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1年创造财富,孙子用1年挥霍殆尽

晨曦微照古桥流水边 1个月前 (02-28) 阅读数 12 #推荐

在生命行至终点之际,齐武帝萧赜打错了算盘。他未曾料到,自己精心谋划的一切并未如预期般发展,这一失算或许会给未来带来诸多变数,其苦心营造的局面恐将偏离设想轨道。

他身为一代英明君主,膝下曾立有太子萧长懋。原本剧情应是老皇帝离世,新太子顺利登基,继续维持天下太平。然而,命运弄人,在齐武帝病逝前半年,太子萧长懋竟提前离世,打破了原本的平稳走向。

太子离世,对国家来说冲击不小。毕竟太子未来可是要扛起治理国家大梁的,他这一走,后续诸事变数陡增。而对他的老父亲来说,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的哀伤如潮水般汹涌。

萧长懋的丧礼完毕,齐武帝颁下诏书,册立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萧昭业身为萧长懋的嫡长子,让他成为皇太孙,这一安排完全契合皇位传承的规矩流程。

与此同时,齐武帝把二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召到身边照顾自己的病情,还让他兼管宫中的宿卫事务。萧子良贤名远扬,他交往的都是各大门阀世家的杰出子弟。在齐武帝的儿子们当中,除了萧长懋,他或许是最受众人期待的皇子。

齐武帝在继承人这件事上十分纠结。他一方面拉拢萧子良卷入储君的争斗中,另一方面又在暗暗扶持皇太孙的势力。他这种举棋不定的态度,最终为之后的局势埋下了隐患。

公元493年7月,齐武帝萧赜离世,皇太孙萧昭业登上皇位。仅仅过了一年,竟陵王萧子良病逝。从这之后,南齐的命运急转直下,开始一步步陷入覆灭的泥沼。

【01】

年少之际,齐武帝萧赜展现出果敢坚毅的特质。彼时的他,面对诸多状况都能迅速决断,毫不拖泥带水,行事尽显果决风范,在年少岁月里就已初露非凡气质。

他作为南齐开国皇帝的长子,与父亲萧道成年龄仅相差13岁,父子关系宛如兄弟。这意味着萧道成在青春年少、刚刚发育时就已为人父。后来南齐建立,萧赜也为开国出了一份力。

在南齐建立之前,南朝的政权由刘裕开创的宋朝掌控。刘宋时期,除了宋文帝刘义隆等寥寥几位皇帝外,其余君主大多年纪轻轻就离世了。正因如此,宗室内部频繁爆发动乱。

萧赜25岁时,宋孝武帝刘骏离世,前废帝刘子业登上皇位。这刘子业喜欢诛杀宗室和大臣。不久后,刘子业的叔叔、被戏称“猪王”的刘彧发动政变,废掉刘子业自己称帝,也就是宋明帝。

宋明帝抢先一步采取行动,这让邓琬慌了神。原本邓琬也心怀废掉皇帝的想法,可宋明帝这波操作太突然,完全打乱了他的节奏,令他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应对。

邓琬担任宋孝武帝第三子、晋安王刘子勋的长史。他野心勃勃,全然不顾朝廷当时的状况,强行把年仅十岁的刘子勋扶上皇位,企图让刘子勋与宋明帝对着干,以达成自己的目的。

邓琬坚信刘子勋是天命所归之人,而这背后竟和数字有关。刘子勋的父亲与祖父,在各自的兄弟中都排行老三。在邓琬看来,这数字蕴含着神奇魔力,更加印证了刘子勋的特殊天命。

果然,刘子勋一登基,就赢得不少前朝旧臣拥护。像萧赜的上级领导、当时担任南康相的沈肃之,就在支持刘子勋的旧臣之列。

彼时,萧赜的父亲萧道成可不简单,他可是宋明帝亲自选定的十四位讨逆主将中的一员。在那局势之下,这份钦点足以凸显他在朝廷眼中的能力与地位,成为了讨逆行动里的重要人物。

萧赜内心并不想和父亲闹掰,便坚决地站出来反对晋安王一派的势力。他这一行为可惹恼了上司沈肃之,直接被沈肃之关进了监狱,此时他的性命已是千钧一发、危如累卵。

在那艰难危急的时刻,萧氏家族的族人们以及门客们果断采取行动,实施了“劫法场”的大胆之举,最终成功把萧赜从险境中解救了出来。

沈肃之怒不可遏,迅速集结起一支近千人的队伍,在整个城市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搜捕行动,对萧氏一伙进行地毯式搜寻。

