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犯险:解救镇江的背后,成就了陈玉成个人英雄主义的极致表演

是勇敢的永 1周前 (03-22) 阅读数 13 #历史
前言

太平天国在1856年早春那会儿,天空星星点点,月亮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镇江城外头,到了大半夜,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

半夜时分,一条小船在黑漆漆的夜里,突然从上游那片杂草丛中猛地窜了出来,速度快得惊人,一点声响都没有……

这小船挺小,最多就能坐七八个人。船中间站着一个太平军的将领,手里横着一把刀,看起来也就二十来岁。他长得白白净净,挺帅气,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子霸气,仿佛谁都不放在眼里。没错,这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南征北战的英王陈玉成。

半夜摸黑前进,大伙儿都特别谨慎,可刚离开岸边没多久,沿江守卫的清兵营地冷不丁地就拉响了警报。伴随着震天的锣鼓声,一大波照明的火弹筒嗖嗖升空,把江面照得跟白天一样亮堂。

眨眼间,枪声、炮声接连不断,炮弹和箭矢像下雨一样铺天盖地而来。江面上那几十艘清朝的大船,一听到动静,立马加速朝那艘小船冲过去。

行踪已经露馅,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强行冲过去。前面,箭像下雨一样密集,炮声隆隆不断,江面上被猛烈的火力封得死死的。往远处看,镇江那座孤城在薄雾里慢慢显露出模糊的影子……

【十年战火,名城浩劫】

1853年3月19号,太平军打下了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然后他们给这个地方起了个新名字,叫天京,还决定把都城设在这儿。到了3月28号,东王又下令,让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这些将军趁着胜利,带着军队往东打,结果又打下了镇江和扬州两座城。

到现在,长江南北两大重要城市就像两个尖角,在下游守护着京城的安全。但对清政府来说,江宁被攻陷已经让朝廷内外大为震动,紧接着镇江和扬州也失守了,这意味着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被从中间切断。水上交通这条大动脉断了,江南的财物粮食就很难顺利运到紫禁城了。这样的后果,咸丰帝肯定是无法忍受的。

1853年4月份,就在镇江和扬州被攻下的那会儿,清政府立马就调了三万多精兵强将,也就是绿营兵,分两拨驻扎。一拨在天京,就是南京的南边孝陵卫那块儿;另一拨在扬州城外头,雷塘集那里。他们设了两个大营,一个叫江南大营,一个叫江北大营。这两个大营,一边围着天京,想把它困住;另一边,也瞅着机会,想把扬州和镇江这两个重要的地方再抢回来。

5月份的时候,林凤祥和李开芳带着大部分人马去北伐了,扬州城里头就只剩下几千个士兵守着。结果,他们就被江北大营的敌军给团团围住了。一直拖到了年底12月,城里粮食不够吃,柴火和炭也少的可怜,太平军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在死守了九个多月后,他们没办法,只好放弃扬州,撤走了。

跟孤零零地处在江北的扬州比起来,太平军在攻下镇江后,就打算长期守住这个地方了。拿下镇江的第二天,他们的头儿罗大纲就让士兵们动手,用土和石头把东、南两个城门给堵上了。接着,他们还在城墙的垛口上建起了高得快有一丈的瞭望楼,好用来远远地看着外面的动静,观察敌人的情况。

没过多久,南门外那座虎踞桥就被拆了,只留下西门作为唯一的出入口,这样好加强防守。然后,城里的人从北固山西边开始,一直沿着长江到运河口,都被动员起来建新城墙。同时,城楼上还修了六座炮楼,北固山上也架起了大炮,专门用来打长江里的清朝船只。这么一番折腾下来,镇江城的防御工事是又结实了不少,整体防御能力也提升了一大截。

