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早年曾是热血青年,与蒋介石夺权失败后转而媚日
汪精卫(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是个大汉奸,投靠日本人卖国求荣,如果他不死,抗战胜利后即便不枪毙,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手下的陈公博、丁默邨等一大批汉奸都是被处决的。
其实早期的汪精卫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是一个为了追求民主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
在张学良晚年采访中评价道:“当年我最佩服的人,就是汪精卫,但后来这人利令智昏。”他的一生复杂且矛盾,汪精卫是怎么从“反清斗士”走上“头号大汉奸”的路,以至于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他原名汪兆铭,出生于没落的官宦家庭,父母去世得早,从小寄养在叔叔家中,就见识了社会的冷暖和人性的善恶,他怀念自己的父母,怨天尤人,逐渐养成了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的性格,却又充满着对命运的不屈和挣扎。正是这种矛盾的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
汪精卫早年身为“反清斗士”,曾几次刺杀满清亲贵,虽都刺杀未遂,但在宣统二年(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一事使其名声大噪。后加入同盟会跟随孙中山,一度成为国民党元老。抗日战争时期沦为头号大汉奸,死后被蒋介石炸墓且挫骨扬灰。
他非常努力读书,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广州府院的童生考试中,一举拿下了第一名(秀才),相当于现在全省高考的状元。如果他再努力一下,考个举人,中个进士,也未曾不可,但历史的车轮没有给他机会,大清摇摇欲坠。
汪兆铭
他作为广东省杰出的青年才俊,次年被官费送往日本留学。在日本,广东人有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文化圈子,这个圈子就是弘扬民主精神,建立共和的。
汪精卫认识了孙中山之后,认为孙中山所弘扬的思想正是他的期望,所以鞍前马后地追随,首先加入了孙中山和胡汉民领导的兴中会,由于他的文笔很好,很快成为骨干。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孙先生和黄兴等人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为中国同盟会,汪精卫成为第一批同盟会的老会员。
同盟会成立之后,以报纸的形式进行宣传,创刊了《民报》,与康有为等保皇派的《新民丛报》针锋相对。《民报》的主编是章炳麟和陶成章,而真正执笔的就是由胡汉民、汪精卫等几个人。
汪精卫不愧是广东第一秀才,以“精卫”的笔名写文章,寓意自己要当一名填海的精卫鸟。他文笔辛辣,相继写出了《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等文章,令人耳目一新,影响了很多人,使得大批的热血青年加入同盟会,要创立了一个民主共和的中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汪精卫毕业之后,拒绝两广总督岑春煊的高薪聘用。果断跟随孙中山去南洋筹款和设同盟会分会,到了南洋之后,他担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主笔之一,把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洒向了南洋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孙中山如期筹到了革命的经费。
陈璧君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对于汪精卫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年他在马来西亚认识了华侨巨富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汪精卫长得眉清目秀,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帅小伙,陈璧君为之倾倒,毅然跟着他一起革命。但是一心革命的汪精卫,尽管年纪不小了(26岁),却没有考虑个人的终身大事。
他按照孙中山的指派,继续宣传革命精神。宣统二年(1910年),汪精卫回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没打算活着,但陈璧君很欣赏他,尽管两人没有结婚,但毅然和他同居了几天,尝了身为男人的味道,让汪精卫没有遗憾。
刺杀果然失败,汪精卫被捕入狱,他在监狱里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想学着谭嗣同那模样,豪气万丈地走上刑场,哪知陈璧君舍不得他去死,已经拿着她爹的钱贿赂了肃亲王善耆,改斩首为监禁。
肃亲王善耆知道汪精卫的身份,是孙中山的亲信,所以不断派人游说。汪精卫的性格本来就是矛盾性质的,被肃亲王那么一劝说,也觉得肃亲王说的很有道理,革什么命呢?人生在世,不就是追求钱财和权力吗?
