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河渡船野河滩,西安渭河桥竟然是最后建!说说渭河鲜为人知的事
“河堤路上皮嘴馋,买包瓜子没付钱。
大唐雅音宇宙传,十三块钱贼不完。”
河堤路上13块钱的“大唐雅音”,传遍宇宙,传遍三界。趁着这个热乎劲儿,把我写长安八水的计划提前了。
当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写“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之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说法。
渭、泾、沣、涝、潏、滈、浐、灞,每一条河都有故事,每一条河都有传奇。咱讲讲八水一些鲜为人知的一些故事。
先说渭河。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的渭源县鸟鼠山,自宝鸡入陕,横贯关中至潼关注进黄河,全长935公里,是流经关中地区的最大河流。
天水的王若冰先生写过一部《渭河传》,为渭河作传,功莫大焉。《渭河传》是参天大树,我这连小小的苔花都算不上。
渭河先秦时期已定名,《尚书·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山”,《诗经·邶风·谷风》就有句子“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汉代《说文解字》释“渭”为“水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明确了其源头和名称。
渭河得名多种说法,较为可信的是渭为容纳葆涵之意,众多水入胃之意,还有说是部落名字。
至于说战国魏控制渭河为名,或纪念魏征封为渭河龙王,还有周文王渭河“玩水”谐音成渭水之说,都是民间故事了。
其实老一辈住在渭河边的人,把渭河一直叫做“禹河”。这个叫法从甘肃的渭源天水,一直到关中的宝鸡西安都是这样。
古书都说渭河和大禹有关系,大禹治水治理了泛滥了渭河,为了纪念大禹,渭河也被称作禹河。
渭河两边有很多大禹的故事。
扈邑区涝店镇三过村,相传就是大禹的家,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因此得名“三过村”,村东还一个有禹王庙。
桥和渡口有河就有桥有渡口,渭河上最有名的就是秦汉西安咸阳段的中渭桥、东渭桥和西渭桥三座大桥。
中渭桥建于秦国秦昭王时期,位置在今窑店镇南东龙村东150米处,名曰“横桥”。
西汉初长安城北门正好和横桥相对,故曰“横门”,横桥也被称为“横门桥”。后来修建了东渭桥、西渭桥后,因此桥居中,故称“中渭桥”。
这座桥后来多次兴废,一直到唐朝后期被冲毁后,就一直没有再建。
一直到2011年,在古中渭桥遗址处才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北联泾渭大道、南接草滩八路,为纪念秦汉时修建的“横桥”,故也叫“横桥”。
东渭桥在今西安市高陵区耿镇白家嘴村。现在是一片田野。西渭桥在今咸阳市西南9公里的资村西南沙河河道。杜甫在《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中的咸阳桥便是此桥。
这里现在有一个沙河古桥遗址博物馆。
宝鸡的渭河桥是最早的,这是因为陇海铁路通至宝鸡后,宝鸡成为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
1938年在宝鸡南关外渡口处架设一座木桥,原木为柱、钢轨为梁、木板铺面,这便是渭河上第一座桥,也是渭河桥梁建设的起始和发端。
1947年3月,在南关外木桥处修建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1949年5月5日建成通车,桥长576米、是当时国内最长的桥梁之一,也是陕西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公路桥。
建国后渭河上第一座现代大桥是咸阳一号桥,全长603米。第一次建成于1954年,由前苏联桥梁专家设计的。由于超期服役,2005年拆除,在原桥位另建新桥。
现在咸阳按照建造时间,二号桥三号桥四号桥是一个接着一个出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西安往北的渭河是很长时间是没有桥的,从建国后到八十年代初,大多是靠渡船往来。
我一个长辈在上个世纪八零年左右,赶着马车往过渭河,说他去的时候走耿镇的浮桥。
1983年初临潼县委县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在渭河新丰古渡口处修建一座大桥,通过申请贷款和社会集资两种渠道筹措到资金700多万元,驻地军队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积极赞助捐资。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桥于1985年6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
修桥的时候临潼还不属于西安,等桥建好了,临潼已经划入西安,这也是西安市第一座跨越渭河的现代化桥梁,没有想到吧?
