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五一档继续惨败!从观众视角看拒绝的理由,真的不冤!
五一假期结束,各大景区和娱乐场所又恢复了平静,而其中,电影院的工作人员似乎并没有太大的落差,毕竟这个五一,他们本来就不太忙。
整个五一档票房不到7.5亿,和去年比直接腰斩;日均票房更是10年以来最低,观影人次也直接下降了近4成。这么惨淡的数据让才因为春节档恢复了点信心的院线经理又开始疑惑:“大家是不爱看电影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算不拿哪吒举例,今年春节档拿下36亿票房的《唐探1900》也能证明大家对于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接受度。但为什么在振奋人心的春节档之后,清明档,五一档如此惨淡呢?上一篇文章我们就说了结论:电影票房的惨淡,是人们日益增长的观影质量需求和落后的电影发展的矛盾造成的结果。
那么这一篇文章,我们就从观众视角,来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影片实际上可选择性不多,故事还简单,还不如看抖音3分钟解说今年的清明档和五一档,上映的电影都是史上最多的,每个档期看似类型都还挺丰富,都是节日主打类型+一部进口+一部国产+几部动画+一两部重映。
可问题是,这看似丰富的类型下,可选择性实在太低。进口片、港片这两年几乎等于烂片,动画片又是低幼为主,重映虽然口碑不错但吸引力不强。于是只剩下档期主打,可是这主打的电影里却基本是同一个类型,比如清明档扎堆现实题材,不是关注出狱女犯,就是聚焦听障人士,这气氛烘托得是生怕大家在祖先坟前的眼泪没有流到位吗?
到了五一,又立马要搞笑到底,两部实打实的喜剧片自不多说,就连一部励志剧和一部警匪片,一看主演是马丽和白客,就算真的电影确实和喜剧片无关,但对于习惯看演员的观众而言,多少也会觉得,这个档期多少是喜剧的天下了。
现实主义和喜剧并不是现在电影院吸引观众的主流,毕竟大屏幕的视觉优势在这些片子里不能很好的被放大,而偏偏今年的这些片子还都不争气,剧情片的核心故事都没有讲好。就拿今年五一档的票房冠军《水饺皇后》而言,为什么虽然拿了票房冠军但票房相比于以前五一档冠军差了如此之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故事太简单,并且把臧姑娘塑造成了一个完人,没有缺点。臧姑娘开头是挺惨,但她却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遇到的事情也都一点点解决了。这样的故事放在抖音三分钟解说里都有点平淡,更何况是在120分钟的大屏幕中呢?
没有精彩的故事,即使是好莱坞特效大片观众都已经不太买单了,更何况剧情片呢?总不能花钱花时间就是为了看流水客串的老港星,然后看一个企业家成功之路的宣传片吧?
流量电影,评分太水,不值得花钱开盲盒除了选择不多,故事简单,作为观众失去去电影院观影的兴趣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本认定的套路——流量电影。
看看清明档和五一档的片单,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点影片都有流量加持:清明主打人气顶流——张艺兴、赵丽颖,五一档则专注圈层顶流——喜剧人顶流马丽,以及广场舞阿姨圈顶流曾毅。这几年,流量给资本带来的价值显而易见,资本也把流量电影玩出了套路:平平的剧本搭配有极强粉丝基础的顶流,再用心做一个预告,铺天盖地的宣传,电影一开播,韭菜就算割到了。
这样的套路,一次两次以后,除了粉丝,谁都不会再买账。现在,路人观众已经不会再被宣传左右,根据专业平台的数据,68%的观众选择当天临时购票,而左右大家选择的则是各大平台关于电影的口碑。
鉴于这个情况,饭圈的恶性立马蔓延到了电影口碑领域,一些粉丝们开始极端控评手段,除了给自己偶像的电影打高分,刷好评,还开始给对家电影刷低分,留差评。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路人观众极度反感,甚至引发逆反心理,即使没有看过,也会给流量电影直接低分。
这样的情况,使得路人观众养成了流量电影不值得花钱开盲盒的心态,毕竟,饭圈粉丝的打分评价完全没有价值,而那些看似犀利的差评也或许来自没底线的饭圈,或者因为被饭圈行为产生逆反的观众。
所以,在饭圈大肆“助力”之下,流量电影在曾经频繁收割韭菜之后,在今年也被反噬明显,毕竟,观众花钱看电影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饭圈的。那些没有好故事,只靠流量的片子,不可能再被路人买单。
平时“无片可看”,假期扎堆上映,蹭热度,不看也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电影行业还出现了“节日扎堆”的现象。除了暑期档,平时基本上看不到国产大制作上映,但一到大节日,国产影片就组团定档,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这个档期。
比如,今年五一档的《大风杀》,作为今年五一档评分最高的真人电影,票房却是倒数第一。客观的说,这部片子虽然有内容硬伤,但却实不难看,之所以票房如此惨淡,最大的问题就是错误的选择了档期!这样的硬汉片,而且实际上是很文艺的一部片子,放在五一这种合家欢档期,显然不合时宜,毕竟,总不能让想看这剧的大人带着孩子去看吧。而人均只看一部电影的五一档,《大风杀》的结局只能是连续票房倒挂。
而五一节这种假期,电影扎堆上映,还显然是高估了看电影这个娱乐项目在假期的吸引力。看电影这种小成本易实现的娱乐是周末的首选,但五一小长假这样的假期,更适合短途旅行,音乐节这样更开放的娱乐。毕竟,难得休息和朋友见面,与其两个小时不说话,不如去音乐节放肆情绪。
所以,蹭假期的热度扎堆上映,反而使得电影失去了竞争力,而长久的周末无片可看,也让本来有看电影习惯的观众慢慢失去这一习惯,不再通过看电影这一方式获得放松。
当然,除了这些原因,电影票价水涨船高,电影院设备层次不齐让观影体验变差,也都是观众不进电影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不是观众拒绝电影,而是电影行业在步步自封,让观众失去了选择的兴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