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将黄忠,为何前半生没有一点出息?你看看他是败在谁的手下

影史奇侃 4天前 阅读数 487 #社会

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名扬天下。从四处漂泊的无名小卒到蜀汉五虎上将,黄忠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是什么让他在迟暮之年焕发光彩?

东汉王朝末年,战火纷飞,各地英雄豪杰为了争夺天下互相攻伐,老百姓居无定所,生活困苦,活着都变成艰难的事情。

黄巾军发动起义,使得已经混乱不堪的社会形势变得更加糟糕,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那个时期,每个人的命运都像水上的浮萍一样,随着动荡的时局漂流不定,难以把握。黄忠就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年代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黄忠从小练习武术,擅长骑马射箭,骑术精湛,箭法高超,拥有一身过人的武艺。然而,动荡的年代,有才能却不被重用的人非常多,黄忠就是其中一个。他明明身怀绝技却没有发挥的平台,只能无奈地看着机会白白流逝,无法改变命运。这样的情况让他感到非常惋惜。

关于黄忠早年的经历,史书的记载十分简略。《三国志·黄忠传》只提到他是南阳人,刘表让他当了中郎将,和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这段话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很多难以言说的艰辛。

我们可以设想,黄巾之乱爆发时,黄忠或许也像关羽、张飞一样,四处漂泊,寻找安身之所。关羽因为在家乡惹了麻烦,逃到涿郡,靠卖绿豆维持生计。张飞则在涿郡做起了杀猪的行当。

他们都在社会的底层努力生存,渴望命运出现转机。黄忠的早年经历很可能也充满坎坷,等待着一个让他能够一展才华的机会。人生际遇难以预料,关羽和张飞结识了刘备,命运从此改变,一同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事业。

不同的是,黄忠并没有这样的机遇,他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默默无闻,未能崭露头角。他的前半生平淡无奇,缺少施展才华的舞台。黄忠四十五岁时,才获得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任命,前往长沙郡驻守。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不小了,这份姗姗来迟的任命,对他来说更像一种无可奈何的慰藉。

他终于拥有了一个正式官职,能够有机会发挥自身才能,只是错失了大好时光。之后的十六年里,黄忠默默坚守着长沙郡,每一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一年又一年,日子过得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他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他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始终没有上战场的机会,无法建立功勋。他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希望能在战场上扬名立万,但是现实的处境让他无法实现愿望,他的才能没有地方可以发挥,心中的远大志向最终只能变成一声叹息。

漫长的等待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时间一天天过去,黄忠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日益增长,这种无法实现理想的痛苦让他备受煎熬。平静的守城日子,没能让黄忠声名鹊起,反而让他陷入了困境。他一度追随刘磐,与孙吴的太史慈交战。

太史慈精通弓马,英勇善战,当年曾与孙策激烈交锋,难分伯仲。这场较量对黄忠而言,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这段经历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决定了他能否在日后有所作为。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顺利。黄忠在那场战斗中失利,甚至被太史慈抓获,这对他而言,简直是无法洗刷的耻辱。这场战役,让太史慈声名鹊起,他的勇猛传遍四方。但对黄忠来说,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背上了“实力不济”的名声,很长一段时间都感到颜面无光。

黄忠因此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时之间难以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更让人叹息的是,战败后的黄忠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多次更换效忠的对象。他先是为刘表做事,之后又为曹操效力,最终才归顺刘备。

在那个重视忠诚和道义的时代,频繁地更换主人,难免会受到人们的批评,认为他缺乏气节。甚至连以忠义著称的关羽都对他表示不屑,觉得像黄忠这样的人,根本没有资格与自己相提并论,不配和他一样被称作忠义之士。

又有谁能真正理解黄忠心中的无奈和苦闷呢?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活下去已经非常困难,坚持忠义更是难上加难。他不过是渴望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一个能够让他实现理想的机会而已。他想为国家出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可惜命运多舛,英雄难遇明主。

