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拒谈判”到“从容亮剑”:中国终结美元霸权的历史必然性

光头老莫头 3天前 阅读数 457 #国际
2008:美国巅峰期的傲慢与错失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金融体系濒临崩塌。

当时的中国持有1.9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海外持有者(占比12%)。

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回忆录中坦言:“若没有中国的支持,救市计划将难以为继。”

美国的优势窗口期:

彼时中国GDP仅为美国的1/3,全球产业链中仍以“世界工厂”角色为主,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2%,霸权如日中天。

理论上,美国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作构建“中美共治”的金融稳定框架,以市场开放换取中国对美债的持续增持。

傲慢的代价:

但美国选择了“胡萝卜加大棒”——

一边请求中国“救市”,一边在WTO起诉中国“补贴出口企业”,甚至联合盟友施压人民币升值。

奥巴马政府那句“美国还要再领导世界100年”,道破了不愿与中国平起平坐的心态。

这一年,美国错失了用最低成本巩固美元体系的机会。

2020:实力消长下的最后谈判窗口

疫情后的2020年,全球格局已悄然改变:

中国GDP达美国的7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而美国国债规模突破26万亿美元,美联储开启“无限量化宽松”。

4年时间,如今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净增10万亿美元。

中国的开放姿态:

当年5月,中国主动释放信号,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暗示愿扩大市场准入换取技术合作。

11月RCEP签署,中国首次在区域经贸协定中占据主导地位,为美元体系提供了“非零和”选项。

美国的战略误判:

特朗普政府却选择极限施压——

对华加征25%关税的商品清单扩展至3600亿美元,启动“清洁网络”计划全面排除中国科技企业,甚至威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美国忘记了:当一国掌握全球50%的工业产能、30%的新能源装机量和20%的高端电池产能时,“脱钩”已非单方面能决定的选项。

2020年的谈判,美国已失去“实力地位”,却仍以“霸主”自居,最终谈崩。

2023-2025:从“拒绝妥协”到“从容亮剑”

2023年耶伦访华:霸权终结的转折点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带着“多购美债”的请求而来,却碰了硬钉子:

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债规模已从2013年的1.3万亿美元降至8000亿美元,且明确表示“不会为美国债务危机买单”。

背后是中国的底气:全球127个国家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东盟国家本币结算比例达75%,中俄贸易90%以本币结算。

2025年特朗普政府“关税大棒”:递来的“终结之刀”

重返白宫的特朗普政府宣布对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同时联合G7启动“去美元化抵制”。

但此时的中国早已不是被动承受者:

经济反制:对美出口占GDP比重从2008年的7.2%降至2024年的2.8%,而“一带一路”贸易额突破2.3万亿美元;

金融亮剑: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人民币结算量占比达65%,央行与65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人民币贷款占比超40%;

产业链突围:华为麒麟9100芯片实现14nm纯国产制程,宁德时代在美建厂绕过关税,比亚迪电动车在拉美市场占有率超30%。

只是中国不能主动挑起争端,2025特朗普一台就急冲冲挥舞关税大棒,既然美国给递了刀子,那我们只剩下彻底的胜利一条路了。

还是那句话:美国要打多久,我们不去做决定,美国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直到胜利为止。

1. 美元霸权的内在矛盾:美国国债规模达36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联邦预算15%,靠“印钞-收割”的模式已引发全球62国“去美元化”浪潮;

2. 中国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让我们在芯片封锁中建成全球最大晶圆厂(每月产能120万片),在粮食安全上实现1.3万亿斤产量“十九连丰”;

3. 历史的回响:正如抗美援朝时毛主席所说,“美国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

今天的“金融战”“科技战”,本质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收官战。

美国若要打下去,那就让我们在这场“持久战”中,共同见证一个旧时代的落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光头老莫头

光头老莫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