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给你带来了“睡眠焦虑”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彭锦弦
“昨晚睡眠质量为78分,深度睡眠只有1小时20分钟,比平均值少30分钟……”每天早上,武汉白领小林(化名)都会习惯性地查看智能手表上的睡眠报告,而这份报告,也成了影响她一天心情的“晴雨表”。
“看到分数高、睡眠时间长,就会觉得神清气爽,工作效率都高了;但如果分数低,特别是深度睡眠时间短,就会特别焦虑,担心自己睡眠不足,影响健康。”小林告诉记者,她甚至因为智能手表显示的睡眠数据不佳,而专门去医院挂了睡眠门诊。
如今,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越来越普及,监测睡眠功能更是成为标配。在“3·21”世界睡眠日到来之际,不少人都好奇:这些设备给出的睡眠质量评估,到底准不准?
智能手表成“睡眠裁判”,有人欢喜有人忧
像小林这样,每天关注智能手表睡眠数据的人不在少数。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发现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
“以前睡觉都是凭感觉,现在有了数据,反而更焦虑了。”市民张先生表示,自从买了智能手表,他每天早上都要花几分钟研究睡眠报告,甚至会因为数据不理想而强迫自己早睡。
但也有市民表示,智能手表的睡眠监测功能帮助自己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前总是熬夜玩手机,现在看到睡眠数据不好,就会提醒自己早点休息。”市民李女士说。
3月19日,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睡眠门诊看到,有不少人在咨询医生时反映,自己佩戴的智能手表经常会给出“睡眠质量不理想”的提示。
“这种现象其实说明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睡眠问题,有了积极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但智能手表等设备监测的睡眠数据,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睡眠状况。”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熊念教授表示。
数据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诊断
可穿戴设备监测睡眠的原理是什么?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智能手表、手环等设备,主要通过心率、体动和血氧三种方式监测睡眠。心率监测是通过心率变化判断睡眠阶段;体动监测则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检测身体活动,区分睡眠与清醒状态;还有部分设备通过血氧水平评估睡眠呼吸问题。
“可穿戴设备的优势在于便捷性,提供长期睡眠趋势,帮助用户了解睡眠模式,主要用于初步筛查,能发现潜在的睡眠问题,如频繁醒来或呼吸异常。但存在数据精度不足,算法基于通用数据,可能无法照顾个体差异;此外,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熊念说。
因此,熊念提醒,过度关注睡眠数据,反而会加重心理负担,导致失眠等睡眠问题。“可穿戴设备数据可作为参考,但不能替代专业诊断;若睡眠问题持续,建议进行专业睡眠监测;结合主观感受和专业评估,全面了解睡眠状况。我们应该关注自身的睡眠感受,如果第二天精力充沛、精神状态良好,就说明睡眠质量不错,不必过分纠结于数据。”
“世界睡眠日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人们对睡眠健康的重视。” 熊念强调,“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智能手表、手环等设备提供的睡眠数据,可以作为一种提示,但不要过度依赖和解读。”
专家建议,如果出现失眠、白天嗜睡、打鼾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睡眠专科就诊,进行专业的睡眠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睡眠障碍。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