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文38岁时担任正国级,当农民的弟弟想进城做工,他怒道不行
王洪文生于吉林长春,他当过兵,复员后就到上海棉纺织厂做工人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他从一个普通工人一步步走到国家领导人的位置,前后也就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这十几年来,王洪文的人生就跟坐了火箭似的,蹭蹭地往上升。到38岁的时候,他都已经当上正国级。
他在位的时候,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沉溺在喝酒、打猎、钓鱼、看电影这些事里,一点都不上进,心思根本就没放在工作上。
但他有个优点,就是从不让亲人借着他的职权搞特殊,也一直没给身边亲人开方便之门。
在北京工作的时候,老家的弟弟给他打电话,他一个都不接,还对秘书立下严规:“只要是老家那边打电话来求办事的,全都推掉,就说我不在。”
那时候,高高在上的王洪文这么做,这到底是不顾亲情,还是早就有预感了?要想知道这个事儿,就得从他的“成长经历”说起。
王洪文,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复员军人。他1935年在吉林长春出生,是在农村家庭里长大的。他家兄弟姐妹不少,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可穷。
他家穷得很,打小就没上几年学,也就大概能读个《百家姓》和《三字经》。
建国之后,王洪文就离开家当兵去了,还参加了抗美援朝那场战争。在部队里,王洪文长得挺好看的,会说普通话,人又机灵,特别让领导喜欢。不过,他没什么文化,所以也不能给他安排啥特别重要的任务。
王洪文有一段经历,这经历让他深深意识到知识有多重要。复员工作以后,他就开始下功夫补习文化知识,最后拿到了初中文凭。
要是王洪文能一直在求学这条路上发展下去,他的见识或许就不会这么狭隘了。可他,刚有点小进步,从没什么文化变得稍微有点文化之后,就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没有继续深入学习。
1966年,历史发展到那个特殊时刻,王洪文就开始施展自己的“本事”了,成功当上上海的领导人,接着就在一连串的活动里尽情表现,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中央领导物色优秀人才的时候,王洪文在一次电视会议上做了总结发言,毛泽东就注意到他了。
毛泽东仔仔细细听完他的所有发言之后,认为这个年轻人脑子转得快,是个能被好好培养的苗子。
毛泽东对王洪文印象深刻,1968年国庆节的时候,王洪文以上海代表的身份到了中南海,他提出要见毛主席,毛泽东就答应了。
这一回见面的时候,毛泽东和王洪文单独谈了话。时间虽说不长,但是王洪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是给毛泽东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不过,毛泽东对王洪文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他看到上报的资料上说,王洪文以前当过农民,参过军,还在工厂做过工人,就寻思着这人一直都在基层群众里生活,肯定有着很丰富的生活阅历。
不过,让毛泽东觉得遗憾的是,王文化水平不高,他就只有初中文化,并且这初中文化还是后来补上去的。
王洪文文化水平低,可这并不妨碍他“升迁”。在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以工人阶级代表的身份在会上发了言。
那时候,王洪文头一回参加这种高规格的会议,他心里可激动了,在参会之前,还专门给自己的外貌捯饬了一番。
他借了15元钱,跑到小卖部买了条黑色的长裤,上衣穿的却是件旧军装。
1973年的时候,王洪文的命运有了大跳跃,他被提拔到正国级。在中共十大会议上,他以毛泽东接班人的身份开始主持会议。
可在会议上,他也清楚地察觉到老干部们对他是不认可的。尤其是他讲完话之后,现场鸦雀无声,一点掌声都没有,那场面尴尬极了。
老干部们抵制是有原因的。王洪文的年龄和资历在他们跟前就像个小娃娃,哪有发号施令的资格。
王洪文除了年龄和资历方面不行,文化程度这块也不行。文化这东西可重要了,它能决定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眼界和高度也都靠它。
后来工作的时候,毛泽东一直挺看好他的。可后来毛泽东也察觉到,他在好多事儿上都优柔寡断的,眼睁睁看着他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毛泽东失望得很。
他想挽救这个接班人,就叫王洪文回去好好读一本书,结果王洪文连书名都没搞明白。
可当他真的把这本书找到,然后读完的时候,好长时间都没能说出话来。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彻底领会了毛主席的用意。
王洪文在北京工作的时候,特别吃力。他是工人出身,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嘛。
日子久了,王洪文没文化这一劣势就特别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还有,他那种又懒又爱享受、一点都不思进取的性格特征也愈发显著了。
有一回,他要接待一个国家的总统。这么大的外交事儿,他得提前准备好,得了解人家国家的基本情况。
外交部送来的文件,他看都不看,啥准备都没做。结果第二天接待外宾的时候,啥都说不出来,就来回念叨那几句:“你在这儿吃得咋样,住得还习惯不?”
