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传奇:76 岁侗族老人的木楼华章
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山水如画间,一座占地 400 平方米、总面积达 1200 平方米的三层双塔式木楼傲然挺立,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令人惊叹的是,这座美轮美奂的木楼,竟出自 76 岁侗族老人石善章之手,全程不钉一钉、不绘一图,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技艺奇迹。
石善章老人的木楼,以当地杉木为骨,运用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将十几种榫卯结构巧妙融合。从精巧的 “燕尾榫” 到稳固的 “穿斗式” 架构,木材间的凹凸咬合精准无误,构建出天然稳固的力学体系。据实验测算,这般榫卯建筑能抵御 6 级地震,在热胀冷缩中还能自我加固。不仅如此,木楼还处处彰显防潮智慧,木材经桐油浸泡,榫卯接口预留呼吸缝,二楼设架空层,完美适应南方潮湿气候。
心中有图,筑高楼更为传奇的是,如此宏大木楼的建造,竟无需设计图纸。石善章老人仅依主家对面积、层数的要求,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三维模型。立柱高度、榫眼位置,皆靠记忆与经验精准推算,误差极小。他带领 8 名徒弟,仅凭墨斗、斧头等传统工具,40 天便完成主体搭建,尽显 “以眼为尺,以心为稿” 的匠人风采。
石善章老人的精湛技艺,源于一场灾难。1974 年,高培侗寨大火肆虐,300 余栋木楼化为灰烬。年仅 20 岁的他,因重建进度缓慢,决心自学木构建筑技艺。白天观察掌墨师施工,夜晚在脑中 “搭建积木”,历经十余年摸索,终成一代大师。如今,他不仅为家乡建造 200 余栋木楼,更成为国家级非遗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其子通过短视频直播建造过程,吸引超 2000 万网友围观,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统突围,绽新光这座耗时两年、耗材 400 立方米的木楼,是石善章老人送给 18 口之家的厚礼,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力宣告。面对工业化浪潮,老人坚守古法,选用 50 年以上树龄的杉木,坚持手工打磨,拒绝电锯加工。如今,慕名拜师者众多,徒弟已超十人。木楼建成后,成为研学团队的热门打卡地,地方政府也计划申报非遗项目,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
“手艺活不能断,这是我们侗族的根。” 石善章老人质朴的话语,如洪钟般响亮。在钢筋水泥林立的现代社会,这座无钉木楼恰似时光琥珀,承载着 “天人合一” 的生态智慧。当 76 岁高龄的老人仍每日坚持工作 10 小时,用榫卯诠释 “慢哲学” 时,他搭建的不仅是木楼,更是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而这座木楼背后,又将孕育出怎样更多关于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