镇江,就在长江和运河交汇的那个地方,地理位置特别关键,算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它既是清朝运粮食的重要中转站,又是保卫天京东边的一道大门,重要性那还用说嘛。所以,从1853年打下镇江开始,一直到1864年太平天国垮了,清朝和太平天国两边为了镇江,那是打得没完没了。这十一年里,除了天京这个都城,镇江算是被战火折磨得最惨的城市了,别的城市都比不上。

【镇江内外,风雨飘摇】

1853年春天4月份,管着江南大营军事的钦差大臣向荣,派提督邓绍良带着8000名清兵去攻打镇江,打算把那儿夺回来。这一打,镇江就陷入了长达十年的激烈争夺,残酷的战争大幕就此拉开。

镇守镇江的是太平天国早期五虎上将之一的罗大纲,这家伙勇猛得很,还特别有头脑。手里兵力不占优势时,他既能靠着险要地形死守,又能瞅准机会出击。镇江战役刚开始那会儿,他靠着城里结实的防御工事和太平军厉害的水上舰队,一次次地把邓绍良带领的清军打得落花流水。在消灭清军大量士兵的同时,还严重搅乱了清军对整个下游的战略安排。

邓绍良攻打镇江连连失败,最后被撤了职。之后的好几个月里,向荣又派了和春、余万清两位大将去管镇江的战斗,可结果还是不行,士兵死伤不少,局势还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到了1853年年底,扬州被攻陷后,江北那边就只剩下瓜州这一小块地方了。这样一来,南岸的镇江防守就变得特别吃力。转眼到了1854年年初,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的军队又都碰到了大麻烦,没办法,只好把好多厉害的战士都调到前线去。结果,天京周围还有镇江那边,因为没人了,只能改为主动防守,不敢再轻易出击了。

特别是在1854年3月份,罗大纲接到命令,带着军队去支援芜湖那边。从这以后,镇江这块地方就由吴如孝来负责了,守城的士兵只剩下四五千人。余万清一看机会来了,立马从水路和陆路一起发兵,一次次地攻打镇江,但连着攻了好几个月都没能成功。这家伙后来改变了策略,一边打一边安抚,还拿钱去勾结、拉拢太平军里专门送信的人,也就是那些“细作”。这样一来,镇江城里有什么军事行动,清军都能提前知道。就连天京派来支援镇江的军队,也好多次在半路就被清军给拦住了。

1855年开头那会儿,局势变得更加糟糕了。江苏的头儿吉尔杭阿,他在上海摆平了小刀会那帮人后,二月份一开头,就把手底下的兵马都往西边调了。这些兵马是去给向荣帮忙打仗的,吉尔杭阿自己,则专心负责镇江那边围剿的事儿。这样一来,清朝的军队就威风凛凛,气势汹汹了。与此同时,广东那边的水师,有个叫“红单船”的家伙,也开进了长江。本来太平天国在水上还挺有优势的,结果这么一来,他们的优势就立马没了,啥也不剩了。

向荣在镇江指挥军队打了一年仗后,慢慢发现硬碰硬根本行不通,于是他下令所有部队先别急着进攻,而是在城外挖深沟,建土墙和炮台,把容易被突破的地方都守得严严实实的。另外,他还让人打造了三条铁链,横跨在长江上,用来阻挡敌人。

六月份刚开始那会儿,夏天的麦子就熟了。吉尔杭阿又派士兵去看着农民,让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赶紧收割。他还硬是不让附近的百姓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种稻子、插秧苗。他就是想着用好多方法,围着困着,好让镇江那边彻底没了吃的喝的。

清军大批逼近的时候,镇江的守将吴如孝正忙着准备打仗。他把江水引进城东的护城河,在各个城楼上建起了好多炮台,大炮摆得到处都是。他还把靠近城门的几座大桥都给封锁了,想拦住清军进攻的路。吴如孝还多次派兵出城去骚扰清军,但因为手下兵力太少,一直没能冲破清军的包围。没办法,吴如孝只能先死守住镇江,同时赶紧派人去天京请求支援。

