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一场回归安全本质的行业革命

小观大科技 1周前 (05-06) 阅读数 0 #科技

图片:AI生成

近日,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车企们集体将“智能驾驶”(简称“智驾”)改称为“辅助驾驶”。这一看似简单的术语调整,背后折射出中国智能汽车行业从激进的技术崇拜转向务实安全价值的深刻转型。这种变化不仅是政策监管的必然结果,更是市场需求与技术能力碰撞后的理性选择,标志着行业正从“技术秀场”迈向“安全伙伴”的新阶段。

政策收紧:监管为行业划定安全红线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曾因过度宣传引发多起事故争议。例如,部分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自动驾驶”,导致用户误操作甚至引发事故。2025年4月,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误导性术语,必须将功能定义为“辅助驾驶”,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政策的核心在于功能边界的明晰。新规要求车企必须通过极端场景测试验证系统能力,如暴雨、大雾等复杂环境,并禁止通过OTA(远程升级)推送未经验证的功能。例如,某车企因一年内进行27次OTA升级被约谈,最终因升级导致续航虚标问题召回1.2万辆车。这些举措倒逼企业从“刷里程”转向“啃硬骨头”,推动技术真正落地于安全场景。

市场需求:从技术噱头到实用主义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逐渐理性化。早期以“解放双手”为卖点的宣传曾吸引眼球,但频发的系统误判、高精地图覆盖不足等问题削弱了用户信任。例如,某车主在高速上开启辅助驾驶后睡觉导致追尾,车企回应“仅为辅助功能”,引发舆论对过度承诺的批评。

用户需求转向高频场景的实用性。车企不再盲目追求“全路段覆盖”,而是聚焦城市拥堵跟车、匝道汇入等高频场景。例如,华为ADS 3.0优化了城市拥堵路段的跟车逻辑,别克与Momenta合作提升路口博弈能力。同时,消费者更关注成本效益,部分用户直言“花4万元选装高阶智驾不如多买两年保险”,反映出汽车消费从性能崇拜转向实用主义。

图片:AI生成

技术瓶颈:L4级全面落地仍需时日

尽管技术持续进步,但L4级自动驾驶仍面临长尾难题。当前主流技术集中在L2至L3级,特斯拉FSD V12、华为ADS 4.0等系统虽在感知与决策上取得突破,但仍需驾驶员保持注意力。极端天气下传感器性能下降、复杂路口决策失误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例如,激光雷达在雨雪中精度下降,摄像头易受光线干扰。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L4级规模化商用需等待2030年后。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指出,L4面临“算法黑箱”与伦理难题,短期内仅能在物流、矿区等封闭场景应用。华为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李文广则预测,城区L4级商用需至2027年,干线物流则延至2028年。

行业影响:洗牌加速与生态重构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压力加速行业洗牌。中小车企因无法承担高额测试成本(如千万公里路测数据采集)被迫退出,2024年下半年已有7家自动驾驶公司终止运营。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华为凭借资源与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华为ADS 4.0已实现高速L3级商用,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覆盖400万辆车。

与此同时,供应链格局也在重塑。激光雷达价格降至1500元左右,NOA功能成本下探至3000元以下,推动高阶智驾向中端车型普及。车企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更趋紧密,例如Momenta与智己的合作案例。

未来方向:安全为本,人机共驾

行业回归本质的核心是安全价值的重构。车企开始强调“人车共驾”,例如增加方向盘握力传感器、疲劳监测系统,甚至通过播放音乐强制唤醒驾驶员。技术竞争从参数堆砌转向用户体验,例如马瑞利像素尾灯通过动态交互提升道路沟通效率。

长期来看,智能驾驶将形成“L2级标配化、L3级场景化、L4级专业化”的分层生态。正如上汽通用五菱林智桂所言:“智驾不是为了替代用户,而是让驾驶更安全。”

图片:AI生成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的术语更迭,是行业从狂热到理性的必然选择。政策、技术与市场的三重合力,推动车企将安全作为核心门槛,而非营销噱头。未来,谁能以用户为中心,在安全框架内实现技术价值的真实落地,谁就能在智能出行时代赢得信任与市场。这场回归本质的革命,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观大科技

小观大科技

关注身边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