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婚内与小三生子,妻子赶来用这一方法处理,他再未出轨过

万千钧堂 2天前 阅读数 0 #国际

1962年12月4日那天,69岁的白崇禧失去了他的妻子马佩璋,当时马佩璋59岁,原因是高血压。这事儿对白崇禧来说真是个大打击,妻子的突然走掉让他心里特别难受。

白崇禧好长时间都没法接受这事儿。在马佩璋入土那天,他眼泪就没停过,哭了一整天。

马佩璋是回民,按照回教的老规矩,人去世后从下葬那天算起,家属得连续40天,每天早上到坟头去念经祷告。

69岁的白崇禧老人,每天都会带着儿孙们,按时赶到公墓,在他夫人的墓碑前诵读经文,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白崇禧这辈子,虽说跟别的女人有过感情纠葛,但他娶进门的只有马佩璋一个老婆。瞧瞧那些军阀大佬,哪个不是三妻四妾的,比起来,白崇禧在民国那会儿,还真能算是个专情的好男人了。

有人讲,一个男人最终会变成啥样,多半儿得看他身旁的那个女人。像白崇禧那样有权有势的大人物,在民国那个复杂的年代里,还能一直守着马佩璋这一个老婆,从这就能瞧出来,马佩璋管教老公的手段真不是盖的。

白先勇这位作家聊起过他的双亲:他们感情特别好。老爸是个倔脾气,可对老妈那是相当让步。两人万一拌起嘴来,老妈稍微撒个娇,老爸立马就投降了。在我们家,老妈才是当家的,老爸特别尊重她的想法。老妈出身名门,为人处世特别正直,不过在小事上,她比我老爸好商量多了。我觉得,要是老妈性格不那么正直爽快,老爸可能也不会这么宠着她。

我爸一直在战场上打仗,所以家里头几乎都是我妈一个人顶着。不光是管我们自家,还有两边老人的事儿,也都是我妈一个人在忙活。我妈就像家里的顶梁柱,真的特别不容易。

马佩璋老家在广西桂林,她1903年出生,是个回民。

老爸马维琪在兴安县当一把手,尽管家里还有弟弟妹妹,但他对马佩璋是疼爱有加,老爸觉得闺女身上有他年轻时的那股子劲儿。

马佩璋小时候,她妈忙着打牌,家里的事基本不管。那时候,马佩璋身上老挂着一串钥匙,这代表着她得管家。

在那个老旧的时代,女孩子都得裹小脚。可马佩璋偏就不吃这一套,非要跟这老规矩较劲。奶奶要来给她缠脚,她脚一疼,就直接跑去踹奶奶的门,闹腾得全家没办法,最后只好依了她,不裹脚了。

马佩璋这个人,打小就是个能自己扛事儿的主儿,她不怕跟那些不好的风气较劲。

马佩璋长大后进了桂林女子师范,因为她长得端庄漂亮,在学校里特别出众,成了公认的美女,好多男生都对她着迷,但她对这些都不感冒。

一个原因是她对这些人不感兴趣,另一个关键点是她的老爸挑女婿的眼光特别高,不仅要才华横溢、长相出众,还得有胆有识,而且得是同族同信仰的人。

马佩璋心里有谱,她是个读过不少书的人,对于父母安排的婚事,那是一百个不乐意,更别提接受未来老公三妻四妾那一套了。所以当听说老爹要给她张罗对象时,她直接挑明了:“我要找的心上人,得是我自己瞧得上眼的,而且他还得答应我,娶了我以后,绝对不能再找别人!”

马维琪挑挑选选,最后定了白崇禧。

那时候,白崇禧因为军事本事出众,特别引人注意,他是新桂系里的大腕儿。再加上他是个回民,正好对上了马维琪挑女婿的标准。

当马维琪头一回碰见白崇禧时,他直接就夸上了:“这家伙长得真帅气,气质非凡,以后肯定能当大官,再加上咱俩都是回族,真是太高兴了。”

早先时候,马维琪给女儿马佩璋挑女婿的标准实在太高,害得马佩璋好多年都没能定下来。不过现在好了,总算碰上个合适的,马佩璋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