辛亥革命成功后,袁世凯释放汪精卫并以礼相待,许以高官厚禄,时南北和谈期间,汪精卫明为南方民军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却暗中为袁世凯卖命,还一个劲地游说孙中山让权,他利用自己在革命队伍中的名气,提出了“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间接逼迫孙中山让权。
孙文
孙中山考虑到革命力量的悬殊,不愿南北起战端,不得不让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
汪精卫为了体现他的“六不”主义,与陈璧君结婚之后,没有在袁世凯的帐下任职,而是去了法国留学。
由于汪精卫这一招迂回之策做得很隐秘,彼时孙中山还没有看破,把他当成自己人。第一次讨袁运动,他没有参加,民国四年(1915年)的二次讨袁运动,他虽然参加了,却没有出多少力,只顾埋头写小说。写了一部《红楼梦新评》,文笔之间没有了先前的那股闯劲和热血,变得暮气沉沉。
汪精卫很想骑墙,但对于袁世凯的帝制还是很反对的,袁世凯一死,他死心塌地回到孙中山的身边。民国六年(1917年)到民国七年(1918年)的护法运动,写了几篇文章,多少有一点作用。随后奉孙中山指派去上海办《建设》杂志,继续宣传孙先生的思想。
汪精卫有老丈人出钱支持,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在外人看来,汪精卫就是孙中山的嫡传弟子,他也以这种身份自居。
民国十年(1921年),广东革命政府成立之后,汪精卫担任高等顾问和教育会会长等职,收到孙先生的器重。第二年,他担任国民党本部参议,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逐渐生于渐隆,超过了胡汉民。不过,在孙先生联俄联共的方针上,他没有胡汉民那么积极反对,而是继续骑墙,打温柔招牌。
汪兆铭
民国十三年(1924年),汪精卫在国民党“一大”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国民党新生力量的代表,他又踌躇满志起来,积极推进了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一部分建校费用,还是他向老丈人要来的。当时孙中山让蒋介石当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汪精卫提出了异议并排挤蒋介石(在报纸上刊登蒋介石的私生活),想自己当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孙先生没有采纳。
蒋介石的名誉受损,没有及时出任黄埔军校的校长,在黄埔第一期生的招生过程中,廖仲恺替代了一阵子蒋介石的职责。
在孙先生的眼中,汪精卫是文,蒋介石是武,只有文武兼备,民国才会强大。
在黄埔军校的开校仪式上,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汪精卫只捞了一个政治教官的头衔,排在胡汉民之前。
这个时候的国民党,势力还是很弱,只控制了广州这一小片地方,随便拿出一个军阀的地盘,都比国民党的地盘还大。这一年,冯玉祥在北京起事,邀请孙中山北上议事。当年11月,汪精卫以孙先生秘书的身份,跟随孙中山去北京,与冯玉祥共商国事。
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中山病逝,汪精卫以孙中山继位人的身份,打着孙中山的名号,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改组了国民政府,并被“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
廖恩煦
这个时候的国民党内部主要分成四派,分别是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蒋介石。胡汉民为了夺权,抬出了孙科,而廖仲恺却不久遭人暗杀,真相至今成迷。
汪精卫不惧胡汉民,担心的是手握兵权的蒋介石。
蒋介石一直把黄埔军校看作个人的资本,打造“校长”为大的思想,积极培养亲信势力。汪精卫看不下去,在军校讲话时宣称:无论什么军事和政治,都要以国民党的党纲和政策为准,军队是属于党的,不是属于个人。
汪精卫此举撩了蒋介石的逆鳞,两人的矛盾开始激化,为了打击蒋介石,汪精卫查办了蒋的两个把兄弟,一个是走私货物的虎门要塞司令陈肇英,另一个是图谋海军领导的欧阳格。
汪精卫断了蒋介石的财路,而蒋介石也没有闲着,捣鼓出了“中山舰事件”,把污水泼向了汪精卫。汪精卫被迫辞职去海外旅游。
民国十六年(1927年),当蒋介石想把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的时候,远在苏联的汪精卫暗中操控,使国民党政府迁移到了南京,由于资格老,名气大,被选为武汉国民政府委员会议主席,他还没有从苏联回国,所以由谭延闿暂时代理。汪精卫到任之后,马上就开会,撸掉了蒋介石的一切职务,为了得到共产党人的支持,还与陈独秀共同发表了一则声明。蒋介石一气之下,索性折腾出了“四・一二事变”,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人开刀,还在南京另立中央,汪精卫非常生气,开除蒋介石的党籍并予以通缉。这就是历史上的宁汉分裂。
