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常伴我左右,为何要对我娇生惯养(深度省文)
你不能常伴我左右,为何要对我娇生惯养(深度省文)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人中之龙,天之骄凤 ”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头等大事,但是要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经济条件是基础,于是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不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奋斗赚钱,想给孩子最好的条件,最好的享受,给孩子金山银山,给孩子一切,让孩子不愁吃喝,少奋斗30年,幸福一生。但父母会老,孩子终有一天要长大,独立生活,要自己走上社会打拼。相信很多家长都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即与其直接把钓到的鱼给孩子,不如教会孩子钓鱼的方法,送鱼终究有一天会中断,但钓鱼的方法学会便是自己的本领。
于是给孩子从小就报了各种学习班、兴趣班,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但父母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教育---家庭教育
陪伴孩子学习
家庭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每一位父母的天职所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场所,更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大学”。其实,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无论学校教育多出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要知道,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承。
家庭中的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是塑造孩子的工程师,既能把孩子描绘成一幅精美的图画,也能帮孩子铺就光辉灿烂的成长道路,更能帮孩子缔造华美的人生前程。也就是说,教孩子处事立业,帮孩子走向美好人生的金钥匙就掌握在父母手中。
今天,父母应该转变一下教育观念了,不要也不应该把孩子再放在理想化的生活环境中了,而要以社会生活的要求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不能总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更要的是重视培养孩子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在有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成为习惯。他们甚至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系鞋带,就更别提做其他的事情了。这样的孩子扫地不知道怎么用扫帚、整理房间却越整越乱、择菜不知道该留哪一部分、洗衣服不知道放洗衣粉,等等。试想,这样的孩子连基本的生活实践都没有,他又该如何去完成自己将来的事业呢?
孩子从做家务中体会乐趣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晚年得子。尽管他对儿子疼爱有加,但却从不溺爱。他一直教育儿子,读书做官是小事,重要的是要明理,要多实践,要做个好人。
后来,郑板桥终因疾病而卧床不起,身体极其虚弱的时候,他却将儿子叫到床前,说想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觉得十分奇怪,父亲病成这样如何吃得了馒头呢?但父命不可违,于是他只好先答应下来。病榻上的郑板桥看着儿子满脸的难色,于是他让儿子去请厨师做指导,但是要求厨师只能指导,绝对不能帮忙或者代劳。
儿子无奈,只得听从。来到厨房,他从和面擀面学起,然后学着如何做馒头,如何上屉蒸,什么火候熟。儿子累得直腰酸背痛、满头大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将馒头做了出来。
儿子高兴地捧着热气腾腾的馒头送到郑板桥的病榻前,发现父亲早已咽气西去。儿子一阵大哭,后来他才发现在床边的茶几上有一张字条,父亲在告诫他,不要认为拥有家财就万事无忧,若是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又不会干工匠活,缺少了谋生的手段,那么人就一辈子都不能立身处世。儿子看过之后,再次失声痛哭。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明白父亲的用意。郑板桥临终之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正是教会他学会自力更生,学会动手实践,让他知道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自立歌》中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其实,这就是在勉励青少年一代,要学会独立生存,而不做贪图享受的少爷小姐。如果父母希望那个孩子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让孩子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锤炼自己,顶天立地,从而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
小王是省城一所高校里的大二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很优秀,然而在生活上却经常遇到麻烦。班里搞卫生突击检查,班主任点了他的名字,原因是被褥太脏,衣物凌乱。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也是四处碰壁,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幸好他的父母每星期都会从家里开车来看他,帮他带来换洗的衣物,同时嘱咐他寝室的同学帮忙照顾小王。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学习能力突出,但是将来真正踏入社会恐怕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他独立生活能力太差。像小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有些大学生需要雇保姆,有的甚至家长亲自上阵,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这些“天之骄子”。
孩子依赖父母
能力是什么?能力就是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如果一个孩子的各种能力在做事、学习等方面得到了最好的表现,那么他就是优秀的。优秀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个人的主观努力才发展起来的。
不可否认,能力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今天的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和成功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已不容忽视。孩子一定要具备各种能力才能茁壮成长,才能顺利走向社会,才能步入人生发展的正常轨道,取得人生事业的辉煌。
各方面的能力的确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具备的,毫不夸张地说,强大的能力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能帮孩子赢得人生的未来。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培养孩子赢得未来的综合能力作为重点课题之一。
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这个世界上珍贵的存在。所以,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把足够多的精力、时间、心血和智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培养他战胜未来的各种能力,继而把他顺利送达人生幸福成功的彼岸。
做事能力是成就孩子自身的关键能力,无论是对孩子当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对他未来的工作、事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孩子的做事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未来事业的大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做事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对人做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有心的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应对社会变化的做事能力。
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英国)休谟