现在,镇江城外头被清军的大批人马团团围住,跟天京的水上通道也全给堵死了。日子一长,粮食越来越难搞到手,防守的压力是越来越大。

【挥师东进,援兵受阻】

镇江那边的战斗情况越来越糟,东王杨秀清好几次都派兵往东边去帮忙,想打破敌人的包围,把局势给翻过来。可向荣和吉尔杭阿这两个人,在天京东边集结了好多兵力,硬是把去镇江的路给堵死了。结果,那些去支援的军队老是碰壁,一点进展都没有。

1855年2月份,有件挺让人振奋的事儿,就是翼王石达开在湖口打了个大胜仗。这下子,刚开始露头的湘军水师几乎被打得溃不成军,他们西征的困境一下子就解了套。因为这场超级重要的战斗赢了,太平天国原来被拖在上游的好多兵力都能腾出手来,这对后面去东边支援镇江那可是帮了大忙。

从1855年下半年起,东王杨秀清开始从安徽北部和南部调动大批士兵,同时把芜湖那里的太平军主要部队,还有一些西征的军队撤回京城。他让燕王秦日纲当统帅,并让春官丞相涂镇兴、冬官丞相陈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夏官副丞相陈仕章和夏官又正丞相周胜坤等人各自带着自己的主力部队,合起来有四万多人,组成了一个很强的东进军团。到了1856年1月底,他们水和陆的路一起走,去支援瓜镇。

1月29号,增援部队的前头部队已经赶到了离镇江大约一百里地的栖霞和石埠桥附近,打算在那儿建个临时据点。吴如孝知道从天京来的援军正往东边赶来,镇江的士兵们士气大振。

当江南大营和镇江的清朝军队发现天京那边有大批人马赶来支援镇江后,他们立马急了,火速调集了近八千人,一路设伏拦截,想挡住增援部队。

天京到镇江那段路,大概有一百多里地。向荣觉得太平军太狡猾,到处都能偷袭,到处都能逃跑。于是,他从江南大营调来了上万兵马,在路上加强了防守。等所有安排都到位了,这位钦差大人对战事挺有信心,觉得清军已经把东进的道路都堵得严严实实的。但他没想到,正是这种不加节制的增援,虽然暂时拖慢了太平军的脚步,但没过多久,就给江南大营惹来了大麻烦。

从2月初,秦日纲就派兵从栖霞一路沿着便民河南边走边扎营。他们还在江洲地上建起了堡垒,一点点地向镇江外面逼近。跟清军打了好几仗后,到了3月中旬,他们终于走到了镇江西边的仓头、下蜀这些地方。可清军那边防守得太严了,河边大炮林立,水上陆地都被封得死死的。东进的队伍想冲过去好几次都没成功,最后只能先在边上跟清军对峙着。

这时候,镇江战场这个好久没动静的地方也打响了大战。吉尔杭阿看到天京那边派兵来帮忙,就想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从2月初开始,他就带着清军围攻镇江城西的宝盖山。吴如孝一听这消息,立马带着队伍出城去帮忙,他们占了高地,朝着清军猛轰,又一次把清军的进攻给打退了。不过,守城的队伍人手不够,守城还行,但就是没法在城外站稳脚跟,也接应不上援兵。

天京派去支援镇江的军队被清军挡住,这让镇江的太平军日子越过越难。他们没了后援,粮食快吃完了,“剩下的米粮,顶多再撑一个月”。而且,城里头的柴火和火药也都用完了。要是再不赶紧想办法,被重重包围的镇江,可能等不到援军来,就自己先垮了,不用打就散了。

【孤舟犯险,直入镇江】

东征的队伍里,秦日纲瞧着清军沿着江边摆下的阵势挺扎实,想要冲过去挺难。于是,他就把兵力往东、西榭村那边调,摆出一副要往南打句容、去清朝老家后面捣乱的样子。

这一招果然让对手大为震惊,对怎么对付太平军的下一步,镇江清军里的头头脑脑们意见不合:余万清还是坚持说,“得分兵守住要害,再用重兵挡住江边”,可掌握镇江大权的吉尔杭阿非要调兵去保护里面,还撤走了驻在下蜀的四营清军,只留下一营,其他都派去东西榭战场了。

