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城故事 | 浔阳学画记

冯晓晖 4小时前 阅读数 0 #旅游

作者:黄亚雅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专栏致力于分享与九江生活见闻相关的散文及纪实类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联系方式详见公众号自动回复。

幼时体弱、爱幻想、胆小、敏感的我,生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母亲想着既然不能读书,女孩子就学个一技之长。三岁不到,便被送到九江体校彭伟杰老师处学体操。对于压腿、拉伸,从不哭闹、喊累瘦小的我,却恐惧于九江体育场那长得可怕的跑道——塑胶跑道总在记忆里泛着暗红色。挂着泪珠踉跄奔跑,彭老师的哨声催促着,怎么也跑不完,怎么也看不到头……

体操,自然不是我的天赋所在。

3岁时弟弟出生后,母亲无暇顾及我,总是给我纸笔,我便会安静地涂画。一次我画了一张床前男生尿向痰盂罐的画,表达对家中新成员的关切与好奇。正巧被母亲同事看到,惊叹说是天才。这故事后来常被提起,以至于让我倍感尴尬。

后来,父母的好友、狂野画派画家童瑞祥“童眼镜”来邮电大楼后面的四层楼家里玩,教我怎么画竹,怎么用砂布蘸颜色抽向画面,用印迹装饰画面。现在想想,这就是我最早的绘画启蒙。

童瑞祥作品

初中在九江一中的美术课上遇见了包泽伟老师。记得初一美术课,包老师讲完课,让大家作画,自己则在黑板上画创作草图。我为他那迷人、潇洒、流畅的线条所吸引,好佩服老师潇洒、酷酷的画画样子。于是作业本上用铅笔画下老师作画的背影。老师的背影极似高尔基:高大、帅气,穿着超酷的黑皮夹克。我抓住这些特点画完,竟颇为神似。我得意地将画传给同学看,作业本在班里飞传,引起一阵骚动。老师回头发现了骚动的源头,便注意到了我。

同学们私下称包老师为“老包”。有这样一位画家教美术,学生自然爱上美术课。包老师有时会在我们画课堂作业时,画些人物速写。我们为了能让老师画自己,总是穿上最好看的衣服上美术课。我还会带上母亲从北京买回的《徐悲鸿素描》《向大师学素描》等书,在课上临摹。渐渐地,包老师注意到爱美术的我,也与我成了忘年交。有时放学遇见下班的“老包”,我便欢天喜地地跟着他,边走边聊爷爷黄利源曾经的辉煌往事和美术知识。在九江小城最漂亮的小坝林荫道上,常常留下一高一矮的身影:一个稳健、坚实,一个一蹦一跳、活泼可爱。夕阳照耀下,这剪影成了极美的风景——小坝的林荫路成了流动的画廊。

包泽伟 曾今沧海

我还拽着同学去老师位于五中后面的家里玩。那里就像座魔法城堡:青花瓷盘上浮着敦煌飞天的衣带,钢笔速写簿里藏着列宾的烟斗。我借走那本泛黄的西方线描集时,钢笔尖已然在血脉里生了根。临摹过的线描对我现在的绘画也有影响。

后来,我拉着父母一起去包老师家,请他正式教我美术。老师宏亮的声音回复:“考上重点高中,就教!”

包泽伟 船

于是我努力读书,如愿考上了省重点九江一中高中。然而,当我攥着九江一中的录取书,冲进一中大会堂边包老师刚申请到的画室时,却得知老师被珠海特区《珠海日报》调走,学画的路似乎也断了……

到高二文理分科时,我思来想去,还是想学画,考艺考。那时在浔阳要找个好美术老师太难了!最后,我和同学——当时的教育局胡局长的女儿胡春艳一起,找到了九江师专的方国桢老师,跟着方老师开始为艺考学画。

方国桢作品

方国桢作品

于是当大家都在题海苦读时,我们俩成了九江一中特别的存在——下午可以提前两节课放飞去学画。

因为这样的选择,我走上一条崎岖的艺术道路。也正是因为浔阳学画的经历,让我找到内心挚爱的事业。后面所有遇到的苦,现在想想,也是甜的:九江的江水载着破碎的金箔,向东流向我未来生活的上海,而记忆中永恒的那一刻——三岁女孩终于跑完了体育场的红色弧线,她展开的臂弯,正栖着整个浔阳的晨光,在晨光中翩翩起舞,霓裳舞向未来……

黄亚雅 九江烟水亭

黄亚雅

【作者简介】

黄亚雅,1970 出生于江西九江,1994 毕业于国立华侨大学艺术系广告装潢专业,2012 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字多媒体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居上海。中国当代前瞻型艺术家、独立艺术家,多件作品参加国内外艺术展。

【编后记】

黄亚雅是九江近代著名企业“黄利源酱园坊”的创始人黄鹏飞的孙女。黄利源酱园坊因黄酒、酱菜、五香豆豉、酱油等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颇有名气,九江“陈年封缸酒”诞生于黄利源。关于黄利源的故事,见《九江文史 | 黄利源酱园忆旧》。

黄亚雅 我的爷爷奶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冯晓晖

冯晓晖

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