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孩子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孩子的未来要靠能力来缔造,孩子的能力要靠父母来培养。祈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把能力的培养方法传递给孩子,做最好的父母,做孩子的能力导师。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提升能力,做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于是给孩子从小就报了各种学习班、兴趣班,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但父母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教育---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每一位父母的天职所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场所,更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大学”。其实,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无论学校教育多出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要知道,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承。
家庭中的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是塑造孩子的工程师,既能把孩子描绘成一幅精美的图画,也能帮孩子铺就光辉灿烂的成长道路,更能帮孩子缔造华美的人生前程。也就是说,教孩子处事立业,帮孩子走向美好人生的金钥匙就掌握在父母手中。
今天,父母应该转变一下教育观念了,不要也不应该把孩子再放在理想化的生活环境中了,而要以社会生活的要求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不能总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更要的是重视培养孩子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在有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成为习惯。他们甚至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自己系鞋带,就更别提做其他的事情了。这样的孩子扫地不知道怎么用扫帚、整理房间却越整越乱、择菜不知道该留哪一部分、洗衣服不知道放洗衣粉,等等。试想,这样的孩子连基本的生活实践都没有,他又该如何去完成自己将来的事业呢?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晚年得子。尽管他对儿子疼爱有加,但却从不溺爱。他一直教育儿子,读书做官是小事,重要的是要明理,要多实践,要做个好人。
后来,郑板桥终因疾病而卧床不起,身体极其虚弱的时候,他却将儿子叫到床前,说想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觉得十分奇怪,父亲病成这样如何吃得了馒头呢?但父命不可违,于是他只好先答应下来。病榻上的郑板桥看着儿子满脸的难色,于是他让儿子去请厨师做指导,但是要求厨师只能指导,绝对不能帮忙或者代劳。
儿子无奈,只得听从。来到厨房,他从和面擀面学起,然后学着如何做馒头,如何上屉蒸,什么火候熟。儿子累得直腰酸背痛、满头大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将馒头做了出来。
儿子高兴地捧着热气腾腾的馒头送到郑板桥的病榻前,发现父亲早已咽气西去。儿子一阵大哭,后来他才发现在床边的茶几上有一张字条,父亲在告诫他,不要认为拥有家财就万事无忧,若是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又不会干工匠活,缺少了谋生的手段,那么人就一辈子都不能立身处世。儿子看过之后,再次失声痛哭。
直到这个时候,儿子才明白父亲的用意。郑板桥临终之时要儿子亲手做馒头,正是教会他学会自力更生,学会动手实践,让他知道不能依赖他人或祖业过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自立歌》中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其实,这就是在勉励青少年一代,要学会独立生存,而不做贪图享受的少爷小姐。如果父母希望那个孩子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让孩子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锤炼自己,顶天立地,从而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
小王是省城一所高校里的大二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很优秀,然而在生活上却经常遇到麻烦。班里搞卫生突击检查,班主任点了他的名字,原因是被褥太脏,衣物凌乱。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也是四处碰壁,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幸好他的父母每星期都会从家里开车来看他,帮他带来换洗的衣物,同时嘱咐他寝室的同学帮忙照顾小王。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学习能力突出,但是将来真正踏入社会恐怕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他独立生活能力太差。像小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有些大学生需要雇保姆,有的甚至家长亲自上阵,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这些“天之骄子”。
能力是什么?能力就是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如果一个孩子的各种能力在做事、学习等方面得到了最好的表现,那么他就是优秀的。优秀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个人的主观努力才发展起来的。
不可否认,能力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今天的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和成功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已不容忽视。孩子一定要具备各种能力才能茁壮成长,才能顺利走向社会,才能步入人生发展的正常轨道,取得人生事业的辉煌。
各方面的能力的确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具备的,毫不夸张地说,强大的能力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能帮孩子赢得人生的未来。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培养孩子赢得未来的综合能力作为重点课题之一。
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这个世界上珍贵的存在。所以,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把足够多的精力、时间、心血和智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培养他战胜未来的各种能力,继而把他顺利送达人生幸福成功的彼岸。
做事能力是成就孩子自身的关键能力,无论是对孩子当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对他未来的工作、事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孩子的做事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未来事业的大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做事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对人做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有心的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应对社会变化的做事能力。
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英国)休谟
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孩子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孩子的未来要靠能力来缔造,孩子的能力要靠父母来培养。祈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把能力的培养方法传递给孩子,做最好的父母,做孩子的能力导师。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提升能力,做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