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传奇:巴蜀名医吴棹仙 “针到病除” 的 60年行医奇迹
在巴蜀大地上,流传着一个关于“神针”的故事,主角就是吴棹仙,一个用针药并用的独特治疗方法,让无数危重病人重获新生的传奇人物。
吴棹仙,1892年出生在四川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从小,吴棹仙就对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905年,他进入了当地的医学堂学习,后来又考取了重庆医学校,在校期间受到了多位名师的教诲,让他具备了扎实而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吴棹仙的医术自成一家,他所开的药方虽小,但效果奇佳。民国初年,有位姓陈的病人的妻子因患温热病,已经病入膏肓,家人甚至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殓服。
吴棹仙看过后,只用了半夏一枚,经过古法煎制,让病人服后竟然就可以起身说话了,后来继续服用吴棹仙开的药方,数月后便已痊愈。
1921年,吴棹仙又在针灸专家许直祁处学得了针法秘传,他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脉象等按时辰进针,采用不同的手法施治,让很多危重病患针到病除。
他的针法娴熟而准确,每一次的施针都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许多病人因此得到了解脱,甚至被医学界誉为“神针”。
吴棹仙以其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成功地治愈了众多疑难杂症的病人。他不仅研究了针灸和中草药的经典著作,更深入研究了病人的具体病情和病因,针对不同的疾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他的针药并用的治疗方法,为无数危重病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1929年,国民政府发布了一项政策,主张废除中医,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吴棹仙作为中医的坚定支持者,他创办了《商务日报•医药周刊》,在报刊上发表了《阴阳学说》和《东方生风辨》等诸多文章,对消灭中医的谬论进行驳斥。他不仅用文字捍卫中医的尊严,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医的价值。
1932年,吴棹仙开始从事中医药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巴县国医学舍和国医药馆,他自任馆长。他自筹学校奖金,亲自编写教材,为了中医学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抗战结束后,吴棹仙在中华路“永生堂”讲授中医学,后来在1950年时于和平路创办了家苏生国医院,还在归元寺街举办了中华医药学讲习所。
1954年,吴棹仙担任了重庆市第一、二中医院的院长,还是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和讲师。
1956年,吴棹仙又在新开办的成都中医学院担当了教研组教师和针灸教研组的主任之职,他为学院编写了《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讲义,他所撰写的《灵枢经浅注》和《子午流注说难》经出版后,深受好评。
吴棹仙的医术和医德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治病救人的同时,他不辞辛劳,培育中医药人才;呕心沥血,总结行医经验,传承中医药学。其著述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发展,有极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吴棹仙的一生,是与中医紧密相连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医的独特价值,让更多人相信中医药的神奇。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医生的传奇,更是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缩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