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北宋的“屏保”,感受下古人如何用笔墨造梦吧
别以为手机电脑才有屏保,咱们中国人对美的创造和欣赏可是很超前的。当西方人还处在“黑暗时期”,艺术只为宗教服务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流行在家里通过欣赏山水“屏保”进行“卧游”了。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茂林远岫图》,就是一幅能让人“云”游山水的古代沉浸式屏保。
小贴士:《茂林远岫图》,绢本水墨山水,北宋画家李成作品。横141.8厘米,纵45.4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院。
李成(919~967年),字咸熙,号营丘,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五代宋初画家。李成博学多才,胸有大志,无处施展,醉心于书画。擅于山水画,师承于荆浩、关仝,自成一家,喜欢画郊野平远旷阔的风景,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惜墨如金”;绘画山石如卷动的云,人称“卷云皴”;绘画寒林,开创“蟹爪”法,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与董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据考证,这幅《茂林远岫图》原本是一套绕床而立的屏风。远处山峰直插云霄,近处溪水潺潺流过小桥,行人车马在林间若隐若现,这是专为文人雅士打造的“室内山水”。白天看罢公文,夜晚看着画中的飞瀑入眠,堪称古代版“解压神器”。
这幅画暗藏“空间魔法”。从右至左展开,画面依次呈现平远、高远、深远三种视角:先是平远法展现沙渚村舍的开阔,接着高远法让山峰拔地而起,最后深远法在山谷中藏起飞瀑流泉。这种“三远法”构图,让观者足不出户就能体验“从海边到山顶”的视觉过山车,比现在的全景相机还要震撼。
李成画山石,不像传统山水那样棱角分明,反而像被风吹动的棉花糖,在淡墨晕染中若隐若现。米芾曾用“石如云动”来形容这种奇观,山石轮廓用细劲线条勾勒,再用干笔侧锋“扫”出云纹般的纹理,仿佛一阵风吹过,山体就要随风飘动——后世干脆给这种技法取名“卷云皴”。这种“卷云皴”技法,不仅让静态画面有了动态美,还意外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仙侠风”。
李成画画有个怪癖:墨汁永远只用半瓶。他用淡墨画出远山,用更淡的墨渲染天空,最后在画面边缘留下大片空白。他像个精打细算的守财奴,每一滴墨都要反复掂量,被人称为“惜墨如金”。这种风格,让整幅画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既像清晨的山林,又像刚睡醒时的朦胧梦境。难怪元代倪瓒在题跋中说它“林木苍古,山石浑然”,简直是自带柔光滤镜的神仙画卷。
李成把山水当作心灵避难所,在屏风上构建了一个可以随时“逃离现实”的平行世界。想象一下,北宋文人躺在雕花大床上,看着屏风上的茂林远岫,听着窗外的雨声,说不定就像现代人刷着“治愈系”短视频,在山水间找到了片刻的宁静。这种“精神躺平”的智慧,放在今天依然实用——毕竟,谁不想在忙碌的生活中,拥有一扇通向世外桃源的屏风呢?
这幅《茂林远岫图》不仅有高明的画技,更是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诗意想象。你不妨下载我文中的高清图片,放大看看那些细节,说不定能听见千年前的山风,正轻轻吹过李成笔下的云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