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企业50强,国企强于私企,中国企业可能错失非洲市场机遇
从非洲企业50强的角度来看,非洲大陆有着不错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但存在结构性矛盾与转型挑战。
因为非洲市场较差的基础设施和待完善的营商环境,具有投资潜力的行业更多是相对成熟的行业,因为在非洲市场拓荒的风险远大于其他区域市场。
另外,非洲的国企实力更加强大,但私企才是最活跃的群体。
能源与矿业行业,18家50强企业
传统能源方面,Sonatrach、NNPC等国有巨头占据前四席,合计营业额占榜单45%,可见非洲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绿色转型方面,南非的ESKOM面临煤电转型压力,而摩洛哥的ONEE等企业加速布局光伏与风能。中企已经在积极参与该领域,比如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等项目就推动非洲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30%。
电信与零售行业,12家50强企业
电信方面,MTN的108亿美元、Vodacom的73亿美元都是依托非洲14亿人口红利成长起来。非洲移动支付用户数量超过3亿,但4G覆盖率不足50%,这既限制了增长,也是未来的机遇所在。
零售方面,Shoprite的105亿美元、Spar的71亿美元都是通过连锁化和电商很好地应对了非洲民众的消费升级,但物流成本占销售额15%以上,这是基础设施的条件所限,也是机会所在。物流和电力方面,分别有5家50强企业。
农业和数字经济这样最传统的行业领域和最新锐的行业领域,分别有2家和1家50强企业。
50强国企、私企的比例带来机遇
非洲经济有着极强的区域经济特征与行业集中度,非洲50强企业中,来自非洲主要经济体的国企数量达11个,占比只有22%,但贡献了44%的营收,充分展现了这些非洲国企的实力。
50强排名前三的企业有2个是非洲的国企,第三是美国壳牌在南非的合资企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土私企,私企成长空间巨大。
总的来说,非洲本土企业的崛起非常依赖资源禀赋与人口红利,非洲市场的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在非洲市场进行拓展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抗风险能力弱,中国企业还有机会么?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转移等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趋势,中国企业辛苦拓展的市场,很多都被更拴非洲市场竞争规则,在非洲本土化做得更好的印度企业拿去。
在美国逆全球化关税大棒的影响下,非洲被视为投资热土中的超级黑马,但非洲54个国家内部差异极大,如果没有可靠的当地信息渠道,贸然前往拓展风险较高。
目前来看,即便潜力巨大,非洲的很多行业也已经变得非常拥挤,入局者过多的无序竞争成为常态,此时,中国企业孱弱的国际法律能力不足以护佑自身在非洲市场的投资和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