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有26个儿子,明知道司马衷智力有缺陷,为何不改立太子?
晋武帝司马炎一生共有26个儿子,其中8个早夭,其余18人名字、封号在史书中均有记载,而司马炎最出名的儿子,无外乎是智力有缺陷的晋惠帝司马衷。
泰始三年(267年),司马炎将9岁的司马衷立为太子,此举引发朝野震动,原因无他,司马炎册立的太子是司马衷,而司马衷智力有缺陷在朝野上不算什么秘密。
不但大臣们知道司马衷不太聪明,连司马炎自己也知道儿子能力不行,他曾私下对皇后杨艳说过有另立皇位继承人的打算。
可最终,司马炎还是没有改立太子,那么,司马炎儿子众多,明明有很多选择,他为何非要坚持让司马衷当太子呢?
一、兄长早夭,司马衷成嫡长子首要原因毫无疑问是嫡长子继承制,根据宗法制度,立嫡立长是能够避免引发权力斗争的法则,是立继承人最为合理的方式。
司马衷是司马炎和皇后杨艳所生嫡次子,两人的嫡长子司马轨在两岁时夭折,因此司马衷的身份转变为嫡长子,无论是血统还是法统,司马衷都理应成为太子。
从历史上看,废嫡立庶、废长立幼极容易造成动乱,比如东汉末年,袁绍、刘表等势力因废长立幼导致内乱,又比如曹操曾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犹豫不决,导致魏国局势发生动荡。
殷鉴不远,司马炎当然记忆犹新,司马衷智商有缺陷不假,但他是皇后所生嫡次子,在名分上完全凌驾于一众庶子之上。
对于司马衷的智力问题,司马炎也不是没有担忧,他也曾想过更换太子,还就此事与皇后杨艳商议,但司马炎的想法刚说出口就遭到杨艳的强烈反对。
在“母以子贵”的封建时代,司马衷的地位影响的不仅仅是皇室传承,也关乎杨艳及其母族地位,因此杨艳直接反对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意思是,设立储君当选择嫡长而非才能,怎么能随意更换呢?
皇后之言虽说是为自己儿子辩驳,但也表明“立嫡立长”的观点深植人心,司马炎很难反驳,而且司马炎也是此礼法的受益者,自然不能带头破坏。
此外,司马炎后来不改立太子,应该还有感念与皇后杨艳的夫妻之情的原因。
二、出题测试,作弊通过杨艳去世前,担心太子司马衷地位不稳,曾头枕司马炎膝上“泪流满面”恳求司马炎在她死后立其堂妹杨芷为后,司马炎答应后,杨艳才了无遗憾地离世。
或许,后来司马炎每次产生改立太子的想法,都会想到爱妻离世前的殷殷嘱托,从而打消废太子的念头。
但是,立司马衷为太子真的好吗?朝中不少大臣都对此表示了隐忧,不少人暗中劝谏司马炎另立贤能,否则江山社稷不稳。
重臣卫瓘就认为司马衷不堪重任,有一次,司马炎举办宫廷宴会,召集群臣共饮,卫瓘就假借醉酒委婉劝谏司马炎改立太子。
卫瓘假装醉酒跪在司马炎床前,用手抚床说:“这个座位可惜了!”
言外之意是,太子司马衷守不住江山,皇帝还是另选贤能立为太子吧。
司马炎自然明白卫瓘之意,但他却故意反问卫瓘说:“你是真喝醉了吧?”
见司马炎全然没有更换太子的心思,卫瓘也不敢再进言劝谏,此后再未提起此事。
实际上,司马炎也曾对司马衷进行过所谓的“智力测试”,比如为了测验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题考他,并限制在三天内交卷。
这种测试形式本身就很蹊跷,如果真想测试司马衷的能力,出题让司马衷现场回答很难吗?特意安排三天时间,不就是为了方便司马衷作弊吗?
事实是,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请来“枪手”,很容易就为司马衷解答了难题,司马炎看完司马衷答卷后颇为满意,认为儿子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因此也就放心了。
三、外戚辅政,有孙聪慧很显然,司马炎要的是司马衷“不傻”的结论,至于过程和真相如何,他并不在意,所谓的测试只是精心安排的政治表演,是为了堵住反对太子的大臣们的嘴。
司马衷不担心司马衷日后保不住皇位吗?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为此司马炎做出了妥善的安排,他相信自己的安排能保证司马衷皇位的安全。
首先,司马炎为了加强司马氏宗室的力量,曾大封司马氏诸王,比如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等,赋予他们军政实权。
其次,在内廷重用杨骏等外戚大臣,构建辅政核心,以牵制司马氏诸王。
杨骏是司马炎第一任皇后杨艳的父亲,素无才干,也无声望,曾当过县令之类的小官,后来依靠女儿的关系得以封侯,杨骏器量狭小,承担不起辅政重任。
但司马炎的想法却与众不同,他认为杨骏没有能力就不会生出异心,而且杨骏“孤公无子”且是司马衷的外公,他只能老老实实辅佐司马衷。
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出身平阳贾氏,也是世家大族,能为司马衷掌控朝堂提供助力。
司马炎自认为这一套内外制衡的安排,能帮助司马衷稳住朝堂,所以便没有改立太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司马炎之所以不废掉司马衷,改立其他皇子为太子,是因为司马衷的长子司马遹。
司马遹自幼聪慧,司马炎认为这个孙子有晋宣帝司马懿之风,他曾抚着司马遹的背对廷尉说:“这孩子将来定会兴旺我司马家呀!”
可能司马炎认为,即便司马衷能力不堪大用,但只要有司马遹这个优秀的隔代继承人在,西晋政权也能长远稳定,这也成为司马炎不改立太子的自我心理安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