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含辛茹苦,16万血汗钱竟被丈夫“设计”—离奇的“被负债”案

熙川 1天前 阅读数 0 #推荐

1. 消失20年的丈夫,突然“现身”讨债

1996年,郭娟(化名)与陈志平(化名)结婚,然而2003年因家庭矛盾,陈志平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

20年来,郭娟在福建福清靠做家政独自抚养儿子,省吃俭用攒下16万元,准备用于儿子的婚礼。然而,2023年3月,就在婚礼前夕,这笔钱竟被法院强制划扣,理由是她与丈夫“共同欠债60万元”。

更离奇的是,这笔债务已经通过线上调解达成协议,调解书上还有“郭娟”的签字。但郭娟坚称,自己从未收到任何法院通知,更未参与调解。调解书上的签名,也与她的笔迹完全不同。

2. 检察官介入调查:线上调解竟有“冒名顶替”

翔安区检察院检察官洪文海接手此案后,迅速成立办案组,锁定三大疑点:

电子送达是否合法?——调解文书被发送至一个“147”开头的陌生号码,而非郭娟本人联系方式。

线上调解身份是否真实?——调取调解录像发现,一名女子全程低头躲避镜头,冒充郭娟签字。

债务是否真实存在?——郭娟与丈夫分居20年,对这笔债务毫不知情。

经调查,该“147”号码的登记人正是消失20年的陈志平。原来,他与案外人冯琪(化名)合谋,利用线上调解平台的技术漏洞(当时无人脸识别功能),让冯琪在网吧冒充郭娟完成调解,导致法院误认该号码为夫妻共同联系方式,最终让郭娟“被负债”。

3. 法院纠错:16万元失而复得,冒名者被罚

2023年8月,法院重新审理此案,撤销原调解书,免除郭娟的债务责任,并退还全部16万元。同时,法院对陈志平罚款3万元,对冒名签字的冯琪罚款5000元。此外,线上调解平台也升级了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功能,避免类似漏洞。

此案被最高检列为审判程序违法监督典型案例,警示司法机关在电子诉讼中必须严格核实当事人身份,防止“虚假调解”侵害公民权益。

4. 法律启示:如何避免“被负债”?

警惕“夫妻共同债务”陷阱:根据《民法典》,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若未用于家庭共同生活,配偶可主张不承担。郭娟与丈夫分居20年,该债务明显与她无关。

关注法律文书送达:若收到陌生号码发来的法院通知,务必核实真实性,避免被“钓鱼”调解。

线上诉讼需强化身份核验:此案推动司法系统升级技术,确保线上调解必须通过人脸识别+实名认证,防止冒名顶替。

5. 结语:正义虽迟,但终未缺席

郭娟的遭遇令人唏嘘,但法律的及时纠偏让她拿回了血汗钱。此案也提醒我们,在数字化司法时代,技术便利的同时,必须筑牢身份核验的防线,让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真正保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熙川

熙川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