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巴以两边的打斗还没停,到现在已经死了2500多人,而且这数字可能还会往上涨。
说到巴以冲突,其实就是以色列的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老账新仇,已经纠葛了好几个世纪。这冲突的关键点在于:
以色列的犹太人深信,巴勒斯坦这片土地是上帝特意赐给他们的“天命之地”。他们历经数千年的流离失所,最终梦想就是建起一个犹太国家,而且首都得是圣城耶路撒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觉得得让巴勒斯坦人离开这个地方。
巴勒斯坦人坚信,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上。犹太人为了追求他们的“理想”,长久以来,对巴勒斯坦人使用了暴力手段,实施种族隔离。巴勒斯坦人期望,或许经过一代人或几代人的不懈奋斗,他们能够解放自己的土地和民众,从以色列的统治和束缚中挣脱出来。
两边因为政治分歧、宗教信仰、历史纠葛、当前局势,还有大国插手等因素,已经斗了很多年,而且这种争斗以后肯定还会继续。
要解决这类冲突,得靠特别高的智商。有句老话讲,“了解历史,就懂了大道理,看看过去的事儿,能猜到以后咋样”。接下来,咱们就聊聊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几对“百家姓”之间的老对头,琢磨琢磨怎么解开这些疙瘩,达到和睦相处。
【1、蔡姓和关姓的纠缠,至今蔡姓不拜关公】
蔡家老辈传下来的规矩里说了,蔡家和关家那是有大过节的。蔡家的后代,谁都不能去祭拜关羽,也不准踏进关公庙半步。为啥呢?蔡家人说,是因为关羽用了计谋,把他们的老祖宗蔡阳给杀了。
关羽心里一直惦记着刘备,当他在曹操那边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一路闯关杀敌,过了五个关卡,斩了六名大将。蔡阳呢,是三国时候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本来跟关羽也没啥关系。但关羽不小心把他的侄子蔡琪给杀了,蔡阳气坏了,就带着兵去追关羽。
接到刘备的消息,关羽费了好大劲,终于让曹操松了口,告别了曹操的地盘,打算和两位嫂子一起去找大哥刘备。那时候,刘备在汝南豫州,关羽就带着嫂子们一路往汝南赶。
某天,关羽走到了一座古城,发现守城的竟是张飞。一路上,他过五关斩六将,身体和心理都挺累,但看到张飞时,他立马精神了起来。关羽很想赶紧进城歇歇脚,可张飞却挡在了他前面。为啥呢?因为他俩已经十二年没见了,而且关羽之前还在曹操那边待了好久,这让张飞特别不信任他。关羽一个劲儿地解释,但张飞心里还是有疙瘩,不太相信他。
就在这时候,曹操那边的大将蔡阳,因为外甥蔡琪被关羽给杀了,心里头那个火啊,直接带着15万大军就追着关羽来到了这座古城。蔡阳这一来,张飞心里头的疑惑就更大了,他二话不说,直接把城门给关了,不让关羽进来。张飞站到城墙上头,扯开嗓子就对关羽大喊:
我会在城墙上敲三下战鼓,要是你搞不定蔡阳,那就说明你站到了曹操那边,咱俩的兄弟情谊就算完了。
关羽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跟蔡阳开打。关羽虽然勇猛得很,但这一路走来,过了五关斩了六将,实在是累坏了,又饿又渴。他俩打了几十个回合,谁也没占到便宜,但关羽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他这人讲究仁义,说到做到,特别看重兄弟情义,在战场上向来堂堂正正,从不玩阴招。
不过,现在张飞正在城楼上用力击鼓给大家打气,三通鼓都快敲完两通了,要是关羽没法打败蔡阳,可真没法跟张飞交代。关羽在这关键时刻,脑子一转,想了个办法,打算用计策来杀掉蔡阳。
接着,关羽骑马赶到蔡阳跟前,淡淡地讲:“咱俩单挑不也挺好,你为啥要找别人帮忙?”蔡阳愣了一下,说:“我历来不靠别人。”关羽猛地一指蔡阳身后,厉声道:“那你后面那是啥人?”
