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性都成坑是什么?
掘性都成坑石也称掘性杜陵石,是都成坑石矿脉中剥离出的块状独石,长期埋藏于都成坑山坡的砂土中,需通过挖掘获取,故得名“掘性”,这类石与田黄石类似,因脱离母矿后经土壤、水分长期浸润,形成独特的质地和表皮特征。
这个品种石质脂润细腻,但通透性不及矿洞产出的都成坑石,多呈微透明状,部分优质者可能接近田黄冻的温润感,但整体质地略逊于田黄,颜色以桂花黄、枇杷黄、橘皮红为主,偶见白色或杂色,纹理常具网状、环状或弯曲的萝卜纹,但纹理较田黄更纤细且分布紊乱,偶见红筋和石皮。
它们表面多包裹一层微透明的黄色或白色石皮,部分与田黄石的石皮相似,但皮色变化不明显,且内部颜色与表皮差异较小,掘性都成坑石按矿状和颜色细分,按矿状属“掘性独石”大类,与矿洞产的都成坑石区分。如果按颜色可分黄都成(如桂花黄、枇杷黄)、红都成(如橘皮红)、白都成等,命名规则与矿洞产都成坑石一致。
掘性都成坑石与田黄石的区别:田黄的萝卜纹均匀绵密,而掘性都成坑的纹理纤细且弯曲,分布不均。田黄石皮多呈微透明且皮色变化明显,掘性都成坑石皮较单一,内部颜色过渡自然。田黄更温润凝腻,掘性都成坑石略显松散。
都成坑石本身被誉为“山坑之首”,掘性品种因脱离母矿后经历自然风化,质地更趋稳定,被视为都成坑石中的稀有品类,虽不及田黄石珍贵,但因产量稀少且品质优异,收藏价值较高,常被误认为田黄而流入市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