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童年照惊艳全网,篆刻世家走出的演技派

娱圈八卦点 1周前 (03-26) 阅读数 7 #娱乐

在上海书画篆刻界,吴颐人的名字犹如活字招牌。钻研书法、绘画、篆刻逾半世纪的他,将艺术基因悄然注入女儿血脉。五岁执刀刻印的吴越,常趴在父亲工作台边,看刻刀在青田石上舞出《岳阳楼记》。

这份家学渊源结出硕果:13岁的吴越以一方《百折不挠》斩获全国篆刻少年组金奖,作品被收入专业典籍。若非命运的偶然转折,她本应沿着“西泠印社最年轻会员”的轨迹成长,而非在影视圈诠释千人千面。

少年宫联谊会上的默剧《听无线电》,意外改写了吴越的人生剧本。当她在无实物表演中精准演绎收音机旋钮的阻尼感、耳机漏音的细微表情时,台下掌声惊醒了吴颐人——女儿的天赋不该囿于方寸印石。

1991年,这个篆刻天才少女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叩开上戏大门。六年后,《和平年代》里英姿飒爽的战地记者闻璐,让她成为金鹰奖史上最年轻的最佳女配角。彼时24岁的吴越不会想到,二十年后《我的前半生》中隐忍克制的凌玲,会让她遭遇入行以来最猛烈的舆论风暴。

当“第三者”的骂声席卷而来时,吴颐人用沾满印泥的手,在废旧宣纸上写下“莫道常为座上客,有时也做阶下囚”。这份来自艺术家的豁达,恰是父女关系的缩影——他们以刀笔交流胜过言语,吴越至今保存着父亲篆刻的“越然”闲章,拍戏间隙常在剧本空白处临摹汉印。

这份默契延伸至生活:在吴越与陈建斌五年恋情无疾而终后,吴颐人未催婚嫁,反在女儿书房挂上“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隶书条幅。如今吴越与父母同住虹桥老宅,三代人围炉煮茶论艺的画面,成为喧嚣娱乐圈外的一方净土。

若将时钟拨回1987年那个蝉鸣午后,没有坚持报考上戏的吴越,或许正在西泠印社的春日雅集上,演示如何将甲骨文的苍劲融入鸟虫篆。那些被镜头记录的《扫黑风暴》《爱情神话》名场面,可能化作展览馆里的《扫黑风暴》系列组印,用朱文白文演绎正邪交锋。

但人生没有如果。当年那个伏案刻“宁静致远”的少女,选择在光影世界镌刻另一种永恒。

从篆刻刀到表演课,从金石铿锵到台词张力,吴越用四十载光阴印证:真正的艺术家,从不受限于载体形式。正如她书房悬挂的父女合作印屏所示——刀有界,艺无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娱圈八卦点

娱圈八卦点

娱乐圈的八卦集散地,满足你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