接着,马维琪急不可耐地派人前往白崇禧家中商量婚事,白崇禧七十多岁高龄的母亲得知后,对这门亲事也是满心欢喜,非常高兴。

1925年2月27日那天,马佩璋跟比她年长10岁的白崇禧喜结连理。

结婚后,马佩璋和白崇禧一块儿回了老家,去探望白崇禧的母亲。

马佩璋这人挺机灵,她心里明白,只要把婆婆哄高兴了,白家的日子就能舒坦不少。所以每次见了婆婆,她都使劲儿表现,把儿媳妇该干的活儿都揽下来,对白家的亲戚也是格外热情周到。

所以,婆婆对儿媳妇马佩璋特别满意。马佩璋在婆家那段时间,跟婆婆关系好得不得了,特别合得来。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里讲的“第一印象效应”。

首次见面时的感觉,咱们可以叫它“初见效应”或者“第一印象作用”,就是说,当你头一回碰到某个人或者某样东西时,你心里的那个初步感觉,会左右你之后怎么看待他,怎么跟他打交道。

这种情况反映出,人们对某个东西的第一感觉通常很深,而且在之后的与人交往中,这种感觉会左右他们怎么看待这个东西。

第一印象往往只是展现了一个人的某个侧面,不能就此下定论。要想全面了解一个人,还得靠之后长时间的相处来逐渐发现。真实的性格和形象,都是在日复一日的交流中慢慢显露出来的。

时间一长,就能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就像马佩璋在家里的表现,慢慢让婆婆对她这个儿媳刮目相看,越来越欣赏,越来越喜爱。婆婆常常跟别人提起马佩璋,都是赞不绝口。

但是,要是嫁给了像白崇禧那样位高权重的人,那就得扛起别的女人扛不起的重担,碰到别的女人碰不到的险境。

他俩刚结婚没多久,白崇禧就告别了桂林,前往柳州去了。

他刚一出门,沈鸿英的儿子紧接着就摸到家里搞突袭,还让人满城搜捕马佩璋。这其实是沈鸿英使的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算拿他新婚的老婆去逼白崇禧就范。

马佩璋真是个精明能干、沉着冷静的女性。当她察觉到情况不妙,家里乱哄哄的时候,她迅速找了个机会,换上了穷人的衣裳,一番精心伪装后,就悄悄溜进了中山中路119号那家道生医院。

这是柏德贞女士,一位德国圣公会的传教士,她开办的医院。马佩璋心里琢磨,沈鸿英就是再有胆子,恐怕也不敢闯进这由德国人管理的医院去搜。

结果就是这样,马佩璋侥幸躲过了一难。

之后,白崇禧得知了马佩璋的所作所为,心里头真是对她刮目相看。她面对紧急情况一点也不慌张,那股子大将夫人的沉稳劲儿,让他十分赞赏。

爱情就像一场较量,得一直跟对方势均力敌,这样才能长久地维持彼此间的珍惜和依靠。对手太强了会让人累得慌,对手太弱了又让人觉得没意思,容易打不起精神。

在白崇禧看来,马佩璋绝对是个有能耐的人,因此往后遇到啥事儿,他都会跟她说:“你来拿主意吧,我都听你的。”

1930年的时候,因为“蒋桂战争”还有那些军阀之间的乱斗,白崇禧就带着队伍打进了南宁,把滇军从广西给撵走了。为了能让家里人躲过这场战乱,他吩咐手下把老婆孩子全都送到香港去安顿。

白崇禧,打仗总能赢,而且正值壮年,他选择在南宁的陆家园子安顿下来。

马佩璋和白崇禧这对曾经感情深厚的伴侣,最终还是走到了分开这一步,两人分隔两地,自然而然就感到了孤单和疏远。

孤单一人,翻来覆去睡不着。

白崇禧夜里老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实在没办法,就只好把熟睡的警卫员叫醒,跟他一起唠唠嗑。可这么一来二去的,时间一长,警卫员也熬不住了,晚上不睡觉实在太难熬了。

这时候,许辉生这个挺有眼光的副官,瞧出了白崇禧有点不对劲。

他就跑到南宁的风月场所,挑了几个大名鼎鼎的美女,打算送给白崇禧。

白崇禧身为高级将领,对于这种类型的女人,他压根就不会放在眼里。

许辉生这人挺会算计,打算趁这个机会拍拍上司的马屁,好给自己的以后打点基础。

因此,他下定决心,尽管心里不舍,还是把未婚妻王氏引荐给了白崇禧。

许辉生想找个机会劝劝王氏,于是有一天,他上门拜访,压低声音跟王氏商量:“有个领导现在住在陆氏花园,身边没人照应,日子过得挺不容易的。你看能不能去那儿搭把手,帮他一下,咋样?”

