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火青靠边站,每月发60元,给陈锡联写信希望安排工作,不见回音

小咪乌龙茶 3天前 阅读数 5 #推荐

【前言】

黄火青,他是个活过整整一个世纪的革命老前辈,他这辈子过得特别精彩,亲眼看着中国从混乱变得特别强大。一开始,他只是湖北枣阳的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后来却成了咱们国家法治建设的关键人物。靠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一直不停的努力,黄火青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传奇。在革命那会儿,他特别勇敢,总是冲在前面。到了和平时期,他又特别用心地搞治理。不管是战争时候那种炮火连天,还是和平建设时候的各种复杂情况,他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不过,这位大功臣也经历过不少难关,有过被冷落的时候。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又是怎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重新站起来的?咱们一起来看看黄火青的故事,好好了解一下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到底经历了什么。

【革命斗士的传奇人生】

黄火青,他原来的名字是贤佑,字民孚,1901年5月5号在湖北省枣阳县新市镇杨庄村的一个衰败地主家里出生。那时候的中国,社会乱得很,老思想和新思想撞得火花四溅。黄火青打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年代。虽说家里钱不多,但他还是受到了挺不错的启蒙教育。家里的影响,让他从小就脑子灵光,爱学习,对啥新鲜事儿都想探个究竟。在枣阳的乡下,他过了段没烦恼的童年,跟小伙伴们一起在田地里疯玩,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那时候的日子,让他爱上了生活,也对大自然心里头满是尊敬。

年纪大了些,黄火青就进了私塾,开始学老辈子的学问。他特别用工,爱学习,对四书五经这些老书特别着迷。不过,后来新文化运动闹起来,黄火青脑子里也开始装进些新想法。他慢慢开始看《新青年》、《每周评论》这些新书,心里头就有了想要进步、为国家出力的念头。

1920年那会儿,黄火青告别了枣阳,跑到河南去念书,后来又成功考进了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到学校没多久,就赶上了学生们反对反动校长的风潮,也就是大家说的“二师学潮”。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进去,和同学们一块儿为学校争公平、讲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不少进步的书和杂志,思想觉悟噌噌往上涨,慢慢就成了学生运动里的领头人物。

1926年那会儿,黄火青成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紧接着在3月份,他又入了中国共产党。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正式入党前,他其实是在钱岗镇小学当老师,用这个身份悄悄干着党的工作。他借着教书的掩护,偷偷发展党员,还组织了农民协会,到处宣传反帝反军阀的思想。就靠着他这些默默的付出,咱们党的基层组织才一点点发展壮大了起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火青接到了党组织的任务,去了苏联深造军事方面的技能。他在莫斯科的几所学校,比如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特别军事政治班、高级射击学校和第一步兵学校,接受了全面的军事和政治培训。那时候,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老大,军事和政治教育都走在世界前列。黄火青在那里接受了高强度的训练,军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他努力学习军事知识,还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这些经历为他之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黄火青结束苏联的学习回到祖国,随后被安排到上海秘密执行任务。他先后挑起了红十四军一团政治委员和参谋长的大梁,还当过上海法南区区委的委员,负责工人纠察队的特派工作,另外也担任过江南省委军委里负责兵运的书记。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始终在斗争前线,热心组织工人运动,不断扩大党的队伍。这些行动,给之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光如此,他还巧妙策划了好几场军事行动,给敌人来了不少重创。

1931年那会儿,黄火青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先后当过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党支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的特派员,还有红五军团第十四军的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这些要职。这个根据地就在江西、福建那些地方的交界处,是红军常去的地方。那地方地势挺复杂,敌人老来围攻,革命打得可凶了。黄火青在反围攻的时候,干得特别棒,他不仅参与军事上的指挥,还负责政治工作,给红军的胜利帮了大忙。另外,他还挺看重红军的思想建设,经常给大家讲话、搞培训,这样一来,部队的团结和战斗力都提高了不少。

1933年秋天,黄火青接到任务去了福建,他假扮成潘汉年的秘书,去和国民党的十九路军搞统一战线工作。这活儿可不容易,还挺危险,但黄火青靠着聪明和胆量,愣是和十九路军搭上了线。他跑到前线去,跟老百姓混在一起,知道了不少民心所向。因为他待人亲切,做事也实在,所以大家都夸他。结果,他还真的帮忙谈成了抗日反蒋、停止打仗的协议。这事儿不光让共产党的抗日队伍壮大了不少,也给以后的抗日民族大联合打了个好基础。

1934年,黄火青被安排去红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当政治部主任,跟着队伍就开始走长征。长征路上那条件真是差得没法说,但黄火青一点都没怂。他领着大家,啥困难都往过闯,爬雪山、穿草地,最后成功走到了陕北。这一路下来的苦和累,不光让黄火青的性子磨得更坚韧了,还让他心里头那个为共产主义干一辈子的念头更加坚定了。