形势十分危急,萧赜没做过多思索,当机立断带着手下人掉转方向,打算对沈肃之进行反杀。

萧赜做出反常举动,一下子打乱了沈肃之原本的计划。谁能想到,他仅带着几十个人,就硬生生地冲破了上千人的军队防线,不仅杀散敌军,还把沈肃之给擒获了,立下了赫赫战功。

眼见晋安王刘子勋的势力在赣西南地区兴起,萧赜打算南下帮父亲一把。他给自己封了“宁朔将军”的名号,领着百来号人,东躲西藏地进入广东揭阳的深山老林,开始了打游击的日子。

粤赣地区地形错综复杂,晋安王所率部队开展了多次围剿行动,然而每一次都未能成功,最终以失败画上句号。

这段时间里,萧赜并非独自作战。他积极想办法与前南海太守何昙直、晋康太守刘绍祖、东莞郡童禽等一众反对刘子勋的势力取得联系。借助战斗获取资源,以战养战,不断扩充自身实力。

当刘子勋率领大军直逼南京之时,局势一度紧张。而萧赜所贡献的微弱力量,就像在黑暗中燃起的几点星火,却意外地扭转了朝廷在南方战场的不利局面。

刘子勋的叛乱被平息之后,萧赜紧紧跟随父亲萧道成,投身到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他在战火的洗礼中不断磨砺自己,于刀光剑影间积累下了赫赫功勋。

然而,宋明帝没能让刘宋王朝安稳太久。他忧心自己离世后,兄弟们会生事端。于是在临终前,他对宗室诸王痛下杀手。好在桂阳王刘休范因能力平庸、表现拙劣,才侥幸躲过这一劫难。

谁都没料到,竟是这位向来没啥威望的宗王,引发了刘宋宗室的最后一场内部争斗。原本大家都没把他当回事,可他却以这样的方式在宗室斗争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徽二年(474 年),桂阳王假传皇帝旨意,发起“清君侧”的兵变。这场叛乱让朝廷损失惨重,不过在交战首日,桂阳王便被萧道成麾下的张敬儿斩下首级,叛乱局势也因此出现转折。

桂阳王战死,为这场叛乱正式画上了终止符。这一事件意义深远,它还象征着刘宋皇室中成年宗室成员逐渐走向衰落,曾经的辉煌开始渐渐消散。

在此情形下,靠赫赫军功得以晋升的萧道成,仕途顺遂无比。他就像曾经的曹操一样,迅速崛起,没过多长时间便成为了威震朝野的一代权臣。

【02】

然而,萧赜到底未能成为那个时代的曹丕。他本或许有机会如曹丕一般在历史舞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最终还是与这样的成就失之交臂,没达成那样的高度。

急于求成的萧道成,在权力登顶之时,便迫不及待要圆自己的“帝王梦”。他果断行动,把宋顺帝刘準赶下皇位,自己登上了皇帝宝座,开创了萧齐王朝,史称其为齐高帝。

原本一直地位在父亲之下的萧赜,身份陡然转变,摇身成了齐国的太子。曾经他在父亲光环笼罩,如今已站到了储君之位,开启新的篇章。

这一年,萧赜步入不惑之年,已经40岁了,而萧道成则年过半百,有53岁了。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同的痕迹,各自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却共同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俗话说,人到四十能明事理、不困惑。可刚被立为太子的萧赜,却对未来的路毫无头绪,不知前方会遇到什么、又该如何应对。

萧道成称帝之际,年岁已然不小。早年创业之路荆棘丛生,但他始终没忘为萧家增添人丁。所以呢,除了萧赜之外,他还有十八个小儿子,家族人丁愈发兴旺起来。

在众多可能影响皇权更替的因素里,豫章王萧嶷构成的威胁最为突出。他如同皇权更迭道路上的一块巨石,成为对皇权交替影响最大的潜在挑战。

萧赜和萧嶷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他们的母亲是齐高帝的发妻刘智容,这二人可是南齐仅有的嫡亲皇子。两人年龄相差不过4岁,在齐高帝称帝的过程里,他们都成了齐高帝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虽说齐高帝曾大力夸赞萧赜,称其“和我很像”,可实际上,他心里头藏着对萧嶷更多的偏爱,即便表面对萧赜有赞誉,那份对萧嶷的特殊喜爱却难以掩饰。

