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天京后列强纷纷造访,洪秀全:老老实实进贡我不会为难你们的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自此与清廷形成以长江为界分庭抗礼之态势。而在双方激烈对峙期间,另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置身事外,作壁上观,伺机而动,此即各国列强。
在该历史阶段,列强主要涵盖英国、法国与美国。彼时,德国与俄国受困于国内战事,无力对中国事务加以干涉。在此格局之中,英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军兴之初英国宣布中立并派人访问天京】
在近代列强格局中,英国占据主导地位。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成功获取了于华贸易的特殊权益。彼时,英国秉持的贸易理念,聚焦于鸦片的顺畅输入以谋取巨额利润。从本质而言,中英双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并未产生根本性的矛盾分歧。
咸丰三年,太平军自长江上游气势磅礴地挥师而下,旋即定都天京。彼时,江苏巡抚衙门数次向英国提出出兵之请。然而,彼时英国军事战略重心并未置于中国,而是正于克里米亚地区与俄国紧锣密鼓地筹备战事。
英国,作为历史悠久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这一事件发生后,英国敏锐地察觉到,清王朝业已丧失对长江以南地区的统治权。在此情形下,大清皇帝的皇位能否存续,充满变数。
若彼时英国选择出兵援助清廷,一旦太平天国成功掌控全国政权,鉴于双方立场与利益诉求的巨大差异,其与英国交恶将是必然之势。届时,英国不仅无法从此次军事介入中获取额外利益,甚至连此前所积累的既得权益亦可能化为乌有。基于上述利害权衡,英国方面认为,出兵协助清廷这一举措蕴含着极高风险。
前文已述,就意识形态领域而言,英国与中国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然而,倘若双方在这一层面能够达成某种程度的契合,无疑是更为理想之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信奉上帝”为理念,宣称旨在拯救黎民百姓。基于此特殊背景,英国对于太平天国的天京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持有较为友善的态度。
英国作为奉行天主教新教的国度,从其战略考量与宗教影响力辐射的角度而言,倘若于中国这片土地上,能够孕育出一个秉持相同宗教信仰的新兴国家实体,无疑是符合英国利益预期且备受其欢迎的情形。
然而,彼时英国方面未能洞悉,洪秀全所宣扬的上帝教,实则是其用以反抗清王朝统治的一种新策略。实际上,洪秀全对基督教教义的认知极为局限且肤浅,远未触及精髓。稍有深入接触,其认知的不足便极易暴露。鉴于此,英国派遣文翰前往天京进行考察,以期获取符合其预期的结论。
文翰抵达天京后观察到,天王洪秀全秉持的理念竟将英国视作藩属之国,要求其尊奉太平天国为正统,且须按年进贡。这一情形,恰似历史上马戛尔尼访华事件的重现,彼时乾隆皇帝的做派,与当下天王的态度如出一辙。
更为关键的是,文翰抵达天京后,与诸多高层展开交流。在此过程中,他察觉这些人对基督教教义的认知极为浅薄,表述随意且缺乏依据。例如,竟有人发问:圣母玛利亚是否存在一位小妹?此小妹可否许配给天王?身为虔诚的基督教信徒,文翰在此次行程中内心愤懑不已。基于此,他判定洪秀全乃是背离教义、亵渎神圣的另类教徒,与正统天主教教义大相径庭。
【法国、美国的态度】
继英国展现出与洪秀全积极接触的态势后,在文翰访问天京后不久,法国亦采取行动,派遣公使布尔布隆前往天京。尽管布尔布隆所乘之巡洋舰在驶抵天京之际,遭遇炮火示警,不过最终仍成功与洪秀全进行会面。
在此次会面中,布尔布隆与洪秀全的交流似未达成深度契合。洪秀全旋即颁布一道谕旨予布尔布隆,其中明确指出,法国与英国类同,皆为天王统治下的藩属之邦。并言明,若法国能遵循旧制,岁岁恭谨进贡,日后天王自不会对其加以刁难。
布尔布隆于天京停留数日,其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太平天国形成了初步认知。此次访问结束后,他与文翰经分析得出相似论断:太平天国作为政权,相较清王朝更为滞后,缺乏稳固性与先进性。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其宗教观念相对淡薄,更侧重于实际利益。在布尔布隆之后,美国派遣公使马利沙前往天京进行访问。此次接触后,美国方面对洪秀全亦未形成良好印象。马利沙在考察结束后,向华盛顿的高层致信,信中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为:
从维护在华利益的视角出发,美国若期望稳固其于中国所获之权益,最为适宜之策略乃是致力于维系中国的完整与稳定,避免中国陷入无政府之混乱局面。否则,中国极有可能沦为欧洲列强的囊中之物,如此一来,美国恐将在利益分配中一无所获。基于此形势,美国现阶段应秉持中立观望态度,暂不急于介入各方事务。
在特定历史时期,来自三个不同国家的官方代表,相继前往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然而,这些代表在与太平天国的接触过程中,均未达成预期利益获取目标。此后,每逢太平天国与列强展开交流互动,天王洪秀全总会颁布“上谕”。此“上谕”致使三国政府代表在应对相关事务时,陷入被动,疲于应付,毫无应对之策。
自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列强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迅速洞悉洪秀全的立场与态度,判定其缺乏合作价值。从国际关系视角审视,即便太平天国成功颠覆清王朝,进而掌控全国政权,洪秀全亦决然不会认可列强与清政府所缔结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于此政治考量,自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至中后期,列强基于自身在华利益的战略权衡,逐步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清政府一方。
然而,从列强的视角审视,洪秀全及其领导的太平军并非毫无价值。列强敏锐洞察到,太平军的军事行动致使清军兵力分散,进而造成北方地区军事防御力量空虚。在此形势下,英法两国抓住清军主力南下这一契机,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凭借武力威慑,英法两国迫使清廷签署《北京条约》,进一步拓展其在华权益。
洪秀全所创立的太平天国政权,并非由上层精英阶层引领的军事政治团体,此特性注定其存在诸多局限性。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若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高层领导集团,能够敏锐洞察并有效利用清廷与列强之间的矛盾,从中寻得存续与壮大之契机,那么,推翻清王朝统治并非全无可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