蒋瑞元
蒋介石火了,要派兵进攻武汉杀一杀汪精卫的锐气,汪精卫也知道武汉这边的军队打不过蒋介石,急忙让人请求李宗仁和朱培德等人从中斡旋:大家都是孙先生的弟子,不要闹了,还是先北伐稳固政权吧。
蒋介石一听有道理,还是先占据好地盘再说,他为了得到财阀的支持,频频向宋三小姐示好,只要拿下了宋三小姐,孔宋两个势力团体就为他所用。这一招汪精卫已经用过,不算稀奇,还屡用不爽。
汪精卫想与蒋介石一争高下,却不料后院起火,轰轰烈烈的湖南土地改革触动了国民党高层的利益,引发了“马日事变”。苏联顾问鲍罗廷提出抗议,可这边,何健与朱培德等国民大员也逼汪精卫表态,汪精卫为了得到国民党高层人物的拥护,不得不赶走鲍罗廷,开始清党。
尽管如此,仍没有改变局势,于是汪精卫通过党内的派系斗争,转移矛盾,利用何应钦和李宗仁等势力,逼迫胡汉民和蒋介石下野,但他自己也被李宗仁算计,不得不通电宣布下野,带着老婆再次去法国。临走之前,他授意陈公博、顾孟余等人,一面继续反蒋,一面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用孙中山早先改组国民党的那一套,排挤政敌,一心把他推上去。
蒋介石第一次下野,由于得到孔宋势力的支持,加之李宗仁为了平衡党内派系的矛盾,很快就重新起用。出山后蒋介石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又兼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汪兆铭
汪精卫伤敌八百,自损却是一千。他以为把蒋介石摁下去了,哪知蒋介石一下子变成了领袖。不过他有声望,国民党内很多人还是唯他马首是瞻,陈公博等人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推选他为“中国国民党改组派”中央领袖,大家都想他回来主持大业。
民国十八年(1929年),汪精卫回国,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招揽各方势力,大肆封官,此举果然厉害,为他赢得了一些支持,也分化了蒋介石的势力。可好景没过多久,就被蒋介石开除党籍并通缉,不得不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元旦发表下野声明。他玩过的招数被蒋介石一一照搬,但效果出奇的好。
下野后的汪精卫内心非常不服气,于5月28日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否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
这一幕闹剧确实厉害,广州是国民政府的起源地,还能得到当地和南洋财阀的支持。蒋介石尽管很生气,却选择了息事宁人,暂时让汪精卫蹦跶,他全力在江西“剿匪”。只要拿下江西,顺势平息广东。
这一年,东北发生了意外,汪精卫首先发难,指责蒋介石身为总司令抵御外侮不利,蒋介石为了缓和关系,一面释放了被软禁了胡汉民,让胡汉民与孙科对付汪精卫,一面通电下野,派蔡元培和张继携带他的亲笔信去广州和汪精卫谈判,让汪精卫来南京当行政院长。
汪精卫一看蒋介石给了台阶,那就下吧,其实他在广州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连军队都没有,广州的警察署都指挥不动。
蒋瑞元
蒋介石第二次出山,汪精卫就任行政院长,兼着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外交部长、内政部部长等职,看上去是妥妥的二把手,实权派。大家都以为,蒋汪二人一笑泯恩仇,一度形成汪主政、蒋主军的新局面,哪知汪精卫却被蒋介石再一次算计,空有职权没有实权,在行政院里说话,没有几个人听。
淞沪抗战,汪精卫作为外交部长,与日本特使谈判。他对日本是有感情的,死伤多少中国人倒在其次,首先他的目的是如何获利,趁机夺取政治资本。在这之前,他见蒋介石已经下令张学良把东北让出去了,所以授意外交次长郭泰祺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他为了表示对日本的友好,以行政院长的名义,否决了张学良兵进热河的战略计划。
这个时候的汪精卫已经向汉奸迈出了第一步,他为了获取政治资本,有些不顾一切,他代表的亲日派采取媚日的形式,面对日本的进逼步步退让,还参与了“何梅协议”的制定。由于公然宣称日本帝国的强大,认为中国的力量不足以与日本抗争,赢得了一批铁杆追随者。淞沪战役中很多国民党军官见识了日军的火力,开始畏战,所以很多人认可汪精卫的和平战略。但也有不少人恨汪精卫亲日,传出了“打倒汪精卫”的呼声。
时间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汪精卫终于尝到了恶果,被人暗杀,虽然他没死,却留下了后遗症,连医生都说他熬不过10年。很多人猜测那场暗杀就是冲着他去的,为什么拍照的时候,蒋介石碰巧有事走开,为什么碰巧杀手在那时候开枪?连他老婆陈璧君都对着蒋介石哭喊:“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可以不干,为什么派人下毒手啊?”
