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埃塞俄比亚,远比你想象的更让人挠头
每当提起埃塞俄比亚,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无非是饥荒、难民和干涸的土地。但就是这个被严重误解的国度,却把我震撼得无法自持。作为非洲唯一从未被殖民的国家,埃塞俄比亚简直就是一部行走的矛盾体,既原始又前卫,既贫穷又高贵,让来访者无比困惑又无法抗拒。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全非洲最让人心梗的交通
踏入亚的斯亚贝巴,我的第一印象不是贫穷,而是无序。
这座海拔2400米的高原之城,交通状况堪称全非洲之最,不是最好,而是最混乱。马路上没有多少交通信号灯,即使有也鲜少有人理会。汽车、摩托车、驴车、行人在马路上自由穿行,遵循的似乎是某种,只有当地人才懂的混沌法则。
我第一次试图穿过主干道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玩一场真人版的“过马路”游戏。司机根本不会为你减速,而且他们只会不停地按喇叭,好像那刺耳的声音能够让你立刻移形换位似的。当地朋友教给我的穿马路技巧是:别犹豫直接走眼神一定要坚定,这样的话,他们往往会避开你。
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里的微型公共汽车——每一辆都好像变形金刚似的,轻松地把乘客装了进去,而乘客的数量比预想的多很多。我曾亲眼见到,在一辆核定载客12人的面包车里,竟然硬生生地挤进了22个人。并且车顶上还捆绑着满满的行李和农产品,整个车子看上去就如同一座会移动的小山丘。车门关不上吗?没事实际上站在最外边的乘客一直用手抓着门框,充当起了“活的车门”。
时间在这里是种玄学
在埃塞俄比亚,最让我抓狂的不是环境,而是时间观念——或者说完全不同的时间系统。
埃塞俄比亚有它自己特有的计时方式。他们把每天从咱们说的早上6点开始算,所以呀他们说“1点”的时候其实就是咱们的早晨7点;他们说“7点”呢就相当于咱们的下午1点。头一回听导游讲“我们明天7点出发”,我专门在6点50分就跑到酒店大堂等着了。可结果呢,一直到7点50分,导游才慢慢悠悠地出现,还面带微笑地解释说,那指的是“埃塞时间的7点”。
更神奇的是,埃塞俄比亚,居然仍然在用着自己的历法,比公历而且整整落后7年多。当我在2023年访问时,他们的日历显示才2015年。当地朋友稍微,半开玩笑地告诉我:“来埃塞俄比亚旅行,你不光穿越了空间,还穿越了时间。”
约会于此处亦为一场身心俱疲之体验。当地人言“稍候见”,或许意味着半时辰,亦或许是三时辰。他们对于时间之散漫态度并非出于不敬,而是源自一种全然相异之生活哲理:诸事会于其当发之时生发,何苦受表盘所缚?
咖啡原来是这个味道
说起埃塞俄比亚,不得不提及咖啡。作为咖啡的诞生地,这里的咖啡文化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而且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复杂许多。
我原以为自己算得上咖啡老饮客,直到参加了一次传统的埃塞咖啡仪式。仪式在一位老妇人家中举行,她在我们面前生火、烘豆、研磨、冲泡整个过程持续近两小时。没有精确的水温控制,没有昂贵的咖啡机,只有最原始的工具和祖传技艺。
当我啜饮第一口时,味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浓郁但不苦涩;甜美却不腻人;香气层次丰富到难以言表。我这才明白,我此前喝的所谓"精品咖啡",与真正的埃塞咖啡相比简直就是隔靴搔痒。
更有意思的是,处在埃塞俄比亚,咖啡不单是一种饮品,更是把人们社交联系起来的关键纽带。一场咖啡仪式,通常能持续好几个钟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会兴致盎然地,谈论各种话题。我好奇地询问主人,为何不像西方那般,注重效率?她微微一笑,回答说:“喝咖啡的价值,不在咖啡自身,而在于一同分享这段时光。如果说仅仅为了喝咖啡,五分钟其实就够了,不过我们真正期望的是那两个小时的交流与相伴。”
饭桌上的惊魂时刻
埃塞俄比亚的美食体验,绝对能让任何一个外国人记忆深刻——不全是因为好吃。
