点”。
另一个被骂惨的是“功能鸡肋”。滴滴标榜“女司机更安全”,但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比如,女司机接单后,乘客页面只会显示“女司机”,但无法看到具体评价。
有乘客吐槽:“我选女司机是因为觉得她们细心,结果上车发现司机迷路,导航都用不明白。”更讽刺的是,有些男司机为了抢单,偷偷在性别栏填“女”,平台审核形同虚设,导致标签形同虚设。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安全焦虑的双标”。平台想用女司机标签安抚女性乘客,却忽略了她们的真实需求。有女性用户直言:“我更在意车牌号、车型和司机历史记录,谁在乎是男是女?”而男乘客则抱怨:“晚上想打女司机,结果附近全是男司机,这功能根本不解决实际问题。”更关键的是,平台对女性司机的“保护”反而成了枷锁——女司机接单范围被限制在住宅区,夜间订单少,收入明显低于男司机。
平台规则的不合理更是火上浇油。比如,女司机必须通过更严格的身份认证,但抽成比例却和男司机一样。有女司机算过账:“多交钱,还被限制接单区域,这标签就是用来区别对待的。”
更荒唐的是,有乘客因为司机是女性,故意取消订单,导致女司机空驶距离更长。平台既想用性别标签吸引用户,又没配套措施保障女司机权益,结果两头不讨好。
说到底,滴滴这次翻车,暴露了平台对性别议题的粗糙理解。用“女司机”讨好女性乘客,却把女性当成“安全符号”消费;想用标签方便用户,却加深了性别刻板印象。本质上,这和某些APP用“女性模式”简化功能一样,都是把性别差异当卖点,却回避了真正的服务提升。
用户吐槽的背后,是更深层的社会情绪:大家厌倦了用性别标签解决问题,更希望平台能扎实改进安全机制。比如实时录音、行程分享、司机行为监控这些实打实的措施,远比贴个“女司机”标签更有用。如果滴滴只想着靠性别标签博眼球,却不解决司机收入不公、投诉处理不透明等老问题,再多的标签也捂不住用户的怒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