他在苏醒过来后,面对前来探望的蒋介石,也说了一句:“这件事能不能恢复我们之前的感情?能不能化解我们之间往日的误会?”言外之意,他已经挨了一枪,能不能化解两人的恩怨?蒋介石当然没有回答他。
汪兆铭、蒋瑞元
伤势好了一点之后,汪精卫出国治病,等于是避祸。他心里明白,他和蒋介石已经是两条道上的人,他内心很不服气,却又无可奈何。
西安事变之后,眼看蒋介石性命不保,国民党群龙无首,何应钦等人第一想到的就是汪精卫。连陈璧君都给汪精卫发去电报。
汪精卫立马回国,却不曾想蒋介石啥事都没有,好着呢!蒋介石一看汪精卫回来了,也要意思一下,彰显他的胸襟,于是让汪精卫当了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这个“副”只挂在头上,比紧箍咒还难受,最重要的,他突然发现自己和张学良差不多,失去自由了。
他没有自由,可手下的兄弟有自由,为了与蒋介石“斗法”,为了当老大,他不顾一切,什么民族仇恨,什么家国情怀,通通舍弃。既然大家都认为他亲日,那就索性亲一亲。
他的心腹周佛海派出代表梅思平与日本特使在香港谈判,日本为了支持汪精卫,提出“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的答复,这一下,汪精卫亲日派的势力大增:看看人家日本人,还是讲道理的,不能动不动就喊着抗日,要想着怎么和平解决问题。
蒋瑞元
然而日本人说话和没说一样,进攻的脚步并没有任何停歇,眼看日军一步步蚕食中国,根本没有两年内撤军的动静,蒋介石也火了:南京都丢了,武汉也保不住了,一半河山沦陷,还瞎折腾,一边凉快去吧!
汪精卫于是找了一个借口,转道越南逃到香港,发表了一个“曲线救国”声明,又去日本访问,回来后在南京成立所谓的国民政府,实施他的“曲线救国”。至此,汪精卫已经被钉在了大汉奸的耻辱柱上。
还别说,汪伪政权的拥护者还是很多人,像孙良诚、庞炳勋、孙殿英等,直属兵力达到60万人,整个抗战期间,伪军的人数就超过了两百万,加上七七八八的皇协军、维持会等等,一个个打着“曲线救国”实施卖国之举,眼睁睁地看着同胞倒在日军的枪口下,无数妇女遭受日军的侮辱。
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成立汪伪政权之后,是汪精卫认为他人生“最巅峰”的时期,他经常穿着一身戎装拍照,脸上都带着得意忘形的笑意,仿佛迎面吹来的风,都带着一股东洋脂粉的香味。他老婆陈璧君也跳上跳下,与陈公博等人拼命宣传汪主席的“救国”。
汪精卫最终选择投降日本,成立伪国民政府,这个背叛举动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耻辱之一。这个决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出于维护自己的生存和政治地位,而另一些人则视其为叛国行为。无论如何,这个决定对他的声誉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汪精卫死在了日本,妻子为了防止他的坟墓被炸,甚至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可是依旧没有抵挡住恼怒的人民,最终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被炸开,尸首也被火化,骨灰更是被丢入池塘。
汪精卫临死前立下遗嘱,其中有几句:“余年甫弱冠,即追随先总理,献身党国。赤忱微劳,国人共见”、“交涉东洋,组府还都,皆不得已之手段而已”。这个大汉奸,临死还在替自己辩解,还在以孙中山的追随者自居,不知他在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孙中山。
翻看汪精卫的人生轨迹,他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开始就有些不正常,他的对手有好几个,胡汉民、李宗仁、何应钦、孙科,当然,那些人都不是他的对手,只有蒋介石才是他的噩梦。
他以孙中山的继承者自居,一心当老大,却几次被蒋介石牢牢摁住,内心不屈服,为了寻求外援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成为天字第一号大汉奸,他到死都没有明白,究竟输在了哪里!