自晋宋时期起,刺史通常不承担清剿南蛮部众的职责。然而齐高帝赋予萧嶷特殊权力,他一人身兼数职,既是荆、湘二州的刺史,还兼任南蛮校尉,军政大权集于其一身。

那时的荆、湘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农业最兴旺的区域。就说荆州,每年税收能达三千万钱。自南朝起,荆州一直是长江沿岸关键军镇,物资、兵力占朝廷的一半。

在当时的待遇层面,萧嶷所获规格颇高,仅排在太子萧赜之后,意味着他在众多人中享有的待遇仅次于萧赜这一身份特殊的太子。

然而,齐高帝认为对儿子的关爱还得加码。有一回,萧嶷生病,长时间都没治好。齐高帝打破常规,通过大赦天下为儿子祈福。等萧嶷病好了,齐高帝还亲自到他府上宴饮,还允许他乘坐舆车进宫。

然而,类似的情形到了萧赜这儿,效果就差了很多。原本可能有的良好态势或是相似情境下应有的表现,在萧赜身上未能充分展现,和之前相比,那种相似状况所带来的效果大幅减弱。

萧赜凭借开国时的卓越功勋,又积累了多年政斗经验,做太子时行事很有自己的想法,常常不按常规来。这种做法让他没少被齐高帝批评训斥,他行事的风格与齐高帝的期待多有不合。

老父亲截然不同的态度,瞬间成了政治风云的“指向针”。不管萧赜和萧嶷内心是否情愿,他们都无可避免地沦为南齐两大政治势力选边站的标志。

南齐自开国之后,第一场政治动荡接踵而至。开国初期本应安稳发展,可这场动荡却打破了平静,犹如平静湖面投入巨石,在南齐的政治舞台上泛起层层波澜,局势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公元481年秋季,齐高帝让萧赜去拜谒祖陵。谁能想到,这一趟出行,萧赜险些把太子的宝座给弄丢了,可谓是有惊无险啊。

萧赜刚启程,齐高帝心腹荀伯玉便站出来检举。他说太子在东宫对佞臣张景真信任有加,任其肆意妄为,行事僭越、毫无体统。太子还仗着自己年长,朝中大小事务全擅自决断。此前众人虽觉不妥,但因太子在朝无人敢言。如今太子暂离,他不惧生死,定要向陛下揭露真相。

荀伯玉不挑其他时候,单在这个节骨眼上跑去告状。稍微有点眼力见儿的人,估计都能瞧出他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绝非单纯告状这么简单。

虽说此人在政治方面没多少根基,可他对齐高帝的忠诚是确凿无疑的。他或许在官场人脉等方面不算深厚,但在对待齐高帝的态度上,那份忠心坚如磐石。

于是,被愤怒冲昏头脑的齐高帝,当即传下命令,派人对东宫展开了一番彻彻底底的搜检。

荀伯玉那心里的“小九九”眼看着就要得逞。可在关键时候,宽厚仁义、高雅豁达的萧嶷全然不顾朝廷里有人把他和太子对立起来这事儿,直接快马加鞭出了京城,连夜去见了太子萧赜。这一下,把荀伯玉精心谋划的好局全搅乱了。

萧赜一接到消息,丝毫不敢耽搁,撒腿就往宫里跑。他心急火燎地赶回去,第一时间就去向父亲认错请罪。

齐高帝存心冷落萧赜,直接下令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萧长懋和萧子良去把张景真的脑袋砍下来,然后将首级呈上来复命,完全没把萧赜放在眼里。

张景真凄惨死去,父亲皇帝龙颜大怒,这一幕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敲醒了萧赜。他这才如梦初醒般明白,这大好天下,眼下压根还不属于他。

搜检风波匆匆了结,太子萧赜为此大病一场,足足躺了一个月。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毫无“悔改”的迹象。齐高帝见状,怒火难消,又动了让豫章王嶷取代太子的念头,可惜他突然离世,此事便就此作罢。

