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罕见公开,国产钻地弹精准摧毁力量,目标钻进地道都逃不掉

吱道二手车 3天前 阅读数 1 #汽车
美国钻地弹的应用

在现代战争中,用导弹摧毁敌方深埋地下的关键设施,例如指挥中心、导弹发射井和地下掩体,已成为取得战略优势的关键。

但在空袭作战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山体岩层环境、坚固的建筑物,要想一击致命难度极大,要想通过常规导弹完成一击摧毁的难度极大,而钻地弹的优势就是能够穿透厚重的岩层和混凝土防御工事,将毁灭性的力量送达目标内部,彻底瘫痪敌方的防御体系。

正因如此,钻地弹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各国争相研发的重点武器之一。

从结构上看,钻地弹主要由载体和战斗部两大部分组成。载体是负责将战斗部投送至目标上空的平台,可以是飞机、导弹,也可以是火箭炮;而战斗部则是钻地弹的核心,其内部结构精巧复杂,通常由弹头、引信和高爆装药组成。

弹头位于战斗部最前端,是负责穿透地面的关键部件;引信则像一个精密的计时器,负责在弹体钻地到预定深度时引爆高爆装药;而高爆装药则是钻地弹的最终杀招,其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将彻底摧毁目标。

美国在巨型钻地弹的应用上也可以说是颇有心得,早在20世纪末期就将钻地弹运用到实战中,在海湾战争的时候,为了躲避美国的导弹,伊拉克将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目标都转入了地下。

美国很快研制出了名为“堡垒摧毁者”的钻地弹,随后美军向伊拉克军队投掷了大量的钻地弹,虽然试图打击巴格达的空军基地的计划未能成功,但是却命中了一处防空洞,导致身处防空洞中的1100多名无辜民众丧生。

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对钻地弹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轰炸南联盟战争中,美军都投入了大量的钻地武器,捣毁了大量的地下防空洞以及地下发射井等军事目标。

正是因为钻地弹地下爆炸的强大破坏力,2004年美国参议院还批转了由布什政府提交的“坚固钻地核炸弹”核武器项目,意图进一步增加钻地弹的破坏力。

在美国参议院批准了这个项目的时候,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地下设施特别小组还公开了一组数据。该小组认为当时的全世界大约有70个国家在地下设有军事设施,而且有将近1100多个是被确认或者怀疑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弹道导弹等重要战略目标存在。

2023年美军又曝光了其巨型钻地弹GBU57,该导弹长为6.2米,宽0.8米,内部填充了重达2404公斤的高爆炸药,其爆炸威力相当于110公吨的TNT炸药,堪比一般的战术核武器,能够直接穿透60米的钢筋混凝土,或者是40米的中等硬度岩石。

而且GBU57还可以通过B2隐身轰炸机在万米高空进行投掷,通过GPS的引导,其命中误差不会超过1.2米,而其一旦爆炸,方圆650米之内都将彻底化为焦土。

中国特种弹药的突破

1999年,美国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投放了五枚航空炸弹,其中一枚钻地弹精准地击中了大使馆,穿过五层楼才爆炸。这一事件促使中国下决心发展自己的钻地弹,军工科研人员通过长期研发,最终推出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国产先进钻地弹。

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并未单独设立研究钻地弹的机构,而是在现有武器基础上进行改装与优化,不断加大对高精度、大穿深的钻地武器的研发力度,再通过弹道方向的设计,最终赋予其强大的钻地功能。

分别推出了号称“地堡粉碎器”的东风15C钻地弹道导弹和享有“炸弹之祖”美誉的GBU-57钻地炸弹,堪称代表世界钻地武器领域最高水平的“东邪西毒”。

而东风15-C中近程对地攻击导弹,就是在保持原有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导弹的战斗部改装为专为打击地下工事而设计的侵彻弹头。通过火箭发动机进行助推发射,当东风15C导弹达到地面时,其速度可以达到6马赫,约2000米/秒。可以穿透达到120米厚的混凝土层,90米厚的花岗岩以及400米厚的土层,对地下工事进行毁灭性打击的能力。

如今我们的钻地弹技术不断发展,在军工科研人员的钻研下,已经发展出了多级串联钻地弹。

按照工程技术人员的说法,第一发钻地弹的首个爆破部要把外壳全部炸开,如果按照目前各国对地下设施防攻击的方式,期望通过一次爆破便把内部建筑全部摧毁已经有些不太现实,但是如果采取多级爆炸的形式,就能够形成很强的攻击力。

据工程师透露,这种设计妙就妙在“能量接力”:首级爆破负责“开路”,次级爆破负责“扩孔”,末级战斗部则像“地底核弹”般将冲击波精准送入目标核心。三重打击层层递进,即便面对花岗岩层包裹的加固指挥所,也能上演“隔山打牛”的绝技。

央视报道一出,国内外军事论坛瞬间沸腾。有网友翻出美军“炸弹之母”GBU-57的参数对比:美制钻地弹虽能穿透61米混凝土,但却是仗着重力动能硬撞,13.6吨的体重让B-2轰炸机都吃不消。

而中国新型钻地弹,因为在弹头材料采用了非常高端的钨合金,具有较高的比重、硬度和耐高温性,因此可以制造出细小且强度高的弹头,虽然体积缩小但是通过火箭助推等发射方式,在攻击目标时不仅受到重力加速的作用,还有火箭等发动机的加速作用,在钻入地下时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穿透能力。

相比之下,国外的钻地弹通常使用超高强度合金钢,虽然强度勉强够用,但比重却不及钨合金,这就导致其弹头尺寸较大,想要获得更强的冲击力,只能不断加大弹体的直径和重量。

美国也曾尝试使用钨合金,但却由于原料受限,相反中国拥有丰富的钨矿储量,仅江西省钨矿储量就占据全球的47%,为中国在钻地弹的设计和制造上提供了原料优势。

从二战时期开始,钻地弹的发展堪称“暴力美学”的进化论,人类攻防博弈的焦点始终在“穿透力”与“防护力”之间摇摆。但中国这次显然走出了新路子,讲究的的一发入魂,精准致命。

从俄乌战争的观察来看,战争的方式似乎又回到了20世纪初,防守方依靠堑壕和地下工事利用无人机对抗进攻方。在这样的战争形势下,中国钻地弹的“缩骨神功”,或许正是未来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所有妄图躲藏在地下的对手,都寝食难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吱道二手车

吱道二手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