值得注意的是,蜀汉政权在建立之初就显露出重视人才的苗头。刘备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他渴望贤能之士的辅佐,这种态度为后来大胆启用黄忠做了铺垫。与其他诸侯看重出身背景不同,刘备更关注人才的实际能力和高尚品德,这成为他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他的用人策略不落俗套,敢于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刘备求贤若渴,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都愿意重用。

黄忠人生的重要转折,就在他加入刘备阵营之后。刘备,虽然出身不高,却拥有远大抱负,他很会看人,立刻发现了黄忠的忠心、坚毅以及潜藏的军事实力。刘备没有因为黄忠年纪大或者之前的经历就看轻他,反而非常信任他,给他机会,让他跟着军队一起打仗。

正是刘备的这份信任和重用,彻底激发了黄忠的潜力,使其能够在晚年时期依旧大放异彩,成就一番事业。这一次,黄忠总算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实力了。刘备的赏识和任用,对于一直怀才不遇的黄忠来说,如同在寒冷的冬天送来了温暖的炭火。

他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这让他能够彻底告别过去默默无闻的境遇,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不再是那个被埋没的老将,而是将要在战场上发光发热的英雄,命运从此改变。的阴影,重新燃起心中的希望。

攻打西川时,黄忠勇猛无比,犹如猛虎下山,谁也挡不住他。凭借高超的武艺和丰富的经验,黄忠多次建立功劳,刘备对他非常赏识,提升他为讨虏将军。黄忠的名字开始在蜀汉军队中传开,他终于有了名声。

与其他从底层奋斗起来的关羽、张飞相比,黄忠的成名之路显得更加艰难,经历了很多波折。刘备重用黄忠,不仅说明他非常渴望得到贤才,还体现了他不看重资历,大胆启用人才的远见卓识。这和当时很多只看重家庭背景的势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是因为刘备对黄忠的这份信任和器重,才让老将黄忠重新焕发了活力,找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这充分展现了刘备知人善用的才能。

汉中之战是黄忠戎马生涯的巅峰之作。当时蜀汉面对曹魏的强大攻势,局势并不乐观。六十多岁的黄忠主动要求出战,毫不犹豫地奔赴战场。他明白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岁月流逝使体力下降,但他内心的战斗意志更加强烈。

为了报答刘备的赏识和信任,黄忠决心竭尽全力,奋勇作战。定军山是汉中战役的关键,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汉中的门户,必须守住。曹魏名将夏侯渊镇守在定军山,那里地势险要,防守稳固。蜀汉老将黄忠主动请战,带领精锐士兵,秘密绕过大路,攀登定军山。

蜀军在山顶隐蔽埋伏,静待战机。夏侯渊察觉蜀军偷袭,匆忙率领军队前去迎击。黄忠看准时机,下令进攻,蜀军如同从天而降,喊杀声响彻山谷。黄忠带头冲锋,勇猛无比,无人可挡。

激战之中,黄忠亲手斩杀了曹魏大将夏侯渊,为蜀汉军队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这一仗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蜀汉士兵的信心,让大家士气高昂,也彻底改变了汉中之战的局面,为蜀汉最终获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忠的名字从此在三国时期广为人知,他英勇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口口相传的典范。刘备非常高兴,立刻封黄忠为关内侯,还将他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并称为蜀汉五虎上将。这迟来的荣耀,是对黄忠多年来默默付出和不懈努力的最好回报。

关羽对这个安排非常不高兴,心里很不服气。他不认可自己要和黄忠这样的人平起平坐,也搞不懂刘备为何会这么用人。在关羽看来,黄忠没什么经验,以前的地位也不高,根本没资格和自己这些老功臣相提并论。他甚至直接告诉费诗,自己瞧不起黄忠,认为黄忠能杀死夏侯渊纯粹是运气好。

关羽说“大丈夫岂与老兵同列”,这句话流露出他对老将黄忠的看不起,也说明他这个人比较骄傲,容易对别人有偏见。其他将领并不认同关羽的看法,他们的态度表明蜀汉集团是认可并尊重黄忠的功劳的。

评论列表
  •   幸运星  发布于 2025-04-19 16:28:47  回复该评论
    关羽就是脑子不够用,自己不是也投降曹操了吗,还瞧不起黄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影史奇侃

影史奇侃

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