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缺位岂能靠315救场?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每年315晚会,都如同一场曝光盛宴,将众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公之于众。这本应是对市场不良现象的有力监督,可如今却映射出监管体系的重大缺陷——监管缺位,不能总靠315来救场,机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315晚会这面镜子,清晰照出监管体系的两大症结。日常监管系统性缺位,许多本该在日常被发现和纠正的问题,长期隐匿,直到晚会才被揭露。例如一些不良企业长期违规生产、虚假宣传,监管部门却未能察觉。被动式执法更是成为难以根治的顽疾,当类似“啄木鸟”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经媒体曝光,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属地监管部门才如梦初醒,还处于被舆情唤醒的滞后状态。这种“媒体先于监管”的奇特现象,凸显当前市场监管在预警功能上的严重失灵,本应起到监督作用的“看门人”,却总是后知后觉。
部分监管部门已然深陷“运动式治理”的泥沼。日常巡查仅仅走过场,工作人员只是简单记录,并未深入检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重点领域风险研判机制如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分析风险、提前预警的作用。只有等到媒体曝光,引发广泛关注,才匆匆启动应急响应。这种被动履职模式危害极大,不仅造成行政资源的错配,大量资源浪费在事后补救上,而事前预防和日常监管却得不到充足资源支持;更可怕的是,纵容了违法行为肆意发展,使市场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公众对监管部门的质疑声不断,其背后是对监管效能低下和人浮于事现象的深深忧虑,大家担忧自身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市场环境难以健康有序。
要打破监管失灵的困局,必须构建三重机制。首先,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实时监测平台,将各部门掌握的企业信息整合起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这样一来,监管部门能实时掌握企业动态,一旦出现异常,便可及时介入。其次,推行“吹哨人”制度,鼓励企业内部员工、合作伙伴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对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充分激活社会监督的力量。最后,实施监管效能与群众满意度挂钩的考核体系,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重要标准,促使监管部门积极主动作为,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只有让日常监管切实发挥作用,拥有强硬手段,才能彻底摆脱对315的依赖,真正为市场秩序筑牢坚实的防火墙,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让市场健康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