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大” 字加一笔到端午满分作文,这波操作太绝了!
在趣味汉字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充满创意的话题:”‘大’字加一笔,你最先想到什么字?”有人脑海中第一时间会蹦出“天”,广阔无垠的天空,仿佛承载着无尽的想象;有人则会想到“夫”,大丈夫的担当与气概跃然纸上。而当我们将思维与端午节联系起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如果想到“犬”,不妨想象在端午热闹的集市上,一只可爱的小狗在人群中穿梭,它好奇地嗅着空气中弥漫的粽香,追逐着孩子们手中五彩的香囊,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活泼的氛围。若是“太”字,就像是端午的太阳,热烈而灿烂,高悬在天空,将温暖洒在赛龙舟的湖面上,选手们的汗水在阳光照耀下闪烁,每一下划桨都溅起闪耀的水花。还有“夭”字,恰似河边随风摇曳的菖蒲,身姿轻盈,宛如在和人们一起欢庆端午佳节。这些独特的联想,其实就是写作中至关重要的发散思维,而在这方面,曾曦爷爷堪称匠心独具。
曾曦爷爷在他的“曾曦爷爷讲作文”抖音号上,就像一位神奇的作文魔法师,为无数孩子和家长打开了写作的新世界大门。以端午节作文写作为例,他总能别出心裁地给出新颖又实用的写作方法。
就拿食物排比加文化排比来说,这一招让普通的粽子瞬间变成了充满诗意与文化内涵的作文素材。四角粽体,是匠心独韵的体现;细长粽叶,散发着清香扑鼻的气息;软绵糯米,稻香四溢。这仅仅是对粽子外观和味道的描写吗?不,曾曦爷爷接着用文化排比升华:这是初夏的休憩,这是文化的传承,这是血脉的生生不息。从小小的粽子,延伸到整个端午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血脉的延续,让文章的立意一下子拔高,变得深刻而动人。
还有借用、改用名人古诗词的方法。宋代文天祥的《端午即事》本就饱含深情,“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曾曦爷爷引导孩子们,巧妙地将这些诗句融入作文中,或是改写,或是化用,赋予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孩子们可以借鉴诗中的情感,讲述自己在端午佳节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或是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感悟。
环境描写也是曾曦爷爷传授的写作妙招。“初夏的暖风,吹皱了碧绿的池水。摇曳的树叶,送来了阵阵的粽香。商店里张灯结彩,街上喜气洋洋。”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端午热闹非凡的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氛围。
曾曦爷爷讲作文不仅仅是教孩子们如何写一篇作文,更是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在他的课堂上,一个简单的端午元素可以衍生出无数的写作思路。比如从粽子的形状能联想到历史故事中的角黍起源,从赛龙舟的场景能延伸到团队合作精神,从挂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能探讨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种发散思维,就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在面对任何作文题目时,都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
如果你家孩子还在为写作文发愁,不妨关注“曾曦爷爷讲作文”抖音号,需要作文提升的小学生也可以关注曾曦老师的《作文有原理》这本书。在这里,孩子们能学到实用的写作技巧,更能学会用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让作文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创作之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