王洪文在外交礼仪方面闹了笑话,毛泽东特别生气,毛泽东觉得王洪文知识水平太差劲了,自己都没办法跟他交流。
有一回,毛泽东跟王聊天的时候,提到了张勋这人,还批判了他搞复辟那档子事儿。但王不晓得张勋是谁,都没法搭话,他干脆直接问“辫子兵”是咋回事。
毛泽东挺无奈的,就叫他自己去查查看,还跟他说回去好好看一个故事,也就是《刘盆子传》。
王洪文稀里糊涂就回去了,他连书名都没搞清楚,又不敢多问。没办法,他只能大概跟工作人员说说情况,然后工作人员就找出了那本书,还仔仔细细地把这个历史故事讲给他听了。
刘盆子这个人,是在《后汉书》里有记载的。他,可是西汉皇室的宗亲,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就已经变成普通老百姓,每天就靠放牛来维持生活。
15岁的时候,刘盆子迷迷糊糊的,就被赤眉军披上了龙袍,被尊为皇帝。那时候,刘盆子吓得大哭起来,心里还想着回去放牛。
赤眉军进了长安之后,那些将领们一个个都争着抢功劳,在朝堂上就大声吵闹起来,那场面乱得不行。刘盆子啥都不明白,就只能躲在角落里呜呜地哭。
后来,他好多次想把位子让出去,可就是让不成。没办法,最后只能向刘秀投降了,这才保住了自己的命。
工作人员讲解完之后,王洪文的脸都白了。他就算再没文化,也能听明白毛泽东的意思,就是盼着他别跟刘盆子似的,没什么见识,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谁能想到,这个故事,不但没让王洪文清醒过来,反而让他变得越来越消沉了。为啥?原来,在这之前,尽管那些老干部都不认可他,可他心里一直觉得毛主席是认可他的。
可如今,毛泽东对他流露出的失望态度,让他感觉自己真的难以胜任这个工作岗位。
这种时候,他根本就不直面现实,也不用学习和工作来充实自己,反倒自暴自弃,工作上是越来越懒散了。
1975年的时候,王洪文回到上海视察工作。他心里明白,自己大概回不到过去了,于是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
在锦江饭店的一次酒宴上,他喝着酒,一个劲儿地埋怨自己的境遇,对未来灰心丧气的。
就算回到北京了,他还是振作不起来,成天胡吃海喝的,一有空闲就去打猎钓鱼,根本就不管工作的事儿。也许他觉得高层的工作就该是这样,又或许他已经不想再像以前那么小心翼翼地做事了。
好多人都从他那状态里瞧出不对劲儿了,就连他的秘书都觉着跟着他没奔头了。秘书就开始写报告,请求离开王洪文,到最后到底是得偿所愿,离这人远远的了。
这段时间,王洪文好长时间都没和家人联系了,他给妻子打了个电话。电话里,他都没问问妻子过得咋样,上来就干脆地提出要离婚。
这可不是王洪文头一回跟妻子说要离婚了。刚调到北京工作那阵儿,他就对妻子提出要离婚,还宣称自己这么做不是抛弃糟糠之妻,是为了妻子和孩子好。
王处在很高的位置上,但是,他都不怎么跟家人联系,甚至还要和自己的老婆离婚,他为啥要这么干?