陈公博在监狱中曾经下过日记,日记里评论了蒋介石和汪精卫两个人:他们两个人的个性本来就不同,一个爱说话,一个爱缄默。一个感应很快,一个城府很深。两个人虽然共负大责,而蒋先生对于一切机密都不愿竭诚讨论。国家大事本来应该和衷共济的。什么才是和衷,基本条件当然是坦白,今既不能坦白,衷又由哪里和起,济又由哪里共起?他们两位先生表面虽然客客气气,而暗中还在争领袖……
汪兆铭
说白了,就是“争当老大”,汪精卫不愿输给上海滩混混出身的蒋介石,内心敏感而懦弱自卑,加上优柔寡断和不服输的双面性格,导致了他的悲剧。蒋介石强硬一点,他就软了,蒋介石懒得和他计较,他又背地里使阴招,活脱脱一个小人。面对日本人的强硬,一味忍让,只求当一个名不副实的“老大”。所以他被挫骨扬灰,那是他应得的下场。
总之,汪精卫与蒋介石的权力之争充满了权谋和背叛,最终导致了汪精卫的堕落和中国历史上的永久污名。这段历史告诉人们,权力对人性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而背叛的代价常常是不可弥补的。这个故事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对权谋和政治的深刻反思。
汪精卫与蒋介石的权力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故事,充满权谋、背叛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这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反思,不仅涉及个人命运,还牵涉到国家的命运和道义的较量。
首先,这个故事突显了权力对个人和政治信仰的深刻影响。汪精卫初期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愿意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然而,当他获得权力和地位后,他的信仰和原则开始动摇。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权力常常成为导致人性堕落的因素,使人偏离最初的理想。这是一个普遍的道德警示,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权力的腐蚀作用,以免忘记最初的信仰和原则。
其次,汪精卫与蒋介石之间的政治斗争也揭示了政治领导层内部的复杂权力关系。在权力斗争中,汪精卫起初提拔蒋介石,将其提升为得力助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一旦蒋介石掌握更多权力,他反过来打压汪精卫,壮大自己的势力。这种权力角逐的复杂性让人们看到政治斗争不仅是黑白分明的对抗,还包含了明暗交替的权谋和策略。
蒋瑞元
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背离孙中山的革命宗旨也是一个关键点。他不仅将共产党员和苏联顾问视为威胁,还在政治上采取了极端手段,远离孙中山的理念。这是权力对于政治信仰的颠覆,也让人们深思领袖如何应该坚守初衷,而不是被权力改变。这也提醒人们要警惕权力滥用,维护政治道义。
最后,这段历史故事也反映出政治领袖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汪精卫与蒋介石的权力之争不仅是一场个人恩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政治决策和领袖的选择可能塑造国家的未来,所以应该警惕权力斗争的后果,保持对国家和道义的忠诚。
总之,汪精卫与蒋介石的权力之争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充满了权谋、背叛和政治斗争。这段历史提供了许多反思,涉及权力与信仰、政治内部权力斗争、领袖的道义和国家命运。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值得深刻思考和警醒。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