他们有一款主食叫“Injera”,此食物由特夫面粉发酵而成了,品尝起来如同带有酸味的海绵。各类炖菜和酱料会直接放在这张大饼上了。接着人们围成一圈,用手撕下一片“Injera”,接下来蘸取菜肴一起享用。
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进食方式,我不禁有些犹豫——没有筷子,没有刀叉,甚至没有各自的盘子,所有人就这么围着同一盘食物,用手直接取食。当地朋友看出我的迟疑,鼓励道:"用右手这是我们表达友谊和信任的方式。
更让我猝不及防的是,“生牛肉”。在一次格外的聚餐当中,主人兴致勃勃地端上了一盘殷红的生牛肉,旁边还搭配着辣椒粉,以及香料。看到我惊慌的神情,他解释道,这是“Kitfo”,其实它是埃塞俄比亚的传统美食,并且仅仅在重要场合才会亮相。
出于礼貌,我颤抖着取了最小的一块,蘸了调料,闭眼吞下。出乎意料的是,肉质新鲜细嫩,调料的复杂香气几乎掩盖了生肉的腥味,竟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难以接受。
饭后主人骄傲地说:"我们埃塞人不需要火来征服食物,我们用香料和智慧。"这种直白的自豪感,让我不禁对这个古老民族肃然起敬
教堂凿在岩石里,信仰刻在灵魂中
埃塞俄比亚给我带来最大冲击的地方在于,这个国家,有着极为深厚的宗教底蕴。而且它的基督教历史,竟然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其实和欧洲很多国家相比,它信仰基督教的时间,反倒更长。
在拉利贝拉,我见识了,世界奇迹——11座完全,凿刻在岩石中的教堂。并非是建在岩石上,而是从一整块岩石中,向下凿出教堂的形状,就连窗户、门廊、立柱都是原岩雕刻而成。
当地导游自豪地说:"这些教堂不是用砖块堆砌的,而是通过移除不必要的石头,释放出潜藏其中的神圣建筑。"这种建造方式颠覆了我对建筑的认知——不是添加,而是减法;不是创造,而是发现
更加让人惊奇的是,这些于12至13世纪所建的岩石教堂,到如今依然在被使用。清晨时分,我瞧见身着白色长袍的信徒,光着脚迈入这些古老的圣殿,那诵经之声,在岩壁之间回荡着;仿佛时间一下子倒流了八百年之久。
在埃塞俄比亚,宗教不是周末的活动,而是生活的核心。即使是在现代化的首都,商店会在宗教节日关门,人们会为了做祷告放下手中的工作。这种虔诚让我这个来自世俗社会的旅行者既敬佩又困惑。
最后的感叹:被误解的天堂
离开埃塞俄比亚前,我询问司机,对于他的国家有着怎样的看法。他稍作沉思,说道:“我们呀是在世界范围内,最具财富却被认定为最为贫穷的国家。我们拥有着13个月的阳光;世界上顶级的咖啡;最为古老的基督教传统;以及从未遭受过殖民的那份自豪感。这些财富并不会呈现在GDP报告当中,并且对我们而言,比黄金还要珍贵得多。”
这番话点明了埃塞俄比亚的关键矛盾:这国家确实遭遇着贫困,基础设施差等严重状况。与此同时在那同一块土地上,还藏着让人惊叹的文化遗产,和极有魅力的自然景观。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大多只把目光集中在前面那些问题上,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后面这些的重要性。
埃塞俄比亚,就像一本,用古老语言书写的珍贵典籍,大多数人,只看到了它破旧的封面,而错过了内页的精彩内容。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是去证实自己的预设,而是去推翻它们;不是寻找舒适和方便,而是拥抱陌生和困惑。
如果你厌倦了那些Instagram上的网红景点,而且如果你渴望一次真正改变认知框架的旅行,埃塞俄比亚,会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其实尽管它会让你抓狂,但是如果说它也会让你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财富,什么是真正的文明。
在这个被严重误解的国度,我找到了旅行的本质——不是去看景点,而是去经历一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方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