王女士心想,未婚夫喊她去帮忙照看那位大领导,无非就是打打下手,管管家务活,她没多想,立马就点头应允了。

等王氏抵达白崇禧的住处后,许辉生就直接摊牌了,说他请王氏来这儿,主要是为了陪伴长官,还得跟长官同住屋檐下,让她务必尽心尽力照顾好长官。接着,许辉生还跟王氏细数了这事的好坏,以及这事对自己前途的影响。

王女士尽管心里头万分不情愿,可眼下的局面让她没法儿退缩,没办法,只能鼓起勇气去见白崇禧。

王姑娘长得清秀可人,家境清白,性格温顺,一看就让人心生怜惜。

白崇禧对王女士特别有好感,在许辉生的巧妙筹划下,他俩悄悄开始了“私下见面”。

白崇禧对许辉生的种种行为都默默留意,心里头很感激许辉生在生活中对他的那些“特别关照”。为了表达这份谢意,他专门让许辉生当上了广西边城的警备司令官。

在那段时间里,白崇禧身边只有王氏这一位伴侣,因此不久之后,王氏就怀上了孩子。很快,她为白崇禧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男婴。

这时候,白崇禧家里就只有俩闺女,他一瞅见儿子来了,心里头那个乐呵啊,别提多高兴了。可另一方面,他也犯怵,生怕马佩璋晓得有这么个孩子。

事情终归是包不住的,白崇禧所忧虑的那一幕终究上演了。在香港的马佩璋得知消息后,火急火燎地就奔到了南宁。

不过,就算心里头有气,见过大场面的马佩璋还是显得特别从容,很沉稳。

她首先去找白崇禧,想听听他的看法。

白崇禧心里头过意不去,知道自己这回事儿办得不地道,于是干脆利索地说:“这事儿全权交给你摆平了。”

马佩璋语气平稳,缓缓开口:“现在,你得做个决定。要是选她,我立马走人;要是选我,那你就得跟王氏彻底划清界限!”

白崇禧本以为马佩璋会大闹一场,可没成想她现在的态度竟然如此,着实让他惊讶不已。

他马上跟马佩璋讲:“这事儿就算翻篇了,你依旧是我的妻子。接下来的事你来办,不过跟王氏沟通时得注意方式方法。孩子是我的骨肉,王氏她是清白的,咱们别为难她。”

琢磨了一番后,马佩璋去找了王氏。他先表达了对王氏照顾自己丈夫的谢意,然后提出给她一笔钱,希望她能离开,孩子则归自己,并承诺会像对待亲生孩子那样抚养他。

王氏听后心里头虽百般不愿,但她心里也清楚,自己跟白崇禧那顶多算是一块儿过日子的。现在马佩璋想把孩子带走,这么一想,至少在白家,孩子能堂堂正正地长大,说不定还真是件好事。这么一想,王氏咬咬牙,最终还是接受了马佩璋的决定。

后来,马佩璋说到做到,给了王氏一笔钱,然后就安排她离开了。接着,她把王氏的儿子接过来亲自照顾,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白先道。

马佩璋为了她和白崇禧的“面子”,就跟老公商量好了关于这个孩子的事儿:不管啥时候、啥地方,都得说这孩子是她生的,还是老大。

人们常说,“女子不强,位置难保”。这话背后的意思是,想要在家里赢得该有的尊重和地位,女性得拿出自己的坚韧和自主。

发现老公和另一个女人生了娃,马佩璋心里头跟刀割一样疼,但她还是硬着头皮,把娃接到身边来养。这事儿,只能说她对自己真够“下得去手”……

那事儿过后,白崇禧心里头对马佩璋挺过意不去的,就对她特别好。慢慢地,他把白家的大小事务全交给了马佩璋打理。而马佩璋呢,也没让白崇禧失望,把家里管理得头头是道,让在前线打仗的白崇禧根本不用为家里的事儿操心。