我上初中的时候,到渭河边的同学家里,参观了还没有通车的西铜路渭河大桥,这座大桥到了1987年10月建成并通车,是连接原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渭河南北两岸的重要桥梁。
之后随着西安北跨,各种桥就更多了,有人统计过现在的渭河上有各种大桥近100座,其中陕西段有86座。
古代工程力量弱,建桥不容易,渡口倒是挺多的,比如窑店镇横桥没有了,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渡口,一直到现在的横桥通车,这个渡口才少有人了。渭河北岸人种南岸的地,以前是要坐渡船往来的,现在倒是连地也不种了。
我有幸在横桥通车前,还坐过一次渡船,因为没有桥梁,渭河南北往来都是靠船摆渡。有些渡口已经延续千年,关中八景有“咸阳古渡几千年”,现在咸阳城区还有一个古渡博物馆。
渭河的航运渭河航运历史很悠久,有记载先秦就开始了,关中和中原水运自然方便。著名的故事就是秦晋的泛舟之役。
秦穆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山西大旱,灾民遍野,“秦输粟于晋,以航漕车转,自雍及降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当时就通过渭河和汾河把粮食从关中运到山西
《史记》记载:“汉都关中,引渭穿渠300里至黄河,年运漕粮百余石”。《汉书》也有记载。到了唐朝,再渭河岸边还设立仓储,储存漕粮。乃至宋、元、明、清时期,渭河航运都有记载。
1937年出版的《陕西水利概况》记载:“渭河航运最著关中”,“上行货物以盐及炭为最多,洋广杂货次之,下行货物以棉花为最多,药材、牛羊皮次之。
咸阳至虢镇一段大水始可通航,长约200里,流急水浅,仅可通行载重千斤之小船。宝鸡以上,间有木筏下行,运输木材。
重要停泊口岸有三河口、白阳寨、交口、草滩镇、咸阳、兴平、眉县、虢镇等地。
直到1936年陇海铁路通到宝鸡后,渭河航运日渐衰落,加上1971年宝鸡峡引渭渠通水后,水量减少,渭河宝鸡段也失去了航运的能力。
1924年鲁迅来西安的时候,从陕州登船潼关上岸。不过返回的时候从渭河草滩乘船到潼关,走走停停用了四天半。
西安到潼关陆路不过一百四十公里左右,鲁迅一行乘船却走了四天半。
当时西安城北的草滩镇是渭河流经西安的重要码头,运送粮食、木材、薪炭、食盐及土产品等。
有关渭河北移我以前写过渭河北移,这里简单的说一说。
有资料说,1895年时渭河河道还在靠近西安市高庙村位置,之后就大幅度北移,据说曾经一次大水,就北移达2000米左右。
也就是说,西安渭河的位置也就一百来年的历史。
汉长安城遗址的人知道,在高庙村北边长安城有一段高墙,当地人都叫做“败水台”,就是说渭河发水洪水一到这个地方,就开始后退了。
查查距离,现在的渭河距离高庙村有四公里多,也就是从汉到现在两千年中,渭河水北移了这么多距离。
在中渭桥遗址“康熙通宝”等清代遗物的发现,揭示出渭河河道西安段的大规模北移应不超过康熙时代。
我住在西安北郊,很小的时候就去渭河滩逛过,那个时候渭河滩就是野河滩,除了草滩农场的一些瓜田果木,更多是大大小小的沙子壕,野池子。
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游人,就是野钓野游的人,大都是附近的。
不过,当渭河的河堤路修好之后,这里就不一样了。这里的湖水多,大的有西安湖紫薇湖,小的有天玑湖天权湖,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水多草地多,来露营喝茶遛娃的人就多了。
一到周末,路上都没有停车的地方了。人多了,生意就来了,各种买卖小吃也撵着跑过来了。
这就发生了十三块钱的“大唐雅音”的事件。
从“狼吃娃”的野河滩,到现在几乎成了城市公园,这渭河的变化也是挺大的。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