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要到军区任职,政委第一反应:能不能不来!总政部:已决定

侯哥谈历史 2天前 阅读数 6 #历史

1975年的时候,上头打算给南京军区领导班子添点新面孔,就计划调动几位干部来担任职务。这里面,就有让邓家泰去军区做参谋长的打算。

在打算调动他之前,总政部特意去征求了政委廖汉生的看法。他俩在土地革命那会儿都是2军团的,抗战时是120师的战友,到了解放战争又是一野的同志。按理说,老战友有调动,廖汉生应该挺高兴的,但他却表达了不一样的意见:最好别让他来。这事儿,估摸着总政部的那些领导也挺纳闷的。

邓家泰原本在红二军团,1931年,贺老总带着队伍打下了荆门,他那时候还是个学生,二话不说就加入了军队。那时候啊,有点文化的人,首选工作可不是上前线开枪放炮,而是搞政治、做宣传。这活儿可重要了,部队要壮大,不光得打胜仗,还得把红军的政策传出去,让更多的老百姓加入革命,一起把队伍搞起来。

不少后来的军事指挥官因为受过教育,在土地革命那会儿,好多人都参与过政治思想工作,像杨勇、邓华、杨成武、钟伟、丁盛他们一样。他也是这样,搞过宣传,当过文书啥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在120师的358旅里,先后做过通讯参谋、股长、作战科长,还当过支队和绥蒙军区的副参谋长,在大青山那边打了好多年的游击战。

在解放那会儿,我被调到3纵去当副参谋长,后来又做了3军的参谋长。

解放后,他由步兵转岗到了装甲兵部队,开始担任装甲兵的副参谋长,后来又升为了参谋长。其实从解放战争那会儿起,他就一直跟在许光达身边做事,解放后也顺其自然地被调到了装甲兵那里。时间一晃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因为那时候的一些运动,他被安排到了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做了那里的副司令。

1975年的时候,上面打算让他官复原职,回到大军区的位置。那时候,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归南京军区管,他以前还做过装甲兵的参谋长。所以他们打算让他就近工作,去当南京军区的参谋长。不过,总政部那边想先问问廖汉生的意思,结果他那边回复说,看能不能不去。

他会有这种表现,说白了,就是担心人家讲他搞小圈子。

运动那会儿,搞小圈子是得坚决避免的,只有把小圈子风气刹住,大家团结一心,局面才能安稳下来。再加上我刚到军区接手工作,还把老战友调来司令部帮忙,这难免会让人误会我是不是在搞小团伙。报到那天我在会上就明确说了,我绝不会搞这一套,军区里头也绝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小团伙存在。

朋友调岗过来一起工作,在很多事情上他的表现肯定会有所显现,我也不想因为这事儿让大家有啥误解。

说白了,总政部那边其实早就有定论了,问他的看法可能也就是走过场。最后,总政的头儿直接说事儿就这么定了。不光邓家泰被调了过来,就连一野出来的张希钦也被调来了。更绝的是,张希钦原本不在1军,结果他和20军还互换到了南京军区。这一连串的调动,让老战友、老部队都聚到了一块儿,工作上可得更加小心,得公平公正地处理每一件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侯哥谈历史

侯哥谈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