1944年,日本鬼子打进了桂林,城里城外烧得一片狼藉,好多家庭为了躲难,不得不分开,家里人东奔西跑的,没了安身之地。那会儿,白崇禧正忙着在前线跟敌人干仗,压根儿没心思管家里的事儿。

马佩璋挑起了家里的大梁,她带着全家八十几号人,浩浩荡荡地登上了前往重庆的列车。

这八十多号人中,包括了马佩璋九十多岁的婆婆和七十多岁的亲妈,外加一些还在吃奶的小孩。这一路上他们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想想都让人心疼,但马佩璋从来都没讲过一句泄气的话。

最后,他们花了一个多月时间,一路奔波,好不容易抵达了重庆。

马佩璋是个本事挺大的女性,但她并不热衷于出风头,而是更愿意待在家里,专心照顾孩子、老公和婆婆。

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宋美龄想让马佩璋来当广西省妇女指导委员会的头儿,但马佩璋客气地推掉了。后来,中国回教协会又提名她去做国大代表,她还是笑着拒绝了,说自己就图个安稳,想在家当个贤妻良母,照顾好老公孩子就行。

马佩璋管教孩子那可是出了名的严厉。她说了,家里不管有啥高兴事儿,孩子们都别想请假,得老老实实上学,免得学业落下。要是犯了错,她就会耐心地反复教导,给他们指条明路。

她管教孩子特别严,孩子们都表现得挺出色。其中老五白先勇,在台湾大学完成学业后,跑到美国依阿华大学继续深造。后来,他留在美国教书,还成了现在很有名的华人作家。

然而,马佩璋对丈夫工作上的事儿从不插手,但在过日子这块儿,她可是挺在意舒适和富足的。

有一次,马佩璋找白崇禧,想让他批个2万元港币的款子,但白崇禧最后只给批了1.2万元。

这笔钱现在来看都不少,放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那绝对是个大数目。但马佩璋还是心里不舒服,私下里嘀咕:

白崇禧这家伙,人称老光,实在是太抠门了。我生病住在旅馆那会儿,给先智、先慧他们买点东西,他居然都跟我斤斤计较,一分一毫都算得清清楚楚,好像生怕我多花他一点钱,真是让人恼火!

尽管马佩璋心里对白崇禧有些不满,但他们俩关系其实挺不错的。打从那次“王氏风波”过后,白崇禧就再也没跟其他女人扯上关系,他们就这么平平淡淡地一起过了三十多年。

某天,白崇禧一家围坐在大圆桌子旁正吃着饭,饭吃到一半时,白崇禧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孙女突然哭了。马佩璋见状,连忙把碗筷一放,赶紧把孙女抱在怀里,一边轻轻地摇晃,一边哼起桂林妇女常用来哄孩子的那种小调:“噢噢,宝贝快睡哦,噢噢!”

白崇禧一听,也搁下了筷子,乐呵呵地说:“哟!奶奶这声音,可真是久违了啊!”

听到白崇禧那么说,家里每个人都乐开了花。

饭后,白崇禧突然走到马佩璋身边,拉起她的手,仔细地端详起来,然后慢悠悠地说:“夫人辛苦了大半辈子,这手还是这么娇嫩,简直像丝绸一样光滑!”

马佩璋立马缩回了手,笑着,用地道的桂林方言带点责备地说:“这都怪老先生您啦!”

白崇禧晚年不再拥有那些耀眼的日子,他们一家住在城市边缘的一间老旧木屋,一到下雨天,屋顶还会渗水。但马佩璋总是以她那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带着全家人发掘生活中的新乐趣。

1962年12月4日那天,马佩璋走了,对白崇禧来说,就像是心里被挖走了一块。

从那以后,白崇禧的状态就大不如以前了,经常看起来有点懵懵懂懂,就像是在到处找什么东西似的,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说起马佩璋这辈子,她可真是那个时代了不起的女人。她硬是靠着自己,在白家站稳了脚跟。虽说她在工作上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家里头,她的付出那可是顶呱呱的。

作为一位妈妈,她在夫家生养了十个娃,这些孩子一个个都读书有出息。

作为老婆,她就是老公最牢靠的支撑,从不管国家大事,而是一心一意照料婆婆,料理家里,好让老公能安心在外。每当老公想法有点偏离轨道,她总能着眼整体,把问题给摆平。

她这一辈子,真的挺让人佩服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万千钧堂

万千钧堂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