清军把原本守在内线的兵力,慢慢调到了更后方的位置,沿着大江的防线就没那么紧了。秦日纲用的那个“假装打这边,实际打那边”的法子,算是成功了。不过,想要一下子打破敌人从水上和陆地上一起围过来的局面,还是非常不容易。

三月中旬那会儿,战前大家聚在一块儿商量,秦日纲拍板说咱们得赶紧动手,发起总攻。要想救援行动一举成功,就得跟镇江那边的吴如孝部队联手,让他们从里面配合,咱们从外面进攻,两边一起夹击围城的清军。

可怎么跟被重重包围的镇江守军通上气儿,好让两边能在规定的时间里,照着计划好的打法一块儿行动,这可是摆在大伙儿眼前的一个大麻烦。

硬闯关卡,能不能成功先不说,太平天国军队肯定会遭受重大损失,而且时间真的太紧了。要是不能快点打赢,镇江那边的守军也撑不了多久。

大家正拿不定主意,冬官丞相陈玉成突然站了出来,说他要去找吴如孝的兵团。他的办法挺直接,也挺大胆,就是一个人划着小船,冲破敌人的包围,直接冲到镇江去!

乱世之中,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豪杰——这时的陈玉成,还没到二十岁,但要是说勇猛无比,他绝对是太平军里数一数二的高手。

1854年,太平军把武昌城给围了。那时候,十六岁的陈玉成,还是个童子军里的小角色,但他带着五百个不怕死的勇士当先锋。大半夜的,他们顺着城墙往上爬,就像天上掉下来的神兵一样,突然出现在城头上。就这么一下子,他们竟然把湖广省城给攻下来了。

1856年的镇江,简直是场玩命大冒险,英王陈玉成在那时可是出尽了风头,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个人英雄秀,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那真的是一场考验生死、挑战极限的壮举。

由于大江被铁锁封锁,他们只能选择乘坐浅水小船进行突围。为了保证行动既快又不被发现,陈玉成只带了七名精干的士兵一起行动。

镇江那晚,江两岸的清军炮台都使足了劲儿开火,清军水师也在路上死命阻拦。江上的那艘小船,就像是被当成了靶子,所有的攻击都冲着它去。可奇怪的是,那小船就像有神灵保护一样,总能神奇地在军舰围成的圈子里找到出路,左躲右闪,避开子弹,就算炮弹炸得浪花四溅,它也能自如地在风浪里进进出出。

在枪林弹雨和飞箭如雨的战场上,年轻的陈玉成面不改色,就像出去划船玩似的,眼睛里还闪烁着藏不住的激动光芒。

月光轻轻铺在那张好看得惊人的脸庞上,黑夜中,柔和的光芒带来一种梦幻般的美感。陈玉成身上,既有“亡命之徒”的狂野,又有文弱少年的书卷气,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竟然在他身上融合得恰到好处。那一刻,让人有种感觉,仿佛天下的英雄豪杰,也就这样了。

冲破包围圈那一刻,快得就像眨眼一样,历史书上就简单写了句“拼了命往镇江冲”,但那种不要命的勇猛和孤胆好汉的帅气,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留下的冲击,那真是久久不散,刻骨铭心。

【乘胜追击,一战乾坤】

陈玉成一个人划着小船冲进了镇江,把援军的打仗计划、什么时候动手,还有具体怎么排兵布阵这些事儿,都成功地告诉了守在那里的吴如孝将军。

3月18号晚上,秦日纲带头向城外的清军发起了猛烈攻击。而李秀成,他提前一天就抄近道绕到了敌人的屁股后面。到了中午,两边打得正火热的时候,李秀成的部队突然偷袭,清军这才发现后路被抄了,一下子队伍就乱了套。