【03】

公元482年三月,才当了三年皇帝的齐高帝萧道成离世,享年56岁。他在位时间不长,这一匆匆病逝的消息震动宫廷。就在同月,太子萧赜登上皇位,开启了他的统治时代,史称齐武帝。

萧赜成功登上皇位,这一情况表明,直至齐高帝离世,他都未曾对遗诏做出更改。这暗示着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遗诏的内容得以完整保留,萧赜的继位是遵循既定安排的结果。

有一种可能情况是,齐高帝心里有所顾虑,他担忧一旦更换太子,宗室成员之间会为了争夺权力而陷入互相残杀的局面,引发不必要的混乱与伤亡。

还有个缘故,萧嶷这一脉后人多为像萧子云、萧子晖、萧子显这类文人。从长远考量,要是让萧嶷称帝,到第三代恐怕很难选出一位合适的君主来延续帝业。

萧赜成功登上皇位之后,经过一番考量,最终决定与弟弟以和睦融洽的方式相处,避免了兄弟间可能出现的纷争,维持了皇室内部的相对和谐。

然而,先前去告状的荀伯玉可没这般好运气。此前他去告状,本或许是怀着某种目的,可接下来等待他的,却不像一些人那样能有幸运的结果。

齐高帝在临终之际留下旨意,嘱托萧赜好好对待荀伯玉。然而,萧赜登上皇位后,全然不顾这道旨意,把荀伯玉、垣崇祖这些曾在他和父亲之间挑唆关系的人,一股脑地都诛杀了。

齐武帝耗费大半生时光,才登上至尊之位,故而他时刻不敢有丝毫懈怠。别看他出身行伍,是个武人,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却颇有一套,深谙治国之道。

不巧的是,水旱之类的天灾,每年都会降临到他所统治的王朝。面对这种情况,他多次出台赈恤政策,对人口进行合理调控,同时加大力度强化社会层面的管制。

自刘宋时期起,错误机制逐渐形成。到了南齐,时光流转,这个自刘宋就存在的问题,依旧没能得到有效修正,错误机制如顽疾般延续着。

朝廷为了搜刮苛捐杂税,特地设立“台传御史”,此职权力贯穿中央与地方,专门催逼百姓缴税。这些官员到地方后,大多肆意索贿,搞得老百姓人心惶惶、难以自保。

齐武帝推行的赈济政策本是善举,却因基层官员搞腐败,使得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最终成效寥寥,还引来了众多批评,未能达到预期的救助效果。

在传统中国,粮食歉收与人口下滑形成了难以打破的困局。为了活下去,百姓不得已采取极端手段,大量溺死新生婴儿,通过这种人为方式促使人口数量减少,以缓解生存压力。

南齐那时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产子不育”现象带来诸多严重后果,既使社会人口比例失衡,又让生产力大幅短缺。齐武帝为此满心忧虑,却一时难以抓住问题核心,只能不断强调,赈灾时务必保证“救济优厚”。

即便如此,这也不过是暂时缓解问题,并未触及根本,只是做了表面功夫,未能从根源上解决,仍然难以实现长久有效的改善。

过了好几年的时间,齐武帝才总算寻觅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办法。

那时,不管家境贫富,社会上“财婚”之风甚嚣尘上。直白点讲,要是拿不出规定数额的彩礼,那想把媳妇娶回家根本就没可能。

齐武帝有着这样的考量,若想让生产力得到解放,不妨先从解决社会上“剩男剩女”的婚姻问题入手。毕竟人口合理婚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生产有序开展。

永明七年(489 年)四月,他特意下诏通告天下,倡导民间婚姻要节俭。在他看来,只要“合卺之礼”不缺失,这婚姻就算成了,不必铺张浪费。

为了推动形成“俭婚”风尚,他亲自做出表率,带头减少皇室操办婚事的各项花销,通过自身行动来引导大家树立节俭办婚的意识。

不久之后,南齐的生产力得以逐步释放。原本受到限制的生产活动,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各行业的发展也随之有了更多可能,社会经济有望迎来新的起色。

在对外关系方面,齐武帝主动与北魏交好,达成友好协议。这样一来,双方大幅减少了军事行动的频次,边境地区因此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百姓也能过上安稳日子。

