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新玩法:第三方模式上线,卖家怎么看?
小王是一名跨境电商卖家,多年来一直通过Temu平台卖服饰。
最近,他突然发现平台规则悄然改变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全托管的Temu了。
3月,Temu在美国站点上线了第三方模式,似乎要在海外市场走一条新路。“这到底会带来什么变化呢?”小王心里打起了鼓。
Temu原本以“全托管白牌”的方式吸引了大量中国卖家。
卖家只需把货交给平台,其他包括选品、定价、发货等一系列繁琐的事情都有平台全权处理。
但新模式上线后,卖家们突然觉得有点措手不及,这意味着他们要重新掌控这些环节了。
事实上,Temu的这一转变模式,本质上和中国的拼多多有点像,而这背后的推手是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税政策。
2月,美国政府宣布取消“小包裹免税”政策,跨境电商的运营成本随之上涨。
Logistics cost increases made Temu决定部分放手,给予卖家更多自主权来降低运营风险。
在这种情形下,Temu的新模式也成了卖家继续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一根救命稻草。
卖家面对第三方模式的不同反应面对新的第三方模式,有些卖家感到困惑甚至不安。
老刘是其中之一,他经营的小饰品在全托管模式下卖得不错,但新模式要求他必须压库存,首批货物就得20万。
听到这个数字,老刘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存货一滞销,不就成了压在手里的死货了?”
但也有卖家对新模式充满期待。
小李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准备自营海外仓,“这样有更多的定价权和自主空间,生意或许还会更好。” 尽管物流成本或许会上升,但是自主权的提升让他很有信心。
他觉得只要把握好市场需求,第三方模式反而可能带来更多机会。
这种两极分化的局面,可以从Temu上TOP100第三方卖家的流量占比看得一清二楚。
数据显示,其中73%的卖家拥有自营海外仓,他们占据着平台65%的流量。
这批实力较强的卖家看重的不仅仅是自主权,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价格战和量大策略实现更大的市场份额。
新模式将如何影响卖家运营策略第三方模式下,卖家的运营模式需要更精打细算。
物流和仓储的成本将会由卖家承担,对于没有自营海外仓的小卖家来说,库存管理的压力将大大增加。
比如,小王现在需要平衡库存量与物流成本,不得不采取小批量多频次的备货模式,以免出现大量积压。
另外,价格战将更加激烈。
Temu以低价策略著称,大卖家凭借供应链优势可以轻松打价格战,新入驻的小卖家则需要找到独特的商品定位才可能脱颖而出。
小王的新策略就是避开已经饱和的市场,转而选一些有个性化需求的小众产品。
他开始尝试卖一些独特设计的小饰品,并增加了定制化服务。
而老刘,开始重视售后服务和用户体验。
他发现,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复购率,比价格战更可行。
他在销售过程中加入了多项增值服务,比如提供快速售后、互动交流,努力培养长期客户。
这样尽管单笔利润不高,但累计销量和用户粘性都在逐步提升。
亚马逊与Temu的竞争态势分析Temu新模式的推出,也和巨头亚马逊的步步紧逼有关。
亚马逊推出的低价商城Haul,主打10美元以下的商品,很多来自中国制造,直接与Temu的定位产生了竞争。
Temu必须丰富自己的产品种类和品类,中高端市场的切入也成为必然选择。
亚马逊通过其成熟的第三方卖家模式,拥有强大的物流体系及丰富的SKU,这让它在市场上占据了坚固的护城河。
Temu想追赶亚马逊,不仅要在产品多样性上发力,还要提升物流服务。
而推出第三方模式就是Temu的第一步,它不仅可以靠此策略丰富产品种类,还能放手让卖家自负盈亏,以实现高效的市场反应。
结尾无论是像小李那样的乐观派,还是如老刘般的谨慎派,对卖家来说,Temu第三方模式的上线,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
新模式给了卖家更多的自主权,但同时也增加了不少复杂的环节,需要更多的规划和管理能力。
Temu的这次变革不仅仅是市场环境的倒逼,也是一场对自身定位的深刻思考。
从走低价路线到吸引优质卖家、丰富产品种类,Temu正在逐步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小王和成千上万个像他一样的卖家,在这种变化中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
他们的每一步尝试和调整,构成了跨境电商市场上熙熙攘攘的一部分。
对于普通读者和消费者而言,观察这一过程,不仅能看到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还能感受到背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努力。
未来的市场,只有那些善于适应和创新的玩家,才能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拔得头筹。
Temu的故事,卖家们的努力,或许正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深思和启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