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经常散步好不好?建议:60岁以后,散步时要注意这3点

韩玄来看趣事 3天前 阅读数 7 #社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杏花微雨、小草吐绿的时节,空气中带着点新泥的腥香味,街头巷尾多了许多步履缓慢的身影。

有人手插口袋,悠哉地踱着方步;也有人戴着耳机,似懂非懂地随着音乐节奏摇晃。有人说:“春天一到,万物复苏,是最适合活动筋骨的季节。

”不错,春天确实是个动的好时机,可对于年过六旬之人,光有这一腔春意远远不够,若走得不对,反而可能“走”出毛病来。

别小看散步这件事,它就像炖汤,火候不对,味道就变了。

在医学界,散步从来不是简单的“走一走”而已。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项长期研究就曾指出:坚持中等强度的日常步行,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退化的风险,尤其是在60岁以后的人群中效果更为显著。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并不了解“怎么走才健康”,盲目地走反而给身体添了堵。

第一点,切忌“走得太猛”,快走不是跑步

不少人看别人走步神清气爽、精神矍铄,便一股脑地模仿起“军训式快走”,走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仿佛不痛不痒就不算锻炼。

可60岁以后,心肺功能、关节灵活性、血管弹性早已不复年轻,硬来反而伤身。

曾有一项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医学科参与的研究指出,过快的步行速度会使老年人心率升高过快,增加心肌耗氧量,进而诱发心绞痛、心律不齐等问题。

特别是在春季这种早晚温差大、气压多变的日子里,猛一运动,心血管系统还没来得及适应,就容易“出岔子”。

那该走多快?有个通俗的说法叫作“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速度”。

也就是说,步幅自然、呼吸均匀,走着还能聊天但不能唱歌的节奏,是最合适的速度。

第二点,穿错鞋,比走错路更伤人

俗话说:“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可不少人贪便宜,随便买双布鞋就上路,更有甚者,穿着硬邦邦的皮鞋去公园踱步。

脚底没有缓冲,膝盖先抗议,走不了几天,腿疼、脚底刺痛、甚至膝关节肿胀的问题就来了。

美国足病医学会(APMA)建议,60岁以上人群在进行步行锻炼时,应选择具有良好缓震性能、鞋底防滑、鞋面透气的运动型步行鞋。

特别是对于平足或者有拇外翻情况的人群,更应选用有足弓支撑的鞋垫。

北方地区,春季地面尚寒,建议穿着鞋底稍厚、保温性强的步行鞋,以防寒气“从脚底钻进骨头缝”;而南方潮湿多雨,防滑功能就尤为重要,遇到青苔石板路,一脚滑倒的后果可能是髋骨骨折,后患无穷。

第三点,选择路线,不是越复杂越锻炼

常听人说“走公园没意思,得去山上、郊外‘练练脚力’”。

殊不知,地形复杂的地方虽然“看着好风光”,却对年长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老年病学团队曾在一项实验中指出,60岁以上人群在起伏地面步行时,跌倒风险比平地步行高出近3倍,而跌倒后发生严重骨折的概率则接近50%。

这还只是物理风险,若在偏远郊区突发心脑血管意外,抢救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建议选择路面平坦、监控完善、有人流但不拥挤的市政公园或者环湖步道。

如果实在想换换口味,可以选在有缓坡、设置有护栏的景观点,切勿盲目挑战崎岖山路。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散步时间”的讲究

春天的早晨虽说空气新鲜,但早春时节昼夜温差大,清晨六七点气温较低,部分地区雾霾未散,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较多,吸入后更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尤其是患有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等基础病的老人,更不宜清晨外出锻炼。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曾指出,上午9-10点、下午4-5点,是老年人春季散步最适宜的时段。

此时气温温和,空气质量较佳,阳光中紫外线适中,还有助于体内合成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

春暖花开的季节,别忽视“花粉过敏”的暗箭

春天花开正盛,可对一些人来说,却是“流涕打喷嚏”的苦日子。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过敏性鼻炎患者中,接近30%的人群在春季因花粉浓度升高症状加重。

一旦在户外长时间散步,可能引发哮喘、眼结膜炎等并发症。

北方如北京、呼和浩特等地,春季风大、杨柳飞絮交织,建议佩戴口罩、墨镜,避免直接接触花粉;南方如昆明、贵阳等地,花种繁多,建议步行路线避开花草密集区,或选择雨后出行,空气中花粉浓度相对较低。

散步前后的一小杯温水,是“润滑剂”也是“保险绳”

不少人觉得走完步口渴了再喝水,其实这是个误区。英国剑桥大学的运动医学研究指出,老年人运动前后适量饮水,有助于调节体温、保护肾功能,特别是在春季气候干燥时更为重要。

建议出门前半小时喝一小杯温水,回家后再补充200毫升左右温开水,避免心血管系统因脱水而受刺激。

走得对,才能“走”出长寿路;走得错,可能走出病来。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在一份关于“步行与寿命”的研究中指出:每天坚持6000~8000步,步速适中、心率平稳的步行方式,可以将早亡风险降低30%左右。

而我国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发布研究指出,在城市中生活的老人,若能坚持每周至少五次步行,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减低显著,甚至对延缓老年痴呆也有积极意义。

但这“坚持”,必须建立在科学、安全、适度的基础上。

就像老舍先生笔下那个“慢悠悠”的北平人儿,虽不急不躁,却在时光中稳稳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走,是一种修炼;散步,更是一门技术活。

春天有春天的温柔,也有春天的锋芒。

年过六旬者,若能避开这锋利的边角,踩稳脚下的步子,穿好合脚的鞋,选好合适的时辰与路线,便能在这一年之春,走出一身舒畅,走出一份安康。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韩玄来看趣事

韩玄来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