吴如孝和陈玉成按照之前商量好的办法,瞅准时机从城里猛地冲了出来,清军这下子前后都被夹击,吓得到处乱跑。秦日纲和吴如孝成功碰头,两队人马好久没合作了,这次终于联手,太平军的威势一下子就涨了起来。

打到19号早上,太平军一口气攻破了清军十六个营地,趁着胜利的气势,一路打到了金山、金鸡岭和九华山的山脚,跟吉尔杭阿的大本营面对面杠上了。这么一来,被围了快三年的镇江,总算是从危险里解脱出来了。

镇江的危机是解除了,可粮食短缺还是个大难题。瓜洲渡口那边,还是被江北大营的敌军围着。秦日纲一合计,决定带兵北上,打下扬州,从那儿弄粮食来救镇江,顺便也给瓜洲解围。

4月2号那晚,秦日纲赶紧召集船只,带着他的主要部队从金山过江到了瓜洲。同时,他还让夏官又正丞相周胜坤带着一支军队守在仓头后面,以防不测。

3号那天,秦日纲动手打了土桥。江北大营那头儿的钦差大臣托明阿一听这消息,立马就叫副都统德兴阿他们带着骑兵步兵赶去拦截。

不过,江北大营建了整整三年,花了大堆银两,却连场像样的仗都没打过。营里的士兵军纪乱成一团,天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战斗力弱得不行。太平军一冲上来,上万士兵直接吓得逃跑,托明阿和德兴阿也先后溜了。

4号那天,燕王又在三汊河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紧接着太平军就像狂风扫落叶一样,一口气攻破了江北大营的一百二十多座营地。到了5号,他们趁着势头猛攻下了扬州这个重要地方,还把城里的粮食运去支援了瓜洲和镇江。

五月底那会儿,秦日纲带着大军从金山那边渡江过来,到了29号,他们猛地攻打镇江西边的高资镇。吉尔杭阿,他从九华山带兵来救,结果却被困在了烟墩山。太平军可不含糊,围着他们四面建营,白天黑夜地攻打。吉尔杭阿一看,自己这就像是被关在罐子里的王八,没跑了,于是在6月1号,他一咬牙,开枪自杀了,心里头满是绝望。

江南大营的向荣将军一听到吉尔杭阿去世的消息,立刻让余万清暂时管理镇江的军队,还赶紧召唤福兴、张国梁、秦如虎这些清军将领来帮忙。6月3号那天,秦日纲带着大军攻打九华山,清军三十多个营地没打就散了。到了13号,秦日纲胜利归来。与此同时,翼王石达开从江西带来的援军也到了天京,并且在6月13日那天占领了溧水。

发兵去东边帮忙前,杨秀清主要想的是解救镇江的危机。但这场仗打下来,结果比他想的要好太多——镇江的困境解决了,秦日纲的部队还一下子打败了江北大营。另外,向荣因为急着去救镇江的清军,在天京到镇江那条长线上放了太多人,结果他自己的“老窝”江南大营就没什么防守了。看到这些好机会,杨秀清就下定了决心,要趁这个机会,把身边这个大麻烦给彻底解决掉。

6月17号,石达开翼王和秦日纲燕王的两支队伍一块儿猛打江南大营。大营里的清军好久没发军饷了,再加上镇江那边也在打仗,所以他们没心思打仗,人心也散了。反观太平军,那是斗志昂扬,跟刮大风卷走残云似的。就这么打了四天,到了6月20号,江南大营彻底垮了。向荣、张国梁他们吓得要命,赶紧往东逃到丹阳去了。

到这个时候,清政府耗资巨大、精心打造的江南和江北两大军营彻底垮了,天京还有下游那些地方也总算安全了。太平天国拿下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后,迎来了他们最风光的那段日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是勇敢的永

是勇敢的永

勇敢的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