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江门!《狂飙》同款的三十三墟街,六百年古韵与影视魅力交织

弹指间行摄 10小时前 阅读数 1 #旅游

江门三十三墟街坐落于蓬江区,它得名于水埗头那 33 级青石板梯 。这里建于清光绪年间,墟顶街历史最远可追溯至明朝,悠悠 600 余载。它由太平路、莲平路等诸多道路构成,曾是江门商贸核心,如今保留着大量传统建筑,因《狂飙》爆火,成热门打卡地 。

青石板铺就的三十三级阶梯,像一本翻开的史册,每一级都镌刻着江门六百年的光阴。这里是蓬江区的三十三墟街,也是《狂飙》中“旧厂街”的原型。当影视的热潮褪去后,老街依然在骑楼的斑驳与市井的喧嚣中,讲述着侨乡的沧桑与新生。

墟顶之上:影视与历史的交响

从水埠头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西洋雕花的骑楼与中式灰瓦的屋檐交错而立,仿佛一场无声的中西对话。清光绪年间,商船在此停泊,货物沿石阶涌入墟市,如今游客却因《狂飙》纷至沓来。剧中“强盛小灵通”的店铺原是一家文具店,橱窗上高启强的剧照与“老默我想吃鱼”的折扇交相辉映,老板娘笑称:“拍戏时摆了几天面摊,现在索性改成了‘徐记猪脚面’!”转角处,一家婚礼策划公司挂上“强盛小卖部”的招牌,孙子兵法与小灵通模型堆叠在旧书店的木架上,荒诞中透着一股市井的狡黠智慧。

骑楼深处:侨乡记忆的褶皱

穿过喧闹的墟顶街,打铁巷的斑驳砖墙上,“三桁瓦”的铁匠铺招牌依稀可辨。百年前,这里的刀具随华侨远渡重洋,如今只剩锈迹斑斑的门楣在风中低语。余庆里的联排洋楼整齐如棋盘,黄白相间的南洋风格外墙上,晾衣绳随风摇晃,阿公坐在门廊下择菜:“这些楼当年可是最高档的住宅,现在只剩老街坊守着了。”墟顶街曾是江门商文化的摇篮,元末明初的“江门墟”在此发源,每逢农历二、五、八日,乡民划船赶墟,市声如潮,如今这份热闹被《狂飙》的打卡人潮悄然接续。

味觉狂飙:古早与网红的碰撞

河记肠粉店的蒸笼里,米浆裹着肉香升腾而起,四十年老铺的烟火气连吴彦祖拍《除暴》时也曾驻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隔壁“狂飙主题茶铺”,年轻人举着“咖啡配兵法”的纸杯,在剧照墙前摆出高启强的经典姿势。而原本不是当地特色的猪脚面,如今也因这部戏而走红,成为游客争相品尝的风味美食。

十字路口的抉择:烟火与流量的共生

站在墟顶街的十字路口,游客举着折伞涌入“旧厂街市集”,而原住民推着自行车从人群中缓慢穿行。博物馆研究员刘志豪曾感慨:“老街是‘活着的街区’,既需要影视热度激活商贸,也要留住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政府悬挂的8块打卡指示牌在风中轻晃,不远处启明里的侨批馆与非遗手信馆正悄然崛起——那里曾是华侨归乡投资的繁华见证,如今成为文旅融合的试验田。

离开时,回望石阶,思绪翻涌。六百年前,这里是珠江三角洲商贸的门户;六百年后,影视的浪花短暂翻涌,而骑楼的砖瓦、墟市的吆喝、华侨的故事,仍在时光的褶皱里生生不息。或许,《狂飙》的热潮终会退去,但三十三墟街的烟火,早已在历史与当下的交错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原创作品,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点击关注我,与您分享更多精彩的原创旅行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弹指间行摄

弹指间行摄

环球行者、知名旅行kol、撰稿人、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