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不听劝放走刘备,徐州缘何易主?

环球历史瞭望 2周前 (05-04) 阅读数 1 #推荐

在三国那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有一幕令人费解的情节:程昱、郭嘉等谋士力劝曹操杀掉刘备以绝后患,曹操却置若罔闻,不仅没杀,还放走了刘备,最终导致徐州被刘备夺走。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刘备前来投靠曹操时,可谓是势单力薄,如同漂泊的孤舟。但他素有英雄之名,身边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 “万人敌” 猛将追随。程昱眼光敏锐,早早看出刘备绝非池中之物,急切地劝说曹操:“刘备有雄才大略,且深得民心,日后必不会屈居人下,不如趁早除掉,以绝后患。” 郭嘉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虽说没明确主张杀刘备,但也提醒曹操要早做打算,对刘备不可掉以轻心 。

然而曹操却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曹操当时正处于事业的关键节点 —— 官渡之战前夕。彼时,曹操与袁绍这两大势力对峙,一场决定北方归属的大战一触即发。曹操急需招揽天下英雄豪杰,扩充自己的实力,增强对抗袁绍的底气。他心里明白,若此时杀了刘备,无疑是向天下宣告自己容不得人,会让那些有意来投的人才心生畏惧,望而却步。毕竟,曹操一直打着 “奉天子以令不臣” 的旗号,以仁义之名招揽贤才,杀刘备这种有英雄之名的人,岂不是自毁招牌?就拿张绣来说,之前张绣投降曹操后又反叛,还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双方可谓仇深似海。但到了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为了争取各方势力支持,不仅不计前嫌地接纳了张绣,还与其结为儿女亲家,对张绣礼遇有加。这一做法,就是为了向天下表明自己的胸怀,吸引更多人来投奔。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又怎会轻易对刘备下手呢?

再者,曹操对自己的能力极度自信,他自认为有足够的手段驾驭刘备。曹操何等自负,他曾放言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在他眼中,刘备虽有英雄之气,但自己完全能够掌控局势。或许曹操想着,将刘备留在身边,还能收为己用,就算刘备日后有异动,以自己的能力也能轻松应对。就像他对待关羽一样,关羽忠义无双,曹操一心想将其纳入麾下,对关羽封侯赐爵,给予诸多优厚待遇,即便关羽最终离去,曹操也没有强行阻拦,他相信自己的魅力和实力能打动这些英雄豪杰。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刘备极为善于伪装和隐忍。他在曹操身边时,故意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样子,每日专注于种菜浇园,以此来麻痹曹操,让曹操放松对他的警惕。在著名的 “煮酒论英雄” 中,刘备巧妙地借雷声掩饰自己的惊慌,让曹操误以为他胆小怯懦,并非有大志向之人。如此伪装,也让曹操对是否要杀刘备产生了动摇。

但曹操最终还是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同意让刘备率军截击袁术。当时袁术打算北上投靠袁绍,曹操竟派刘备、朱灵等人前去截击。程昱、郭嘉得知此事后,大惊失色,赶忙劝阻曹操:“刘备不可纵,放他出去必生变数!” 可此时曹操已然后悔,却为时已晚,刘备一出许昌,就如同蛟龙入海,再难控制。刘备到了徐州后,果断杀掉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公然反叛曹操。

曹操放走刘备这一决策,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原本被曹操视为囊中之物的徐州,就这样被刘备夺走,成为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不得不分兵应对刘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在官渡之战中的兵力和精力。倘若曹操当初听从程昱、郭嘉的建议,果断杀掉刘备,或者将刘备软禁在许都,也许历史就会被改写,他在官渡之战中的压力会小很多,后续统一北方的进程也可能更加顺利。可历史没有如果,曹操的这一失误,让刘备得以崛起,为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曹操的一念之差,改变了整个局势的走向。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决策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曹操放走刘备这一事件,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训。

亲爱的朋友们,对于曹操放走刘备这一行为,你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别忘了点赞关注,愿您财运亨通,生活顺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环球历史瞭望

环球历史瞭望

对比不同文明发展轨迹,拓宽历史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