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逃出南京后,发现爷爷朱元璋留的密旨:早知如此朱棣必败!

笔墨丹青绘人生 2个月前 (03-13) 阅读数 5 #推荐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皇位的继承往往曲折动荡,即使是兄弟之间争夺皇位也会相互残杀,在权力面前完全不顾及兄弟之情。明朝的朱允炆被迫从南京逃出去,却无意之间发现了朱元璋留下的密旨,朱允炆认真读完以后,激动的说:“早知道这样的话,朱棣必定会失败。”那么朱元璋的这道密旨究竟留下了什么?

朱元璋选择继承者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草根出身的他深知皇位的来之不易,所以他对大明王朝的继承人早早就开始培养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在他刚刚建立明朝时,就被朱元璋立为太子,他是马皇后所生,当年朱元璋和马皇后非常恩爱,同甘共苦一生都未曾改变。

朱标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朱元璋对他给予厚望。果然朱标不负众望,他在各方面发展都很不错,必将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朱元璋本来打算百年后把江山留给朱标,可惜事与愿违,有一次朱标奉命去陕西视察,路上感染风寒不久后便离世。朱元璋痛失爱子悲痛不已,为了怀念他,于是把他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

朱标的骤然离世,然而此时的皇位传给谁合适,朱元璋却犯了难。不管皇位传给哪个儿子,其他皇子肯定不满意,没准兄弟之间还会互相残杀争夺皇位,朱元璋或许是对长子的恋恋不舍,他最终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样一来,也彻底打消了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念头。

朱允炆聪明好学,自幼在皇宫长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将来能发扬光大,在朱允炆的教育上,更加重点培养军事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为了将来能够独立应战,朱元璋要求他勤于学武,防患于未然,而朱允炆的性格儒雅,对这些毫不感兴趣。

朱元璋为了孙子将来能成为一代明君,也是煞费苦心。不久后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可以说一夜之间,朱允炆从皇太孙直接成了掌管天下的皇帝,成为了历史上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而朱元璋临终前,在回顾自己这传奇的一生时感慨万千,为了避免将来有人起兵造反,于是他交给自己心腹大臣一个盒子,里面还留下了写给朱允炆的一道密旨,并千叮万嘱如果将来有人谋反,一定要把这些交给朱允炆。看来朱元璋料事如神,他早已预料到了朱棣将来可能会造反。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朱允炆登基以后,他一心想通过宽厚仁慈之心来治理天下,从而能够赢得人心,稳定大明朝的局势。于是他开始减免赋税,大力推行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以此来安抚民心和稳定社会局面,得到了百姓的一致夸赞,也成为了百姓心中的仁慈皇帝。

然而朱允炆的这些政策的实施,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和认可,还引起了一些藩王的不满,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会削弱皇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随着一些藩王势力的日益膨胀,不仅危及到皇位,也成为明朝的一大隐患,而这时朝中的一些大臣纷纷建议朱允炆削藩,以此来巩固皇权。

朱允炆正是因为削藩这项错误的决定,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至此还引起轩然大波。当时朱元璋实行封藩政策的时候,完全是根据明朝目前形势制定的,为了巩固大明的江山,并把儿子们安排到全国各地,而每个藩王还拥有上千万的军队,朱元璋的这种政策安排,完全是为巩固大明朝的局势而考虑的。

在诸多的藩王之中,可以说边境的藩王势力较强,因为他们要防患以外敌入侵,只有边境实力强了,国家才能安定。而此时的朱允炆担心他这几个叔叔会联合起来造反,他以自身实力很难抵挡,所以他要先下手为强了,后来在心腹大臣的建议下,他决定实行削藩降职才能稳定大明江山。

削藩这一政策的实施,引起了燕王朱棣极其的不满和愤怒,这样就彻底逼急了朱棣,在当时藩王朱棣是相当有实力的。朱棣是个勇有谋,处事聪明而果断,朱元璋在世时,朱棣曾多次与蒙古人作战,凭借自己的作战经验屡屡打败对方。

朱允炆面对如此强大的燕王,而是忧心忡忡,这时他的心腹大臣黄子澄和齐泰为了帮助皇上分担这份忧愁,便出谋划策,提出逐个削弱藩王的势力,才能准定大局。而朱允炆也是个狠人,在位期间把所有的藩王都打压了一遍,此时的朱棣似乎也感觉到了威胁,于是他开始集结兵力,暗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

朱允炆为了防止朱棣谋反,并在燕王府安排了卧底眼线,还把燕王的几个儿子作为人质,朱棣为了保全儿子们,也不敢公开与朝廷作对,于是朱棣谎称自己生病了,恳求皇上让他的儿子回去看望他。也正是朱允炆的一时心软,放走了朱棣的三个儿子,而此时的朱允炆又抓住了朱棣的手下,他的手下并如实交代了朱棣即将谋反的证据。

之后朝廷又秘密的派张信去抓朱棣,其实这个张信早年间跟随朱棣,两人私底下关系也不错,所以张信并没有去抓朱棣。当朱棣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带着他的三个儿子直接杀到了南京,朱允炆万万没想到自己拥有的三十万精兵,居然输给了朱棣的十万兵马,可见朱棣的作战能力相当强,他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成功拿下南京城。

攻下南京,朱允炆不知去向燕军攻下了金陵以后,这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终于落下帷幕,朱允炆这场权力斗争却输给了朱棣,丢掉了江山,而朱棣取代了自己的侄子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了保全性命,朱允炆面对眼前燃烧的皇宫,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自己的心腹大臣,一路狂奔并逃掉朱棣后面的追击,慌忙逃出了南京城。

还好他的爷爷朱元璋有先见之明,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提前为他准备了后路,朱允炆才得以逃生。当他们逃出南京城以后,这时宫中老臣拿出朱元璋留给他的宝盒,里面不仅为他画好了逃亡路线,还有一道密旨,朱允炆急忙打开,信中写道:“如果朱棣要造反的话,你可以去求助辽王朱值,他可以南北夹击击败朱棣,这样可以保住大明江山。”

朱允炆看完这道密旨以后,后悔不已,当初他担心辽王朱值会与燕王朱棣联手,所以朱值早已是他削藩的对象,并减掉了他的兵力。而朱值对朱允炆的这种做法极其不满,在朱棣起兵造反时,朱值冷眼旁观根本不会帮助他这个侄子,面对这样的局势,朱允炆只能独自承受,早知现在何必当初。

如今朱允炆意识到一步棋走错满盘皆输,现在说什么也为之已晚。当时他的心腹大臣在削藩的问题上有些操之过急,最终导致了朱棣的谋反。虽然他们一心为君主着想,最后却丢掉江山,过上了亡命天涯的生活,其次,帝王要有长远的政治眼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更长久。

朱允炆称帝时间虽然短暂,一手好牌最后却输掉整个江山,始终都没能斗过自己的叔叔。朱允炆只有一颗为民的心,没有太多的作战经验,因此这个皇位没有坐长久。

他太注重仁政理念却忽略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如果朱允炆早点打开那道密旨,按照朱元璋密旨行动,两面夹击朱棣,或许朱棣就不会成功夺下天下,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朱允炆在怎么后悔也于事无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笔墨丹青绘人生

笔墨丹青绘人生

笔墨丹青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