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样的“新上海人”来说,时间是最好的治愈剂,不是么?
我们都知道,“新上海人”这个称呼,指的是来到上海,拿到了上海户籍的外来人员,按民间的叫法就是“外地人”,但是因为有的外地人觉得这是歧视,所以也就不叫“外地人”了,不知道谁发明了“新上海人”这种新名词,至少大家都懂是什么意思,那也就可以了,也难怪,“新上海人”这个叫法风靡一时,也就这么定性和定型了。
虽然也有很多外来人员,还没有拿到上海户口,他们觉得也算是“新上海人”,但好像底气也不足,认可度也不高。所以,大家达成的共识就是,“新上海人”就是拿到了上海户籍的外地人。我们也知道,拿到上海户籍并不是容易的,大量的外来人员还是想尽了办法也还是拿不到。而拿到了上海户籍的,大多会以此为豪,再回到老家或者其他地方,都会说“我是上海人”。然而,人各不同嘛,更何况上海这个花花世界。在这个“新上海人”的群体中,有一个类型的人群,他们有了上海户籍,但是不认可自己是上海人,对于自己的身份,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是祖籍地的人。他们拒绝学上海话,也讨厌上海话,也拒绝上海的文化。不但如此,他们还坚定地认为,哪有什么上海人,现在的所谓上海人也都是外地人,也都应该算祖籍地的人。如果问他们,那你留在老家不是更好吗?干嘛要拿上海户口,干嘛要留在上海呢?他们的回答自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上海又不是你家的,我为什么不可以来?”把这种症状去请教AI,给出的答案说这是巨大的落差形成的心理疾病,是一种制度身份和心理身份上的时差。说户籍变更属于行政程序,但心理认同需要经历文化适应周期。研究表明,城市融入平均需要3-5年才能完成初级认同,这与上海人才引进政策中"居住证转户籍"的7年年限形成对比。新移民的早期社会化过程在家乡完成,语言习惯(如方言敏感度)、饮食偏好等文化印记形成认知锚点。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母语方言会激活大脑杏仁核的情感区域,强化乡愁记忆。还有双重排斥机制,说部分案例显示"新上海人"既不被原籍社群视为完全的同乡,又未被本地社群完全接纳,这种边际人状态促使他们强化原生身份作为心理补偿。2019年复旦大学调查显示,这种双重边缘感在35-45岁群体中达62%。时间是最好的治愈剂,就像一朵花苞,也许终究迎来属于它的绽放,也许就夭折了。我是希望这样群体的人,既然不愿意再回老家,而是拿了上海户籍生活在了上海,心理认同自己“新上海人”的身份,不要再有什么双重边缘感了。对这样的“新上海人”来说,时间是最好的治愈剂,不是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