【卓越历程与贡献】

1935年6月份,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四方面军在懋功成功碰了头,这本该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件大喜事。但没想到,张国焘这时候却跳出来说要分裂红军,他非要往南走,跟党中央决定往北走的方针完全相反。在这个决定红军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黄火青表现得很坚决,他有很强的革命信念,政治立场也很明确。他死活不同意张国焘的错误想法,坚定地站在党中央这边。就因为这样,张国焘很不待见他,处处排挤他、打压他,最后还把他从红32军的职位上撤了下来,调走了。

碰到不公平对待时,黄火青没垮掉也没退缩,他反倒带着一股子革命劲儿,扎进了红四方面军的工作中。他先是在四方面军党校当起了老师,后来又做了政治部军人工作部的头儿,不管干啥活,他都特别卖力,从不抱怨。到了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成功碰头,这不光是红军长征的圆满句号,也是新革命旅程的起点。因为黄火青在苦日子里干得太出色,上面就让他当了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军人工作部的部长,跟着队伍过黄河,一路往西打过去。

西行路上,那真是又苦又险。黄火青和他的战友们饿着肚子,还得跟敌人斗智斗勇。他们不光得扛住糟糕的天气,还得时刻留心别让敌人追上。可就是在这种难熬的日子里,黄火青显示出了惊人的坚韧和胆量。最后,他们总算是冲出了重围,到了新疆,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添了把劲儿,立下了大功。

1937年年底12月时,中央安排黄火青留在新疆,做了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的秘书长。在那片很大的新疆地界上,黄火青常常跑到基层去,实实在在地了解老百姓的生活,跟各个民族的群众都处得特别好。他特别卖力地搞统一战线工作,让各个民族都团结起来一起抗日,给新疆的抗日活动添了把大火。另外,他还一直很小心谨慎,时刻盯着国内外的情况变化,给党中央送去了不少重要的消息和好主意。

1939年,抗日战争的局势不断变化,新疆的抗日活动变得越来越关键。黄火青因为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当秘书长时干得漂亮,就被调去当阿克苏专区的行政长官了。阿克苏专区在新疆南部,好多民族都住在那儿,得想办法让大家团结起来抗日,还得让当地的经济好起来。黄火青一到任,立马就开始干活,他跑到群众中去,了解大家的需求,带着各族老百姓一起抗日。同时,他也特别看重经济发展,想让大伙儿的生活变得更好。就这样,他为阿克苏专区的抗日和经济都出了不少力。

1940年那会儿,抗日战争正打着胶着战,中国共产党觉得得赶紧把干部队伍提升起来、教育好。黄火青因为在革命里头干得太出色了,就被调回了延安,让他去当军政学院的副院长。到了延安军政学院,黄火青那是真不含糊,立马就开始组织干部的培训和教育。他特别看重干部的政治觉悟和军事本事,老想着怎么把这两样给提上去。黄火青不光在办公室里忙活,他还经常跑到基层去,跟干部们聊天,听听他们心里怎么想,有啥实际需求。他对干部的培养和教育那是下了真功夫,花了不少心血。

抗战赢了之后,中国得挑条路走,决定未来咋样。黄火青因为革命时表现特别棒,就被派去当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的副书记,还兼着组织部部长、军区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这些活儿。到了打解放战争那会儿,黄火青自己动手带兵打了好几场大战,像辽沈战役这样的。他特别会谋划,能在大老远的地方就把仗打赢,军事和领导能力都超强。而且,他还特别上心军队的政治教育,让战士们的思想觉悟和打仗的劲头儿都上去了,给解放战争的赢仗帮了大忙。

1949年,解放战争一路高歌猛进,新中国眼看就要成立了。黄火青因为在战争中表现突出,被选为了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还兼着市委组织部部长的职务。1月15号这天,天津终于解放了。傍晚时分,黄火青和黄克诚、黄敬这些市委的领导们,一块儿带着队伍进了城,开始全面接手管理城市的任务。那时候的天津啊,因为帝国主义老长时间的压榨,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狠命搜刮,经济垮了,社会也乱成一锅粥。黄火青他们市委的人可不含糊,立马行动起来,用了个“按系统来,从上到下,先不动原样,接手了再慢慢管”的办法,把天津管理得井井有条。

在天津上班那会儿,黄火青特别上心恢复生产这事儿。他常去工厂里转转,亲自摸底企业状况,强调得赶紧“重新开张,恢复作业”。此外,他还忙着张罗工会,发动民主改革,跟那些封建把头斗智斗勇。在改造私营工商业、拉拢知识分子、靠着工人阶级把生产搞上去这些方面,黄火青下了不少真功夫,成效显著。到了1949年12月,他又多了一个头衔,市总工会主席,这样一来,他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就更加强有力了。

1952年8月份,黄敬去第一机械工业部当了部长后,黄火青就接手了天津市委书记的位子,成了天津的“大当家”。那时候,他一心扑在天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给天津的稳定和昌盛打下了结实的底子。黄火青在天津干的这十年,对天津来说可是个关键时候。他不仅盯着经济建设不放,还特别看重文化、教育、卫生这些方面。他掌舵那会儿,天津的各个领域都有了不小的长进。尤其是工业这块儿,黄火青使劲推动企业改革,搞技术创新,让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都上去了,给天津的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坚守信仰的革命家】