蔡阳刚打算扭头瞧瞧,关羽瞅准时机,大刀一挥,嗖的一下就把蔡阳从马上给劈了下来。蔡阳骑的那匹马,聪明得很,看到自己的主人没了,伤心得直叫唤,接着就跑到旁边的大水塘那儿,一头扎进水里,也跟着去了。
关羽心里头敬重蔡阳,觉得他遭遇挺可怜的。跟张飞、刘备碰头后,他自个儿张罗了蔡阳和那匹白马的安葬事。打那以后,两家人算是结下大梁子了,这仇一直记了上千年。
【2、李姓和朱姓的亡国之恨】
公元618年5月份,李渊穿上了皇帝才穿的龙袍,正式宣布大唐王朝成立了。不过呢,就在同年的10月,朱粲也自封皇帝,搞了个不知道啥名的征程,还改了国号,心里头憋着跟天下人争一争的劲儿。可谁也没想到,就那么短短三年的时间,朱粲就被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给活捉了,最后在洛水边上,李世民结束了他的统治,一刀下去,朱粲的人头就落地了。
所以,李姓和朱姓就像被下了某种魔咒,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地重复着互相伤害的循环。
唐朝那会儿,李家和朱家又闹起了别扭。768年,大名鼎鼎的藩镇头头李怀仙,被朝廷派去做了幽州卢龙节度使。可没多久,他就让卢龙兵马使朱希彩和经略副使朱泚两兄弟给算计了。说来也巧,四年之后,那个杀了李怀仙的朱希彩,也被自己的手下李怀瑗给干掉了。
另外,公元782年那会儿,成德军的头儿李惟岳,管着河北的七个州,可他不安分,竟然起兵造反了。这时候,幽州的节度使朱滔看不下去了,直接开打。战斗挺激烈的,最后朱滔在现今河北辛集市的束鹿县这块地界上,把李惟岳给打败了,还自己动手解决了他,叛乱就这么平息了。这一连串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李家和朱家之间斗得凶,你来我往地报复,恩怨情仇一大堆。
话说回来,朱泚这家伙,他之前干掉了李怀仙。到了公元783年,他起兵造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了个新国家叫大秦,还换了年号叫应天。他怕老百姓还念着李家,就狠心杀了七十七个李家的郡王、王子、王孙,把长安城里的李家亲戚几乎全给灭了。但好景不长,后来西平郡王李晟带着兵马打回了长安,把朱泚给赶跑了。
公元907年的时候,朱温硬是让唐哀帝李柷把皇位让了出来,唐朝就这么没了。他自己呢,建了个新朝代叫后梁。这事儿历史上就叫后梁时代。那时候的唐哀帝,才17岁的小伙子,就被赶下台,流放到曹州济阴去了。到了第二年二月,李柷在朱温的掌控下,没了。这一连串的事儿,又把李家和朱家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还有他们之间的权力争斗,给摆到了明面上。
公元923年那会儿,李存勖在河北邯郸的大名县当上了皇帝,搞了个新朝代叫后唐。他带着手下的兵马,把后梁给打趴下了,最后逼得梁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瑱没办法,只好自己了断了。
李朱两家的争斗一直闹到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那会儿。这时候,有个特别厉害的智囊叫李善长,在朱元璋最落魄的时候拉了他一把,帮他打下了明朝的江山。可没想到的是,到了1390年,朱元璋却给李善长扣了个谋反的帽子,把他全家,包括他老婆、孩子、侄子等七十多口人,都给杀了。
朱元璋离世后,明成祖朱棣起兵发动了靖难之战。那时候,曹国公李景隆被提拔为大将军,任务是对抗燕王朱棣。不过,李景隆打仗实在不行,在郑村坝和白沟河两场大战中都吃了败仗,形势一下子就反过来了,最后连南京都没守住。这一连串的事儿,不光让建文帝朱允炆没了踪影,还害得李景隆在1404年被朱棣剥夺了爵位,给关了起来。
1620年那会儿,明神宗一走,他的大儿子朱常洛就坐上了皇位,大家后来都叫他明光宗。可没想到的是,明光宗这皇帝当了没一个月,人就突然没了。大家都说,这事儿跟鸿胪寺丞李可灼献给他的红丸脱不了干系,说不定就是这玩意儿害得他这么快就没了。
1644年那会儿,李自成搞了个大顺国,带着兵马一路往北打,把大同、宣府、居庸关这些地方都给拿下了,最后还打进了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呢,这时候没守住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说什么“君王要与国家共存亡”,最后没办法,只好上吊了事,算是给自己犯的错找个补偿。这么一来,大明王朝,朱家的天下,就算是让李自成给终结了。
到了清朝那会儿,1646年11月5号,朱聿鐭坐上了皇位,给自己起了个年号叫绍武,心里头就想着要把老祖宗打下的江山给夺回来。他弄的这个朝廷,后来历史学家们都管它叫绍武朝廷。可巧不巧,就在那一年,清军的惠国公李成栋打下了广州,结果朱聿鐭也就没命了。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蔡家、关家、李家、朱家,还有岳家和秦家等等,这些姓氏里头有些传说有世仇。但话说回来,现在为啥不同姓氏的人都能好好相处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你可以心里记住仇恨,但别老挂在嘴边一直说。就像蔡家和关家,蔡家人要是不想去拜关羽庙,那也是他们的选择,没啥不行的。说到巴以冲突那事儿,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心里都可能记着对方的不是,但别老去管对方怎么做。要是以色列没对加沙搞那套所谓的集中营做法,哈马斯会不会就不去攻打以色列了呢?这事儿谁也说不准。
要让两边都能过得滋润,当下中国各个姓氏能够和睦相处,关键就在于大伙儿都有了奔头,过去的恩怨情仇啊,就让它们随风而去吧。就拿李家和朱家来说,那过去的疙瘩还小吗?但眼瞅着日子是一天比一天红火,那些个不愉快也就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至于巴勒斯坦人为啥对犹太人那么恨,说白了,不就是因为日子太难熬了嘛,再不站出来争取,恐怕就要被灭族灭种了。
3、中国各种姓氏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没人“搅局”(没有外来插手)。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哪个姓氏能说自己完全没有问题,现在大家伙的目标都是让生活变得更好。把这个道理放到巴以冲突上来看,那就是外部力量得尽量少掺和巴以两边的事,让双方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聪明才智去处理这个问题。
4、得信赖组织的威力。在中国,姓氏间有了纷争,村干部就会站出来帮忙调和。说到巴以冲突,两边有矛盾时,咱得信赖联合国。以色列得遵守联合国的决定,把原本属于巴勒斯坦的地盘归还给他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