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熙长/《桑梓铭心:穿山故里记》
本期推荐/名家名文
当代著名隐士金熙长《桑梓铭心:穿山故里记》一文,是一篇饱含深情与文化厚度的乡土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浙江台州穿山乡汇头村的山水人文,将个人记忆、家族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文章以穿山奇景、祖宅风貌、家风训诫为经纬,织就一幅充满哲思与诗意的精神地图。那些镌刻在石窗上的经典词句、院中静默千年的老桑树、历经沧桑仍屹立不倒的石砻,不仅是家族记忆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作者以"川山人"自况,以"汇石斋"寄情,在回望故园的同时,亦在探寻文化根脉的当代意义。此文既有《诗经》《周易》的典雅底蕴,又有现代人对乡土文明的深刻思考,堪称一篇兼具文学美感与文化深度的佳作,值得每一位怀有乡愁与文化自觉的读者细细品读。
(上图说明:金熙长故居,现为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的后门位于有大桑树的西侧,西墙的灿头有左右二个石窗,窗上分别写有“俾尔戬谷”,出自《诗经·小雅·天保》,意为“使你获得福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及“安土敦仁”,出自《易传·系辞传上·》
意为“知天命之造化,故无忧。安于所处之境,而敦行仁道,故能泛爱天下。”)
《桑梓铭心:穿山故里记》
作者:金熙长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每诵此句,恍见故园烟树。我的血脉根植于浙东山海之间——台州穿山乡汇头村,一个被岁月摩挲得发亮的名字。这座以地质奇观得名的村落,不仅孕育了金氏一族,更塑造了我生命的底色。
穿山如卧龙横亘,其腹中天然穿洞堪称造化神工。民国八年(1919年),祖父辈在此创办"浙江省第一渔民学校"(后更名川北小学),将文明火种播撒山海之间。我常立于穿山南眺,但见云气往来,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琅琅书声穿透岩壁。金氏族人聚居于此,人称"穿山金",而我自号"川山人",既是承继祖辈文教薪火之志,亦暗合《周易》"安土敦仁"之训——这片山海确如大块文章,以它的雄奇补益我命理中的阳刚之气。
祖宅是曾祖父金良材手筑的四合院落,堪称微缩的人文宇宙。东南门楼"礼门义路"四字,恰与族谱"永守仁良,敬崇礼义"的辈分暗合,仿佛冥冥中的文化密码。记忆中最鲜明的,是那些镌刻在石窗上的格言:"为善最乐"昭示伯父家的门风,"薰风解愠"见证堂叔的儒雅。西墙"俾尔戬谷""安土敦仁",北窗"羲皇高卧""长发其祥",这些经典词句如星斗镶嵌在建筑之间,构成流动的国学课堂。后考"熙长"之字,正源于《诗经》"长发其祥"的古老祝福。
(上图说明:祖父分给我父亲的祖屋是靠元宝塘正中的堂前房,后墙朝北,开有后门,门的左右有二个石窗,右侧石窗上写着“羲皇高卧”,“高卧偃羲皇”出自唐代卢照邻的《山林休日田家》: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左侧石窗上写着“长发其祥”,“浚哲维商长发其祥”出自《诗经·商颂·长发》,“浚”本义是从水中挹取,引申为挖掘、深究,寓意深邃的智慧和博学多才且一生福祉瑞祥。楷书,书风古拙敦厚,隶意十足,有钟繇之风。我后来取字熙长,即来源于此。)
院中元宝塘清可见底,曾滋养全村人家。塘畔老桑树需三人合抱,春来桑葚紫红,孩童攀援如猿。最难忘西侧"道地头"广场,年节时祭祖的肃穆与石砻碾米的声响交织成独特的家园记忆。这尊幸存于浩劫的石砻,后被父亲赋予"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深意,竟成我取字"大砻"的缘起,亦是我第一本家训著作《家风》的精神图腾。
少年际遇尤显故里情深。五年级时因家世被阻于红小兵门外,却在大院石砻旁自学《工农兵画报》而初窥艺文门径。辍学放牛的半年里,穿山的云雾抚慰过多少委屈。后随父赴溪口求学,每日跋涉山径时,总觉故园炊烟在背。今以"汇石斋"名书房,正是将汇头村的血脉与石岙村的历练熔铸一炉。
故园风物,皆成文章。穿山的海蚀洞是大地之眼,看尽金氏七代浮沉;老宅石窗如文明之牖,透射千年智慧光芒。那些消逝的果园花畦、那些斑驳的漆书家训,都在证明:所谓故乡,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的原乡。正如我在《家风》中写道:"桑梓之思,非徒怀旧,实为文明之根的自我确认。"