1958年,中国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关键的人事变动。老资格的黄火青,他多年来一直是天津市委的一把手,这回接到了中央的命令,要他去辽宁挑大梁。到了辽宁,他一下子就成了省委的一把手、省军区的政委、省政协的头儿,还兼任东北局书记处的书记。那时候的辽宁,正被“大跃进”的风潮席卷,到处都在比拼工农业的高产量,整个环境都透着股子不现实的狂热劲儿。

黄火青一到辽宁,立刻就觉得这里的局势挺复杂,挺棘手的。他没被这股乱流带着跑,而是决定亲自跑到基层去,好好摸一摸真实情况。他心里头有杆秤,觉得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给辽宁找到条真正合适的发展路子。到了乡下,他直接坐到田埂上跟农民聊家常,问他们种地时碰上的难题;进了工厂,他又跟技术工人拉近距离,一块儿琢磨怎么提升产品质量。

他带头管起了辽宁的农业生产,搞得井井有条。他发起技术推广活动,让有手艺的工人大展身手,这样一来,农产品产量上去了,还成功抵挡了“大跃进”时期对辽宁经济的冲击。另外,他特别支持工人间的互助活动,鼓励大家互相关怀、互相帮助,迅速解决了老百姓生活中的难题,因此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心支持。

但可惜,美好时光总是短暂。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大浪涌遍全国,辽宁地区也没能躲过。那时候,黄火青是省委的一把手,这场政治大风浪对他打击特别大。造反的人想要抢他的权,他身心都吃了不少苦头。不过,黄火青硬气得很,他守住底线,对党忠心耿耿,跟林彪、“四人帮”那帮人斗得不可开交。就算在最苦的日子里,他也始终没丢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1969年,黄火青被安排到了辽宁的一个小城,过上了被“晾在一边”的日子。每个月就靠着60块钱过日子,出门也不方便,日子过得挺紧巴。但这些难事儿并没把他打倒。他还是坚持每天看书学习,留意着外面的情况,心里盼着哪天能重回工作岗位。他也试着给以前一起在太行山打仗的老战友陈锡联他们写信,想让陈锡联帮忙跟中央说说自己的事儿,好早点回去工作。可没想到,他写的那些信都被拦下了,陈锡联一封也没收到。所以,黄火青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个信儿。

黄火青经历了那段漫长的等候,心里头真是煎熬得不行。但他一直相信,真理和正义肯定会打败邪恶。好在,1978年之后,黄火青终于等来了重新工作的机会。在那一年召开的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得到了叶剑英元帅的推荐,当上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这个职位,不光是对他个人的认可,也是表彰他在困难时候坚守原则、对党忠诚的表现。

黄火青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那会儿,可真是碰到了不少大难题。因为“文化大革命”,检察机关被搞得一团糟,重新建起来可不容易。但黄火青不怕难,主动扛起了这重担。他心里明白,检察机关是保护国家法律威严和社会公正的关键,得赶紧恢复运作。那时候,啥物资都缺,他就将就着用,重点抓组织、思想和人员建设。他始终守住党对检察工作的领导权,保证检察机关一直走正道。

黄火青带头行动,最高检很快就让各项检察工作重回正轨。他直接参与了起诉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案子。办案时,他一丝不苟地尽着自己的法律职责,讲究实事求是,严格按照法律来。最后,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都受到了法律的惩罚。这事儿不光给国家挣回了面子,还为咱们国家的法治建设添了把劲儿。

1983年6月份,黄火青卸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重担,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但他的日子可没闲下来,心里头还是装着政法这行当。他老想着怎么让政法系统变得更好,时不时给出些中肯的看法和建议。黄火青的经验和智慧,还是在为政法系统的进步和发展出着力。就算后来身体不太好,躺在病床上,他心里还惦记着国家的法治建设,为中国法治事业操心不已。

1999年11月9日那天,黄火青老先生因为生病,在北京没能治好,走了,他活了99岁。他这一走,好多同事、手下和老百姓心里都特别难过。大家络绎不绝地去吊唁,怀念这位一辈子都在为党和人民打拼的老革命家。他这辈子,就是革命的、奋斗的、付出的。他做过的事和他的精神,会永远留在历史里头,鼓舞着一辈又一辈的人,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拼劲全力。

【结语】

黄火青这辈子,就是革命和付出的最好例子,他的事迹让后人受到很大的鼓舞,继续往前冲。往后啊,咱们得接着传黄火青的革命劲儿和铁定的信念,要敢于挑大梁,一直拼下去。不管你是在法律界还是别的地方,都得学他那套从实际出发、守住底线的做法,给国家的发展稳定添砖加瓦。还有,欢迎大家聊聊黄火青的事儿给了你啥启发,你打算咋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他的精神。咱们一块儿交流学习,把这份金贵的精神宝贝传下去,为实现咱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油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咪乌龙茶

小咪乌龙茶

小咪乌龙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