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沈飞六代机的最新细节,腹部的确有深沟,折转翼尖是亮点
美国《战区》专栏近日报道,中国沈阳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下一代无尾隐形战斗机“歼-50”在最新曝光的照片中展现出更多设计细节,引发外界对其独特构造的高度关注。自2024年12月26日该机型首次亮相以来,已过去三个多月,新图像为解析这一“异国情调”的战机提供了新视角。与此同时,成都飞机公司研发的更大三引擎机型“歼-36”也在同一时期亮相,两者共同展示了中国在第六代战斗机领域的雄心。
据《战区》分析,新照片揭示了“歼-50”的多个引人注目的特征,包括可折转翼尖、侧弹仓、“光电瞄准系统”、二元矢量喷口,以及机腹一条深沟设计。侧弹仓与F-22A“猛禽”和歼-20类似,凸显其隐蔽携武能力;机头下方的角度凸起被推测为光电瞄准系统的占位符,与F-35和歼-20的多功能光电系统相呼应。此外,二元矢量喷口的应用可能赋予其推力矢量控制能力,而机腹深沟则优化了气动性能和隐身特性。最令人瞩目的是可折转翼尖,这一铰接式设计通过右翼尖端的偏转展现灵活性,或为提升低速操控性和隐身性而设。
新图像还展示了“歼-50”的兰姆达形机翼和优雅的无分流器超音速进气口(DSI)。DSI与梯形进气结构无缝融合,相较于“歼-36”的背部进气布置更显精致。前起落架为双轮、主起落架为单轮的配置,进一步凸显其与“歼-36”在重量级上的差异,而前起落架门揭示的机腹“隧道”设计则为隐身和气流管理增添新证据。尽管座舱盖细节仍不清晰,外界普遍认为“歼-50”是一款载人战斗机。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图像来自近期试飞还是12月26日的存档,但与“歼-36”后续试飞证据频现相比,“歼-50”在此后三个多月中未再公开露面。
《战区》指出,“歼-50”在某些方面似乎比“歼-36”更先进,尤其是在隐身设计和气动优化上。然而,两者究竟是为单一计划的不同变体,还是针对不同任务的独立项目,仍无定论。与此同时,美国空军正推进其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计划下的F-47第六代战斗机研发,波音提出的设计带有鸭翼前翼——这一特征在中国两种无尾设计中未见,却出现在歼-20上。
尽管部分观点认为中国凭借两款无尾隐形战机超越美国,《战区》专栏拒绝承认。美媒认为,美国已测试多款NGAD演示机,且无尾设计的探索可追溯数十年。然而,中国在战斗机领域的快速进步不容忽视,“歼-50”的新奇之处——如可折转翼尖和深沟设计——不仅体现技术创新,也预示对美国技术的反超。随着更多细节浮现,这款战机的全貌及其战略意义将愈发清晰。
问题:可动翼尖和腹部深沟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