王洪文在上海的同事萧木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和普通工人比起来,他的能力强不少。要是他能慢慢往上发展,工作经验也能慢慢积累起来。他还有个优点,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状况心里特别有数。”
王洪文看得可清楚了,所以他很少跟家人走动。老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他,从来都不让家人沾自己的光。
王洪文的妻子崔根娣是上海本地人。王洪文复员后参加工作时,就和她相识了。他俩结婚之后,感情特别好,还生了两子一女,一共三个孩子。
崔根娣对丈夫的家人特别好。每年春假的时候,她和丈夫就会带着孩子,又是坐火车又是坐汽车的,长途跋涉好几千里地回老家去看望父母,崔根娣可从来都没有抱怨过。
这个好心的女人从没想过自己的丈夫能飞黄腾达。哪怕丈夫春风得意的时候,她也没打算住到北京去,沾丈夫当官的光,就一直任劳任怨在家照顾孩子。
可她怎么都没想到,丈夫刚调到北京那会,就跟她提离婚了。丈夫提出离婚的这个要求,让崔根娣的心都碎成一地了,她就直接问丈夫是不是嫌自己不好了。
哪知道丈夫竟然说:“我可不是嫌弃你,我就是不想以后拖累你跟孩子们,我不想让孩子有我这样一个当官的爹。”
那回,他俩虽然没离成婚,可崔根娣心里也悄悄有了担忧。
王洪文这人不徇私情,可老家的家人还是受到了他一定的影响。他母亲杨氏是个胆小懦弱的农村老太太,丈夫去世后,她辛辛苦苦把几个孩子拉扯大,这一辈子过得不容易,在村里也没什么分量。
就因为有这么个称呼,杨氏又多了个任务。每次开会时,会务组都会把老太太围到台上去,让她给大伙讲讲自己的教育经验,这可把不擅长讲话的杨氏折腾得够呛。
时间一长,长春人都管杨氏叫“王奶奶”,这称呼没让杨氏变得飘飘然,可把杨氏的二儿子弄得有些飘飘然了。
王家的老二王洪武,原本就是个踏踏实实的农民,在村子里都当上生产队长了。他哥哥发达起来之后,他在村里就更有威望了,不管出啥事儿,村民们都会立马来帮忙。
他,也懂得礼尚往来,会借着哥哥的名头给村民们提供些便利,像优先购买建筑材料、农用品之类的。
有一回,王洪武到山西的大寨去参观学习。回来的时候要路过北京,他突然就想,得去见见那位好多年都没见着的大哥了。
那时候他就寻思着,要是能见到大哥,就恳请大哥也把自己调到南方去,哪怕当个工人都成。
可他怎么也想不到,心愿没达成不说,连大哥的面都没见着。
他的电话是王洪文的秘书接的,秘书跟王洪文说,他哥公务太忙了,有事儿的话自己能代劳转达。
王洪文听秘书说了弟弟的想法后,一下子就火冒三丈。他让秘书传自己的话,在电话里把弟弟狠狠骂了一通。
王洪武没辙了,只能灰溜溜地回长春去了。哪知道,他哥为了断了他们这种念头,干脆就往家里拍了封电报。电报内容说得明明白白的:“要是生活上有难处,他能帮忙解决,可别的事儿,想都别想!”
打那以后,王家再也没人跟王洪文提啥额外的要求了。就因为这个,王洪文被捕之后,他们也没被牵连。
1976年的时候,王洪文被抓起来了,之后就被判了无期徒刑,到了1992年在监狱里生病死了。
他的老婆崔根娣一直都没跟丈夫分开,丈夫进监狱以后,她就常常带着孩子到北京去探望,把亲人的温暖带给丈夫。
王洪文去世之后,在他妻子的抚养下,他的子女都特别优秀。女儿王亚萍一直经营着高端酒业,生意那叫一个红火。两个弟弟在姐姐的带动下也踏入了商界,老二亚军还成了古董行里有名的行家。
提到父亲的时候,这几个孩子从来都不忌讳。他们跟母亲一样,把父亲当成一个普通亲人,并且深深怀念着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