每当都市喧嚣令人窒息,我便在墨香中重返那片山海。毛笔提按间,仿佛又见穿山云雾缭绕,听见元宝塘畔捣衣声远。这或许就是文化血脉的力量——它让游子在时空的褶皱里,永远保有返回精神原点的路径。
(上图说明:与我家相邻的西侧是我堂叔金崇梅家,崇梅叔是我小时候崇拜的偶像,他身材伟岸,气宇轩昂,不但文学造诣高,还写的一手好字,文革时因获右派下放回老家川北小学任教(后任杜桥中学高级教师),他家外墙石窗上有温文尔雅,儒素十足的楷书“薰风解愠”四个大字,薰风:指和煦的清风,因其温暖而带有香气常被视为宜人舒适的象征,解愠:指消除烦恼、解除怨恨或带来愉悦的心情。该成语最早见于《孔子家语·辩乐》中:“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里讲述的是古代圣王舜通过弹奏五弦琴并创作《南风》之歌,以表达其治国理念——希望如同温暖宜人的南风一样,化解百姓心中的怨愤,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宁。)
(上图说明:“寄傲招凉”“倚南窗以寄傲”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窗作为建筑的通透部分,是文人连接内外的媒介,体现“身在尘世,心向桃源”的矛盾与调和。而“傲”并非狂妄,而是对世俗价值观的疏离,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守,这种傲骨被赋予高洁、不屈的精神内涵。
招凉:晋 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昭王 常怀此珠,当隆暑之月,体自轻凉,号曰‘销暑招凉之珠’也。”)
(上图说明:为善最乐)
(上图说明:金熙长祖宅石窗书法“紫气东来”)
(作者金熙长书法:日与松鹤为伍,月与清泉为伴,心旷神怡,随遇而安。)
(作者金熙长书自撰联:闲时常思己过,处世莫忘人恩)
金熙长简介:
一、生平与经历
1. 早期成就与深圳贡献
金熙长(原名金龙)生于浙江台州,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深圳生活工作30余年,曾开创深圳文化界多项“第一”,八十年代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办展及九十年代初任深圳大学书法教师。
2. 隐退与学术深耕
2005年后退出商海,专注于书法研究与写作。2011年隐居于广东中山五桂山,创建五福书院传授书法与传统文化,后辗转江西龙虎山、浙江天台山等地,结合儒释道思想修身传道。
3. 社会荣誉
曾获“深圳市文明市民标兵”“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杰出贡献奖”“世界杰出华人奖”等称号,并担任深圳市书协副主席、顾问,民建中央书画院广东分院副院长等职。
二、书法艺术与成就
1. 独特的“真阳笔法”与碑学研究
金熙长以“真阳笔法”著称,主张雄浑豪迈的书写风格,反对浮华媚俗。他系统考据并临写《瘗鹤铭》《许长史碑》等南北朝碑刻,提出“草从篆化、楷从隶出”的书学理念,被誉为“仙家书法”的代表人物。
2. 四品境界与居士书风
其书法以“清、远、沉、亮”为四品特色,融合儒家的风雅、道家的真阳、佛家的空灵,形成“居士书风”。作品多自撰诗文,注重心性与笔墨的统一,被评论家称为“金熙长体”。
3. 教育贡献与著作
编写《学生临碑辅助字帖》系列丛书(计划100册),系统还原古碑未刻时的原貌,填补碑帖考据与临习的空白。另出版《人生第一步》,《家风》,《修身养灵》,《滌心甘露》及书法集《<心经>六体书》,《斋馆庙堂楹联书法赏析》
等著作,倡导“情性教育”与修身养性。
三、社会影响与评价
1. 艺术地位
金熙长被认为是当代碑学复兴的重要推动者,其临写的《瘗鹤铭》被评价为“十年内无人超越”,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方正字库收录为“金熙长标题体”(简繁常用字9600多字)。
2. 文化理念
他呼吁书法教育应重视“写大字立大志”,倡导青少年临习汉魏碑刻以培养胸怀,同时强调书法需从自然与天地精神中汲取灵感,反对功利化创作。
(详细资料请见《deepseek》)
本期编辑:周善之
图片提供:段心照
策划设计:刘永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