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再爆隐私漏洞:避孕套订单遭骑手骚扰,平台保护形同虚设?

有度有则 3天前 阅读数 14 #社会

“12只,注意身体啊,美女。”——这条来自饿了么骑手的骚扰短信,让成都一名女性用户陷入恐慌。一次普通的网购避孕套经历,竟演变成对隐私泄露的集体拷问:当黑色塑料袋也挡不住骑手的窥探,平台所谓的隐私保护是否只是一纸空谈?

一、黑色塑料袋的伪安全4月25日,一名成都网友在饿了么平台购买消毒液和避孕套,商家虽用黑色塑料袋包装,但因材质简陋、商品轮廓明显,骑手轻易猜出内容。更令人不适的是,配送完成后,骑手竟发送露骨短信调侃消费者。事件曝光后,涉事骑手被拉黑,平台承诺处罚,但对隐私保护失效的根源避而不谈

二、隐私保护为何总在打补丁

1、黑色塑料袋成了遮羞布?

有网友指出,敏感商品包装仅依赖商家自行处理,平台缺乏统一标准。避孕套、卫生巾等商品形状易辨认,包装简陋反而此地无银三百两。

2、骑手为何能看订单详情?

事件中,商家称小票已折叠隐藏,但饿了么客服承认第三方平台配送可能存在信息泄露风险,将责任推给合作方。

3、知道住址,谁敢给差评?

多名网友分享类似经历:因担心报复,遭遇骚扰后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被迫更换平台。

三、隐私保护为何屡成空谈?

1、算法至上忽视人性化设计饿了么虽在4月25日签署全国首份《网约配送算法协议》,承诺优化计价、取消超时扣罚,却未提及敏感订单的隐私保护细则。平台若只追求配送效率,忽视商品信息脱敏、骑手行为监管,类似事件恐难杜绝。

2、灰色产业链下的窥私欲有前骑手爆料:部分同行会私自拆封隐私订单,拍照发群炫耀,再重新封装。这种畸形的猎奇文化,暴露了平台对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培训的缺失。

3、法律滞后与维权困境尽管《电子商务法》要求平台保护用户隐私,但具体执行中,消费者举证难、平台追责慢。同时,匿名评价机制不完善,用户在维权时往往会有顾虑而放弃维权。

四、平台不能只做甩锅侠

1、技术层面:对计生用品、药品等敏感订单,平台应强制启用隐私模式——隐藏商品名称、使用密闭包装、生成匿名配送标签(参考美团“号码保护”功能)。

2、制度层面:将隐私保护纳入骑手考核,设立骚扰行为一票否决制,并开通匿名投诉通道,降低消费者顾虑。

3、监管层面:借鉴上海总工会推动的算法透明化经验,要求平台公开隐私保护流程,接受第三方审计。

结语:隐私不该是付费体验

平台若只顾流量增长,忽视用户安全感,终将付出信任崩塌的代价。当黑色塑料袋沦为形式主义,消费者要的不仅是道歉,更是一套真正密不透风的隐私防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有度有则

有度有则

一个诚恳的人,善良的人,热情的人,大家快来关怀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