在齐武帝当政的十一年里,齐国呈现出一片小康安定的景象。因其在位时年号为“永明”,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作“永明之治”,标志着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南齐书》有载,永明那十几年间,社会安定,百姓不受惊扰。都邑繁华非常,男女富足安乐。处处歌声悠扬、舞姿翩翩,人们身着华丽服饰、妆容精致。在桃花绿水、秋月春风的美景里,这般场景多得难以计数。

【04】

然而,这看似存在的短暂治世,实际上相当脆弱。它就像搭建在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些许风浪,表面的繁荣难以掩盖内在的不稳定,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

那时,朝廷财政收入主要源于赋税征收,而征税需依据对全国百姓户口、财产统计的“黄籍”。然而,自刘宋时期起,黄籍制度就出现了混乱状况,无法再精准发挥其原本的作用。

战争期间,军队大量征兵,还会对有战功的人给予封赏,获赏者能免税、免劳役,这使得纳税和服役的人口大幅减少。然而,多数拿到免税免役资格的人并无实际战功,他们是靠托关系、行贿搞到了虚假的功勋记录。

这背后反映出寒门家族(也就是庶族地主阶层)开始崛起。这些新冒头的寒族,为了能进入世家大族圈子,好免去要承担的赋役,常常给“人口普查”的官员好处,在户籍登记时添加伪造的父祖爵位和战功记录。

早在齐高帝执政那会儿,朝廷就有动作了。专门设立了校籍官,还安排了令史,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清查户籍情况,对那些“冒籍”的违规行为进行打击。

齐武帝延续他父亲的政策,把那些被判定为伪造的户籍,统统打回本县去重新更正,这叫做“却籍”。那些原本该服劳役、交赋税,却靠造假户籍来躲掉这些的人,都得接着承担赋役,此为“正籍”。

“却籍”期间,检籍官的问题凸显,他们贪污舞弊,造成“该却籍的没却,不该却籍的却被处理”的局面。一些本应“却籍”的家族靠行贿继续冒充世家大族;而检籍官为完成任务指标,把不该“却籍”的家族拉来充数。

这种情况导致基层产生了矛盾。原本相安无事的基层环境,因为某些因素出现了不和谐的状况,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观念差异等问题相互碰撞,从而引发了基层的矛盾。

齐武帝并不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他只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闹事,不配合朝廷开展工作,于是果断下令,把所有阻挠却籍工作的人都判去服兵役,发配到边境去戍守。

公元485年冬季,有个叫唐寓之的人揭竿而起发动叛乱,他是个被查出户籍问题的“却籍户”,原本可能只是平凡百姓,这一反抗举动打破了当时的平静局面。

唐寓之老家在富春,他家祖孙三代都靠看风水、选墓地谋生。他从小练武功,还总救济贫困之人,深受乡亲们喜爱。朝廷的户籍政策惹民怨后,唐寓之喊着“抗检籍,反萧齐”的口号,在新城(今杭州富阳区新登镇)召集四百多人起义,夺官军武器、开仓济贫。接着攻向富阳,周边百姓响应,聚起三万多人,先后拿下桐庐、钱唐等地,声势很是浩大。

第二年春天,唐寓之在钱唐另立政权,自称为帝,定国号为吴,改年号为兴平,还立了太子,设置了百官。随后,他派遣手下将领去攻打东阳郡。东阳太守萧崇之、长山(今浙江金华)县令刘国重都惨遭杀害,此事令朝廷上下大为震惊。

齐武帝火急调遣数千禁军前去平乱,两方于钱唐交火。唐寓之的手下没做好充分应战准备,还欠缺对抗骑兵的经验,最终落得个全线溃败的局面,唐寓之也在这场战斗中丢了性命。

尽管唐寓之叛乱持续时间不长,可朝廷推行的却籍政策仍遭到庶族地主强烈抵制。这反对声浪并未因唐寓之叛乱失败而消停,依旧在朝堂内外不断涌动。

对齐武帝而言,学会妥协宛如一门重要的修养课业。在生活与政事里,懂得适时妥协,能让他更好地应对各类状况,这也逐渐成为他个人修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他选择向庶族地主让步,宣称“却籍”举措作废,准许那些因“却籍”而被发配边疆的百姓回乡。停止开展大规模人口普查,让民众休养生息,如此才成功维系住了永明之治的良好局面。

