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下大力提升

视角在线 1周前 (04-15) 阅读数 1 #国际

原标题:提升教育水平 造福千家万户! 曹妃甸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下大力提升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在渤海之滨的曹妃甸,教育始终被视作最温暖的民生底色。近年来,曹妃甸区委、区政府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将教育事业置于区域发展的战略核心,从优化资源布局到提升办学质量,从改善硬件设施到深化教育改革,一系列精准施策如春风化雨,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让万千家庭在教育变化中真切感受到触手可及的获得感。

——顶层设计破局,重构教育发展新图景

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资源均衡。针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学位紧张等问题,曹妃甸区委、区政府坚持规划建设“一盘棋”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4.4亿元,新建迁建区实验学校、南开友谊学校、中山路幼儿园、富力城幼儿园、华理二期幼儿园、大庄河小学、特教学校等9所新学校,新增学位1.2万个。在新城,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跻身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喜讯还在传递,南开友谊学校(国开实验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又相继开学。京津两大名校,犹如两颗璀璨明珠,点亮了新城教育的星空;在农村,各学校全部完成标准化改造,小规模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无线网络、智慧黑板、高清录播设备全覆盖,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一体化改善。

师资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曹妃甸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建立“校园招聘+高层次人才选聘+社会招聘”三位一体的师资补充机制,近三年共招聘事业编制教师109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达24.3%。为让优质师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新教师建立教师周转宿舍,实施“青蓝工程”结对帮扶,一批批年轻教师在农村学校扎根成长。

——硬件软件并重,筑牢教育发展硬根基

走进曹妃甸任何一所中小学,“班班有空调、班班有智慧黑板、校校有塑胶跑道”已是标配。全区600余间教室全部配备智慧黑板,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创客教室、书法美术专用教室,千兆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覆盖所有教学场所,全区学校硬件达标率100%,教育技术装备水平迈入全省先进行列。

硬件升级夯实基础,软件提升赋能未来。曹妃甸以“双减”政策为抓手,提出“课后延时服务‘2+3’模式”,实现中小学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打造出六农场小学民乐、唐海镇新立小学机器人等特色品牌,组建合唱、书法等200余个社团和小组,4所学校成为唐山科技馆“科创筑梦馆校共建”合作单位,新立小学被评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

——质量提升赋能,培育全面发展新生态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曹妃甸聚焦“五育并举”,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育人体系,在部分中小学校开设海洋文化、港口经济等校本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故土;举办校园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年均开展各类活动300余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优秀率大面积提升;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程,建成一批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200余场,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质量提升体现在节节攀升的成绩单上:近三年,全区高考本科上线率逐年提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一批双一流高校先后授予曹妃甸一中“优质生源基地”称号。曹妃甸孩子从一中、从景山、从三中、从职教中心,纷纷考入全国各大学或职业高校,城乡学生成绩差异率不断缩小,即使规模很小的农村小学,也涌现出许多优秀学生。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教师发展中心的专业引领——曹妃甸区教育体育局整合中小学教研室、幼教、信息中心等科室力量,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健全“教研训一体化”教师培养机制,每年组织上百场讲座,培训教师5000人次,教师获市级以上优质课奖200余人次,教师专业素养大幅度提升。

——民生情怀浸润,书写教育惠民新篇章

  在曹妃甸区两会上,教育始终是代表们热议的焦点;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投入、学位建设、师资招聘等内容必定占据重要篇幅。这种“教育优先”的共识,源自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当家长们看到孩子的教室装上了空调、用上了智慧黑板,当农村学校的家长发现家门口的学校来了名校名师,当特殊儿童的家长得知孩子有了专门的学校和贴心的特教老师,幸福感便在这些细节中悄然生长。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观念的转变。曾经,“让孩子去外地读书”是许多曹妃甸家长的选择,如今,随着本地教育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本地就读;曾经,乡村教师岗位少有人问津,如今,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着各地人才扎根。教育,正在成为曹妃甸聚人心、聚人气、聚人才的招牌。

从渤海之滨到湿地之畔,从城区校园到乡村课堂,曹妃甸的教育变革仍在继续。当每个孩子都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追逐梦想,当每个家庭都能从教育发展中收获希望,这便是对“教育是最大民生”的生动诠释。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曹妃甸区委、区政府正以教育为支点,撬动着民生改善的杠杆,让发展成果更有“温度”,让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我们的教育远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多不足。”曹妃甸教育体育局一位负责人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要求、人民的期待,我们一定不辞劳苦,从群众最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让曹妃甸教育不断地蒸蒸日上,真正向区委、区政府和曹妃甸36万父老乡亲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文章来源:曹妃甸区教育体育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视角在线

视角在线

独特的新闻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