据史料记载,齐武帝离世时,“上库存钱达五亿,斋库也有三亿”,朝廷铜钱储备超八亿枚。因财政富足,齐武帝曾计划北伐,企图收复刘宋时被北魏占去的彭城、淮北等地,无奈北魏防备森严,他难寻出击时机。

【05】

时光流转,往昔的风流韵事、潇洒意气,都在岁月的风雨中渐渐消散,曾经的繁华与风采,终究敌不过时间长河里那如风雨般的冲刷。

齐武帝经过一番苦心经营,好不容易打造出稳定的局势和富足的财政状况。然而,他的孙子萧昭业却没有好好珍惜,将这一切挥霍殆尽,最终只换来一个载入史册的惨痛教训。

如同父亲萧道成,齐武帝在萧家堪称“生育”能人。除了萧长懋与萧子良这两位皇子外,他膝下还有二十一位皇子,家族子嗣繁茂,在生育方面着实成绩斐然。

齐武帝作为在宗室竞争里脱颖而出的“有过类似经历者”,打心底认定,像同室操戈这样的历史悲剧,压根儿不会在萧氏子弟当中上演。他笃定萧氏子弟能和和睦睦,不会重蹈那样的覆辙。

可惜啊,太子萧长懋各方面都十分出色,无论品行、才能等皆是上佳,可偏偏在寿命这方面不尽如人意,未能长命。

更要命的状况来了,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萧长懋前脚刚离世,北魏孝文帝后脚便昭告天下要南征,局势一下子变得十分危急。

齐武帝的当务之急,乃是确立国之根本,选定新的皇位继承人。如此一来,既能安抚天下人心,又可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防范随时可能进犯的北魏势力,稳固国家局势。

在萧长懋离世之前,萧齐宗室里的关键人物,像萧嶷、萧缅等人都已离世。按照当时人的说法,此时南齐朝廷就如同“爪牙柱石之臣都没了”,朝廷重要支撑力量缺失。

确立国之根本,实际上是齐武帝让萧齐王朝摆脱困境的最后契机。这一举措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出口,是他为王朝重新步入正轨所做的关键尝试,承载着王朝崛起的希望。

他眼前有两个候选对象,一个是二儿子萧子良,另一个则是大孙子萧昭业,这两人都在候选范围内,让他需慎重考量抉择。

对比两人,萧子良更受众人拥戴。他不只是文化团体“竟陵八友”的发起者,还在萧嶷之后,成为南齐诸位王爷里实力最为强劲的一位,影响力不容小觑。

那时担任中书郎的王融,打算拥立萧子良当皇帝,以取代皇太孙萧昭业。不过,他的计划被齐武帝的堂弟、西昌侯萧鸾成功阻止。萧子良没能达成称帝心愿,仅过一年便在忧郁中离世,年仅35岁。

萧子良离世后,时人评价:“王融本想拥立子良,实则意在安定社稷,可惜他做事不够果断,才落得被杀的结局。如今百姓正陷于水深火热,只能仔细听着后续变化。”果不其然,齐武帝在选继承人时先是犹豫不决,后又选错对象,把萧齐王朝拖入了艰难处境。

公元493年,也就是永明十一年的七月三十日,南齐的武帝离开了人世,结束了他在皇位上的时光,王朝也由此步入了新的阶段。

临终之际,他紧握着萧昭业的手,郑重交代:未来五年,朕已为你安排好辅政班底,你别随意变动。若怕处理政务有误,就多参照我的做法。只要向我学习,就算有些不足,我也不会怪罪你。

齐武帝作古后,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钦点的继承人没多久就把他辛苦积攒的王朝财富败得一干二净。之后,齐武帝堂弟、镇军大将军萧鸾带兵入宫,将其弑杀,还追废其为郁林王。

事情发展如疾风骤雨般迅速。在齐武帝一周年忌日的前五天,萧鸾果断出手,把萧昭业同父异母的弟弟推上皇位,使其沦为任自己摆布的傀儡。

自那以后,萧齐王朝便陷入了无尽的动荡之中,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安宁。内部纷争不断,外部压力重重,王朝的根基逐渐动摇,最终走向了覆灭的结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晨曦微照古桥流水边

晨曦微照古桥流水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